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山东柳子戏和湖北鹤峰柳子戏的几个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柳倩月    时间: 2011-11-14 09:54     标题: 关于山东柳子戏和湖北鹤峰柳子戏的几个疑问

  在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会在山东潍坊举办期间,我有幸欣赏了极为精彩的“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展演”,当节目进行到柳子戏《玩会跳船》选段时,我忽然想起了在湖北恩施州五大地方戏曲之一——鹤峰县流传的柳子戏(又称杨花柳,此称在当地被借作隐喻“风流”、“轻佻”的特种贬义词。),当时心里就存下了疑问,不知两个地方的柳子戏之间有否联系?虽然我对各种民间小戏很喜欢,但是没有专门研究过,所以这个疑问一直在心头盘旋不去。但我本人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考证,遂将我的疑问公之于网络,愿感兴趣者能研究之。
  我通过百度中搜索,得知柳子戏的流布范围主要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西至四川,北到辽宁大连,南及苏州七省市的广大地区。这里不含湖北,不过,恩施鹤峰为鄂西,恩施州在历史上与四川接壤,是否西至四川的范围,包括了鄂西?这是存疑之一。
       又据文献的记载,它在中原地带兴起的时间约在元明之际,明人沈德符(1578-1642年)《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 而据《容美纪游》及鹤峰地方志材料等,距今302年前,鹤峰容美土司迎来清朝国子监学士、戏剧艺术家兼诗人顾彩,顾彩为当地流传的“土家柳子腔”所感染,便将好友孔尚任的《桃花扇》剧本装上柳子腔,移植成了柳子戏《南桃花扇》,似乎在容美土司之前,鹤峰已流传有具有当地风格的柳子腔,那么不知它更早的源头在何时何地?此为存疑之二。
       本地学者主要据《长乐县治》(长乐即今五峰,曾为容美土司辖地)所载“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容美土司田舜年《容阳世述录》载“冶大雄与田旻如为看杨花柳结怨。”清代诗人田泰斗竹枝词:“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可见,杨花柳戏与鄂西民间历史上“闹元霄”有关,由其声腔“杨花柳”与原四川梁山调相近,推论鹤峰柳子戏是土司末期从四川梁山一带传入的民间戏曲。这是由西向东流传的方向。似与中原盛行的柳子戏无关,如与中原柳子戏有关,则基本规律应是在由北向南及西播及,不知这个流布的方向究竟是怎样的?鹤峰柳子戏究竟是从西传入?还是从东传入?此为存疑之三。
        或者,在恩施鹤峰一带流传的柳子戏,与的主要源头还是在本土?有人认为,当地又称柳子戏为阳戏,阳戏属溇水文化,主要流行于溇水流域。其主要唱腔“铜关调”为上下句式结构,且已具(一流)、(二流)几种板式。“铜关调”来自于古容美土司的经济重镇铜关(即土司炼铜的地方)。明代后土司王结交中原人士,引入女优,促进了阳戏的发展,使铜关调更戏曲化,生旦丑分行更细。(赵平国 曹海英 覃腊秀《柳子戏传人谭文友》)
        这些疑问是很表面的,但如果深究起来,或许能进一步说明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之间的交流关系。我的个人研习精力极为有限,仅在此存疑,有待专家解惑。


附山东潍坊展演的柳子戏《玩会跳船》图片:



附:鹤峰流传的柳子戏传统剧目主要有近百个,按其来源可分四个方面:
  1、原始的杨花柳戏保留剧目。如:《扫地挂画》、《王木匠打嫁妆》、《姚癞子讨亲》、《蠢子回门》、《王大娘补缸》、《赶子上川》、《王容卖货》、《胡氏观灯》、《秀英洗裙》等生活小喜剧,艺人称之为“哈哈戏”。
  2、根据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编创的剧目,如:《双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孝感天姬》(董永与七仙女故事)、《大采桑》(张四姐与崔文瑞故事)、《曹安杀子》(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打金银》、《谢文清耕田》(《解带封官》)、《二仙传道》(刘海戏蟾故事)、《打仓救主》、《打芦花》、《丁贵讲书》、《培花得报》(秋翁与花仙故事)、《陈光齐试妻》、《大经堂》、《小经堂》、《阴功报》、《围花楼》、《紫金杯》、《兰桥会》、《三星庆寿》、《手巾记》、《偷梁换柱》……等。这类剧目多表现悲欢离合,人情世故,艺人称之为“一家之戏”。
  3、由南剧、皮影戏等剧种中移植改编过来的剧目,如:《仁贵回窑》、《樊梨花闹营》、《芦花河》(樊梨花斩子)、《金光阵》(樊梨花产子)、《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白马关》(“杨文广招亲”)、《铡包勉》、《斩庞洪》、《杀郭槐》、《铡驸马》(“陈士美不认前妻”)、《南天带》……等 。这类戏主要表现历史题材,艺人俗称“一国之戏”。
  4、由傩愿戏吸收来的剧目,如:《拷打小桃》、《拷打龙女》等。



附:《恩施日报》所载:


[文化遗产寻踪]鹤峰柳子戏:金线吊葫芦

■柳子戏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且始终保持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传人给予关心外,还应对传承人给予关照

记者  刘慎宏  覃进之

原柳子戏剧团演员熊小华(右)、陈丽华表演柳子戏《三拜花堂》唱腔《大比之年赴考场》


  距今302年前,容美土司迎来了一位贵客——清朝国子监学士、戏剧艺术家兼诗人顾彩。在土司领地上游历的顾学士,不仅被云绕青山、水走深谷的土司风光所陶醉,更被清醇悦耳、余音悠长的土家柳子腔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将好友孔尚任的《桃花扇》剧本装上柳子腔,移植成柳子戏《南桃花扇》。

“金线吊葫芦”,鹤峰柳子戏特色鲜明   

  岁月悠悠,在土司城里坐上大雅之堂的柳子戏,渐渐向民间流传,并很快得到民间认同。一时间,容美土司治下戏楼林立,柳子戏演出不断。100多年前,鹤峰柳子戏又告别纯粹用本嗓演唱的“老柳子”,普遍用真嗓吐字、假嗓甩腔。真假两腔结合得天衣无缝,被人形象地称为“金线吊葫芦”。
     土家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柳子戏也是一种开放性剧种。顾彩能将《桃花扇》装上柳子腔,移植成柳子戏,已足以说明柳子戏的开放。同时,柳子戏在演出过程中,其艺人常与傩愿戏、南剧等艺人同台演出。同台竞技,柳子戏艺人没有艺人相轻的封闭思维,相反,他们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柳子戏的道白就与鹤峰傩愿戏的道白有相似之处,柳子戏在武打设计方面也借鉴了南剧的北路唱腔和打击乐曲。
     柳子戏传统剧目的角色行当主要是生、旦、丑三类。在与傩愿戏、南剧、荆河戏的交流中,柳子戏又增加了净角行当,使柳子戏的角色更加丰富。就连柳子戏的服装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分,由原来的土制戏服逐步演变成与汉人服饰文化相近的戏服。
     正是因为柳子戏能够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成分,才使它形成了曲牌完整、调式固定、线条清晰、特色浓郁的地方剧种。
     柳子戏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但这种内容上的丰富始终保持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鹤峰柳子戏的留存剧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反映历史朝代兴亡为主的“一国之戏”,一是以反映家庭生活为主的“一家之戏”,两大剧目尤以“一家之戏”为多。“一家之戏”主要反映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唱词以七字名和十字句为主,其道白也多用当地方言,所以,深受土家百姓欢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柳子戏之所以能传唱至今,与其乡土气息密不可分。
     鹤峰柳子戏更有其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面提到的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这种唱腔吐词清楚,韵味十足,感染力强。二是其主要演奏乐器——大筒胡琴音色浑厚,富有山野风情,其声音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与柳子戏真嗓吐字、假嗓甩腔的唱腔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三是唱腔丰富,各种唱腔又各具表现力,如正宫调一流荡气回肠,善于表现叙事与抒情;正宫调二流铿锵短促,长于表现激愤与争辩时的情节;八字调曲调诙谐风趣,欢快洒脱;悲调凄美悠长,催人泪下,能够很好地叙述生离死别的场景等等。

“山路十八弯”,鹤峰柳子戏传承艰难   

     和所有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鹤峰柳子戏在传承方面也面临种种艰难。
     其实,鹤峰柳子戏历史上也曾饱受传承艰难的考验。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顾彩将柳子腔发展为柳子戏后,鹤峰柳子戏在容美土司的领地上风行。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容美土司改制为鹤峰州,首任知州毛竣德上任伊始,便发布文告,禁演戏,拆戏楼,鹤峰柳子戏步入流离失所的境地,一些钟爱柳子戏的艺人流落到湖南永顺、桑植、石门等地。直到同治年间,才有少数几个柳子戏艺人返回鹤峰“关外”(即今鹤峰县走马镇)一带,一方面靠演唱柳子戏为生,一方面开设柳子戏科班,传授柳子戏演唱技艺。其后,鹤峰柳子戏也仅在以走马为中心的五里、铁炉等“关外”周边地区保留着星火。
     解放后,鹤峰柳子戏又一度繁荣。1955年10月,鹤峰柳子戏出席了湖北省民间戏曲音乐、舞蹈汇演,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赞誉,随后陷入低谷。直到1982年4月,走马坪文化馆组建“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鹤峰柳子戏又才续上“香火”。该剧团1983年参加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时,获得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先进集体奖”。1984年4月,该团赴恩施州府向前来视察的胡耀邦总书记一行汇报演出。可惜,该剧团于1986年4月因种种原因解散。
    “好在‘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为柳子戏培养了一批传人。”鹤峰县文化局局长文武汉说,“虽然当时的剧团解散后,成员各奔东西,但总算没有失传。现在,鹤峰柳子戏的‘台柱子’熊小华就是当初这个业余剧团的成员。”
     可是,熊小华目前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她演柳子戏,完全是出于她个人的“柳子戏情结”。这个“台柱子”其实也年过四十,她最担心的是一旦自己上了年纪,无人接替她的位置。
     本来,柳子戏在走马镇还有一位传人——恩施州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谭文友,但谭大师已近八旬,且行走不便,如有可能,他也只能在家里坐着传授技艺。然而,令谭文友心焦的是,目前,年轻人都不愿学习传统的柳子戏。他曾放话,免费传艺,可至今无人登门拜师。
     鹤峰县文化局副局长马鹂建议,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传人给予关心外,还应对传承人给予关照。她说,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大多是中青年人,其中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年轻人要创业,若要他们安心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我们就得从某种程度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链接:柳子戏
     柳子戏是恩施州流传久远的五大戏曲剧种(南戏、堂戏、灯戏、傩戏、柳子戏)之一。清康熙年间即在鹤峰县走马、五里、铁炉及湖南大庸、桑植、石门等地演出。
    鹤峰柳子戏传统剧目100余种,在长期流传中,融进了本地傩愿戏、薅草锣鼓及大量民歌、舞蹈,其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尤具特色,旋律清醇悦耳,余音悠长,充满浓烈的乡土气息,备受观众喜欢而长演不衰。

(刘慎宏 覃进之 恩施日报)


附鹤峰柳子戏部分剧目图片:

传统柳子戏《路遇》

现代柳子戏《婆媳条约》



附鹤峰柳子戏视频片断(地方特色:金线吊葫芦)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OTc5MDg=.html (演唱者:恩施州民间术术大师谭文友,剧作家王原平采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yMDIyMTY=.html (演唱者:谭文友 剧作家王原平采录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OTgzNjQ=.html(演唱者:鹤峰柳子戏传人谭文友的弟子之一陈维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OTkxMzI=.html
http://www.56.com/u11/v_MTI0ODMxMDg.html




附: 鹤峰50多名业余演职员庆国庆登台表演大型柳子戏《茶鹤缘》

作者:怡 夫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82    更新时间:2006-10-1

  2006年9月30日晚,鹤峰县容美镇步行街上1000多名观众围在一个露天舞台前,被大型柳子戏《茶鹤缘》中的演员的精彩表演所吸引,所感染。

县委宣传部部长黄成举(右二)等宣传部门的领导与观众一起看戏         怡夫   摄

《茶鹤缘》剧照之一         怡夫   摄

《茶鹤缘》剧照之二         怡夫   摄

《茶鹤缘》剧照之三        怡夫   摄

《茶鹤缘》剧照之四         怡夫   摄

《茶鹤缘》剧照之五         怡夫   摄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县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跃、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鹤峰县戏剧家协会组织了50多名具有准专业演艺水平的老、中、青业余演艺人员,这批演艺人员冒着酷暑、不计报酬,历时3个多月,排练出大型地方戏《茶鹤缘》。
剧本《茶鹤缘》反映了清朝初年,鄂西土家人反对民族分裂、不畏强暴,加强民族团结的斗争精神;再现了土家人在清朝时期的爱情、婚姻以及传统生活习惯。
剧本《茶鹤缘》由原县文化局局长王善元(已故)创作。据了解,该剧演员阵容如此庞大,在鹤峰近年演艺史上尚属首次。












[ 本帖最后由 柳倩月 于 2011-11-14 09:56 编辑 ]
作者: 木鱼    时间: 2011-11-14 11:21

柳老师处处留心,值得学习!
望方家能解疑答惑!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1-11-14 12:45

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可能需要地戏研究专家来解答,从牌调唱词内容主题等方面看看是否有相同的地方,当然如果是传播,肯定有相当程度的在地化过程,而现在地方所强调原汁原味,本土的,独特的可能需要修正。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11-14 18:42

山东柳子戏
和昆曲应该是一个源头

我听过清唱,非常近

我和当天晚上演出的演员在别的场合有交流,她们也自认和昆曲同源
作者: 柳倩月    时间: 2011-11-14 22:51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当天晚上观看演出时,的确感觉与昆曲神似!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