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走基层——记者与皮里村的感动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1-10 14:12     标题: 走基层——记者与皮里村的感动

王永强


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11-11-10 | 来源:中国记协网






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该照片拍摄于2011年3月) 常世江



悬崖峭壁间最美的亲情、最重的责任 袁清祥摄



一根木棒就是皮里村孩子们上悬崖的一个支点 袁清祥摄



一块大石头成了大家的庇荫地 袁清祥摄



一起舞蹈 汪成健摄



这是离皮里村不远的200米索道,最多一次只能坐4人,全凭人力拉着索道滑过。 袁清祥摄


    8月底,我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同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里村“走基层”采访,联合采制的系列报道《皮里村蹲点日记》播出以后,感动了许多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当前娱乐节目充斥电视荧屏时,还有人会如此关注一则新闻?!有网友在网上留言:我是流着泪看完今天新闻的!明天还有“皮里村日记”吗?是什么让受众把一则新闻当作电视连续剧一样关注?有网友“晒出”了自己向皮里村孩子们寄出的物品,下面写着这样一行字:这是我长这么大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企业家亲自把衣服、鞋子运到塔县寄宿制小学!为什么一则新闻报道会把人们的爱心凝聚?

    我认为是这则新闻的真实,原生态感动了观众!当我们再进塔县做后续报道时,我发现所有感动化为行动,全国各地爱心汇聚到帕米高原,帮助片子里边的皮里村的孩子们,帮助塔县学校,帮助来到塔县的支教老师。

    我们历时9天时间,在马尔洋乡党委书记郭玉琨的带领下,往返行程400多公里,徒步200多公里,从皮里村接出42名学生,最大的17岁,最小的6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共拍摄了30多个小时的画面素材。

    皮里村位于叶尔羌河上游,全村84户416人分布昆仑山脉中,夏天融雪性洪水,致使叶尔羌河水上涨,全凭骑骆驼走出大山的塔吉克人只能取消外出的打算,只有强壮的年轻人在洪水季节,翻山越岭走出大山。等冬季节来临河水下降,人们才能买一些大型的物品淌着河水让骆驼驮回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农牧民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山里大部分孩子面临辍学,放牧成了孩子们一生的归宿!走进皮里村要赤脚趟过4次没过膝盖寒冷刺骨的马尔洋河、皮力河,滑过一座长约200米的铁锁桥和4座只有两根木头搭建的独木桥。因为无法趟过汹涌的叶尔羌河,要绕过数不清的山脉悬崖、碎石、险滩。头顶有随时都可能掉落的山石,只能搁下半个脚掌的悬崖“路”下面就是湍流不息的洪水,如何拍摄,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考验我们的胆量!每天从天黑走到天黑,要行走12个小时以上。行走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水喝,看着哗哗的流趟的河水要强忍着口渴,大家实在扛不住时,就喝一口洪水。

    这里我要提的是中央电视台同行,尤其是何盈、李欣蔓两名女记者,爬悬崖走峭壁,长途行走,她们没有叫苦叫累!晚上已经累的骨头快要散架了,但当地农牧民热情地邀请跳段鹰舞时她们没有拒绝。睡觉时,和大老爷们一同睡在大通铺上。体重100公斤的央视年轻摄像记者谢岩鹏凭着坚强的意志走出了皮里村,体重下降了5公斤,当他面对镜头谈感受时,他终于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他说孩子们太不容易了,是孩子们的坚强给了他动力!我们徒步3个半小时,爬到皮里村一个叫“迭”的村民小组采访时,当乡干部走进一家农户,发现阿依苏汗、玛尔江姐妹因为没有一双鞋而放弃上学时,谢岩鹏留下身上装着的唯一100元钱。记者李欣蔓感冒发烧,但她还是坚持徒步到村民小组迭,晚上下起了大雨,屋顶四处漏雨,大家用碗、盆接水,用塑料布遮挡住脸继续睡觉,一只癞蛤蟆爬在小李脸上,刚睡着不久一只猫又爬在了她身上!由于雨大,屋子漏的利害,床上无法睡人,冻的瑟瑟发抖的记者何盈、汪成健在凳子上熬到天亮,层出不穷的困难考验着大家!


    央视记者扑下身子“走基层”,不怕艰难险阻,用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专业的职业精神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山里的老百姓生活过的清苦而艰辛,但老百姓对记者却慷慨而热情,每到一户都会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家境好一些的人家会拿出干馕,一碟杏仁,倒一碗热茶招待我们,差一点的人家也会给我们一碗开水喝。就是因为我们跟村民们打成一片,大家面对我们的镜头不再胆怯和羞涩;才会与我们交上朋友;才会有母亲冲进镜头搬起自己女儿露着脚后跟那真实的一幕,才会有网友们相互转载评论的那句解说词:一双鞋难倒了一家人!才会有郭书记这样一个真实的基层干部形象。

    我想新闻人需要重拾“两脚泥”的好传统。在群众当中报道群众,反映群众呼声,把那些为国家、为社会发展进步默默无闻做基石的那些人和事反映报道出来,不要以为坐在农家炕头上、帮农民们割几镰刀麦子就是“走基层”了,要沉下去,才能采访报道出反映真实民情、国情、区情的好新闻。

    我们在采访中被皮里村的人和事感染并感动着!我们拍摄的新闻画面真实感人,解说词简洁朴实触动人们的心灵,是因为我们感同身受。

    央视记者汪成健是一名有经验的老记者了,去过南、北极、进过西藏墨脱、到过珠穆朗玛峰等冰川进行过实际拍摄,但他说,这次是我当记者以来,第一次拍摄画面时拍的双腿发抖,有些危险的地段因为没地方站没角度而无法真实纪录,留下了遗憾!


“力量” 袁清祥摄



大手牵小手,勇过独木桥 王永强摄



大手拉小手一起跨刺骨雪水河 王永强摄



乡干部袁清祥在峭壁上奋力保护学生 王永强摄



一根绳子间的距离 袁清祥摄


    男儿有泪不轻弹!就在新闻画面里出现的最危险的那500米悬崖上,当已离开讲台做后勤工作的那位瘦弱的老教师背着孩子一次次出现在我镜头里,看到他走在只能搁下一只脚的悬崖上一次次运送孩子时,我的泪流水模糊了摄像机的寻像器!我怕下面运送过来的孩子们看到,我举着机器拍摄,半躺在悬崖上的我已泪满面。

    在表现乡干部奋力保护孩子过悬崖现场时,解说词写道:一路上,大人们的双手成了孩子们的路。我们在悬崖峭壁间看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最重的责任。还有乡干部在劝学中解说词写道:眼下已是开学的时间,可急坏了那里的乡干部。郭书记用简洁朴实话语对家长说道:我们大人苦一点没啥,可不能耽误了娃娃。

    我想没有自己的感动也拍出、写出让大家感动的新闻作品。

    我们采制的这则新闻观众可以感受到皮里村人贫穷但乐观;路险但有扎根基层以郭玉琨为代表的乡干部,一年4次劝学接送孩子上学的行动;有自治区投资8000万于今年7月份动工修路的举动,所以观众感动之余看到的是希望!

    央视评论员杨禹在他们的微博里写到:《皮里村蹲点日记》带给我们更多人的是一份深切的思考,无论是进步还是落后,都是今天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和平发展,建设了六十多年,仍然会通过真实的电视镜头,看到因为一双鞋而不能上学的孩子们?对这样的国情有了最深刻的认识,我们才有更多的更明确的方向,更多的具体的努力来化为行动,来改变我们的中国。

    “走基层”的报道,其实是帮助大家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今天皮里村的孩子们,今后不再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求学,而是通过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们才能看到像郭玉琨书记、阿依甫医生这样的基层干部,像王晰昧这样支教的老师,他们才能够真正满意地感到自己尽到了责任。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村子的变化,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最终成为新疆的变化、我们这个国家的变化。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1-11-10 14:37

看着真揪心,希望他们情况能早日好起来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1-10 14:51

引用:
原帖由 Robot 于 2011-11-10 14:12 发表
我们历时9天时间,在马尔洋乡党委书记郭玉琨的带领下,往返行程400多公里,徒步200多公里,从皮里村接出42名学生,最大的17岁,最小的6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共拍摄了30多个小时的画面素材。...
可以派直升飞机搜驴友,难道就不能派去接出这批学生吗?还是说那大山里的小村连直升机也进不去?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1-10 14:52

[flash]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guid=d9303c06-3700-4ca0-8e88-04f12dd5eb4a&AutoPlay=false[/flash]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