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脱水贴】【网络直播】2011年年会第二组直播报道(2011.10.29下午) [打印本页]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1-11-3 09:33     标题: 【脱水贴】【网络直播】2011年年会第二组直播报道(2011.10.29下午)

1、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主题的历史影响》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中,中国社会几经炮火战乱、政权更迭,使中华民族逐渐从为我独尊的幻梦中清醒。加之各种思潮泛滥,西学中各种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介绍,在与西方进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反省自身。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国人陈腐的价值观和旧有的习俗禁锢了国民的创造力,扼杀了国民的抵抗力和民族生命活力。一些具有较新思维的知识分子和国民开始了“启迪民智,开化思维,进行启蒙” 的工作。1915年,《新青年》创刊,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主张。在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探索并开始走上现代化的路途。“随着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研究者把眼光放在民众身上,试图了解民众的思想,并从中找到中国文化之根。因此,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们投身于社会运动的洪流,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育民众,唤醒民众参与到救亡图存斗争中来。这是民俗学在中国兴起的时代背景。
每一段历史时期的民俗学,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思想潮流,都会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上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主题。
一、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时代特征(一)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二)深厚的民间情怀(三)现代性意义的启蒙二、历史主题对民俗学科发展的影响(一)民主意识的催生(二)理论体系的建设(三)启蒙民众的目标三、民俗学史的主题研究(一)主题学的引入(二)民俗学科发展的历史主题(三)民俗学史的主题观照结  语
对一学科发展的历史主题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代的关注对象。而对民俗学史的主题观照,则是为了更清楚地掌握民俗学在我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突出各个时代的主题思想和研究特色。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端,配合着当时“救亡图存,启蒙民众”的社会历史需要,并在后来的发展中深受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情况怎样,民俗学的研究都会是从一个固定的基点出发,那就是“民众”!
本文提出的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两大主题:“民族救亡”与“民众启蒙”
2、张宝辉:我的搂树叶子式田野调查及其反思
三部曲:中国民俗是什么

田野调查为什么

调查以后要干什么
应该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民俗。老师还主要讲解了自己对于民俗学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 田野调查是为什么来了。为什么秘密调查,调查的这个东西到底是用作什么用处?这个调查对调查当地到底有什么用处,坏处还是好处?为什么要支持田野调查者的各种田野调查?
做民俗调查的人,在去做调查的时候一定会听到不同人对自己不同的认识,插一句,我觉得做好民俗调查主要是要知道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结论,为了什么来做这个田野,这个目的要跟我们所要调查的地区的领导以及所要调查的人将明白,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帮我们什么忙。
第三部分,张老师是说调查之后要干什么。老师认为,我们做一个调查需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点我也很认同(⊙o⊙)哦。学院式的下去做调查的方法,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搂树叶子式的田野调查方法。()我们应该选择一棵民俗之树,并选择一个适合的时机,将落下来的树叶子全搂回去,回去通过观察来比较每一片树叶的大小、颜色以及其他各个方面,从此知道这个民俗的根在哪里。老师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搂树叶子的方法,来构建中国新兴的民俗学理论之树理论之林。
补充:张老师认为中国民俗学应是一门专门研究和构建村落中的公共精神秩序的学问,而全面深入的研究村落中的公共精神秩序,并且重新塑造和构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落中的公共精神秩序,进而促进和形成和谐安定的乡土社会,是我们中国民俗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3、韩国的刘修瑛《中国民俗学史研究和中国海洋民俗实地调查》
老师先讲了在韩国对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现在实地调查在韩国相当活跃,她想对韩国对中国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学者对韩国所做的研究。

他们所进行的这个研究的论文,现在由老师来做了个简单介绍:张紫晨的《中国民俗学历史过程和研究领域》、刘铁梁教授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了五个阶段的划分等
现在由老师来介绍韩国学者在中国留学后回到韩国所做的关于中国海洋民俗实地的调查。
下面步入正题:
中国海洋民俗研究
4、朱刚《现代人文学术范式转换下的民俗学理论演进》

通过学术史的回顾,能否找出民俗学发展的症结。

作者一再谦虚的强调自己做得是类似学术史的论文,并提及了陈连山老师上午所讲的主题发言。
5、李凡《中国民俗旅游研究述评 》
民民俗理论研究论文较少,作者分析了下原因
俗旅游正负影响研究趋势的转变走向实证
旅游开发研究是数量最多的,但精品少。
信息技术对民俗旅游有什么影响?
6、佘康乐:从敬神到收族-以鲁南微山湖地区续家谱仪式为中心的考察

她的调查做得很细,PPT中的微山湖田野照片很吸引大家

张世闪老师评议:张宝辉老师是"民俗人""调查者""反思调查人"三位一体






直播的有些不好,请大家原谅!

[ 本帖最后由 虾哥 于 2011-11-3 16:31 编辑 ]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1-11-3 10:02     标题: 下半场

1、张士闪
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个案
张老师:想以自己的艺术民俗学研究经历说下自己的思考
张老师主要讲三个方面,先给大家看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片。照片中的录音笔像手枪
附件

张士闪教授提到的图图.png
(357.47 KB)
2011-10-29 23:22
[url=#zoom]l]
老师说自己在艺术学的领域的成绩高于民俗学。自己幸运了赶上了艺术学两次转向;
1文化转向:关注本土,必须田野作业
交叉学科的立足之本是田野作业。越往前走,越关注现实生活的立身之本。乡民艺术概念的界定。艺术民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区别。
艺术民俗学应该凸显整体,然后是整体的生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而不是一刹那的表演。
强调人的主动性:试点选择以后,会发现很多民众对艺术意义的附加。曾长期调查一个村子十二年,下一步还要继续研究这个村庄的嬗变过程。
2、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宗旨:
3、艺术民俗学的个人经验;人有各种各样的建构能力,不同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建构。
4、个案研究:以小见大
结语
艺术学原有研究的不足;收拾第一手资料,要有问题意识
(瑶族小妹插话:张老师说:我这样子,无论如何看起来也不像个好人…哈。照片的误读和恶搞挺有意思的。在轻松愉快中听了很棒的学术报告。“在田野调查中,民众永远是主角!“

2、田传江老师发言:《民俗器物承载的文化 》
开发民俗器物,是有价值的。方言听着有些吃力
3、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老师:
      过去服饰文献中的面食;考古发现所发现的饺子;至今为止最早发现的饺子是春秋
饺子名称的变化意义试析;
最早出现的饺子:馄饨——开天辟地的意义表达(汉代杨雄著作,李约瑟的研究等)
饺子的神圣性,过年吃饺子的意义,咬破馄饨开天地;
1角儿的称谓
角子的原型探究:元宝
角子在今天的延续

2元代,扁食的称谓。
这一称谓出现的另一个原因
扁食语汇地理图:陕西——山西—河南——鲁西南——福建

饺子这一称呼的渊源

称谓变迁背后的原型变迁
3、兰玲老师发言:
    在以前的研究中,正月十三祭祀习俗有所忽略。
胶东南部和北部的祭祀习俗有所不同
渔灯节的来源(渔民的龙王信仰、灯的象征意义、正月十五的灯节);渔灯节的仪式
渔灯节现在更盛大了
4、仪孝法老师发言
他是咱们志愿者风林火山的同事
欢迎!!!
他的题目:山东日照地区渔民民俗与渔民性格
一、原因
(一)山东日照的地理环境因素
(二)适应海上生产的要求
(三)原始崇拜——屈从于大自然的威力
二、在传统渔民民俗基础上形成的渔民性格
三、渔民豪放性格的集中体现——日照岚山号子、救人危难

仪老师放了一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山渔民号子,贼好听

主持人钟福民老师先提问张士闪老师,问题是艺术民俗学可否置换为民俗艺术学
张士闪老师说这已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问题了,他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家现在讨论扁食这个词汇的地域传承
现在是英古阿格评议
这组发言人几乎都是山东人,巧的是阿格的媳妇也是山东人
阿格首先评议张士闪老师的发言,着重提到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整个国家的现代性转型构成了学科范式的转变,西方人类学自上世纪中期由异文化研究逐渐转向本土文化研究,同时提出了回到生活的主张,这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脉相承的。艺术的起源,艺术到底是什么,并非强调理性、美学、思辨的“艺术”所能阐述,关注艺术在民众生活与文化中的意义,艺术行为在艺术本身、艺术主体中的中介功能,艺术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艺术,等等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式的转变相辅相成。艺术民俗学、民俗艺术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民族艺术学,等等层出不穷的分支学科名称,从另一侧面折射出艺术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但学科能否建立,仍有待于学科本身的深化、自我演进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取代的学科价值,代表人物等制约因素。
评议张志春老师,概括就两个字:穿越!!!历史上和现在的饺子
田川江老师,土生土长,既是传承者,也是地方文化的拥有者,享受者,以前写的《红山裕村民俗志》获得钟老的高度评价。值得尊敬,论文讲的是农村器具的谜语,有不少荤谜,有意思的是荤谜素猜。如果我们把这些具有乡土趣味的谜语俚词作为封建迷信、不健康的糟粕而予以挞伐,可能民俗得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也就破坏殆尽了。
田玲、仪孝法两位老师都是讲了渔民习俗,他们的调查让大家领略到了绚烂多彩,源远流长的山东沿海渔民的地方民俗画卷,二文都是难得的田野调查报告,但与学科意义上的民族志存在差异,民族志的学科特征可能涉及到三个内容:一是自身介入到研究对象的场域中,设身处地地参与、体验、观察当地的文化,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田野报告文本,三是对田野报告的事象予以理论的梳理,问题的探讨。我们反对先入为主的理论先行,但没有问题意识的田野调查往往是一盘散沙,二者都不可取。
点评完毕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