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汪玢玲:在“俗”中取乐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1-8 00:37
标题:
汪玢玲:在“俗”中取乐
汪玢玲:在“俗”中取乐
2009年01月05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吉林日报
本报记者 董博
她是民俗学复兴的先驱者之一。她在神话学、宗教学、民间信仰等方面展开研究,东北的动植物、矿藏等等,都是她笔下生气勃勃、情趣盎然的命题,填补了我国北方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诸多空白。她第一个用人类学方法,从大量民俗资料入手研究民间故事,打开了民间故事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她就是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汪玢玲。
汪玢玲生于1924年,是辽宁省北镇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她从东北转辗流亡到四川省三台县涪江之滨,在杜甫读书的草堂寺办学的东北大学,师从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和哲学史家赵纪彬等,勤学苦读,并从事爱国民主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汪玢玲师从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195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生班毕业后,执教于东北师范大学,从此勤勤恳恳耕耘于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几十个春秋,硕果累累,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论著、编著10余部。
汪玢玲从民间文学起步,在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之间往来穿梭。汪玢玲在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上不盲从,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勤于实践,敢为人先,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有着独到建树。
她从典型作家着手,进行理论研究,撰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蒲松龄与民间文学》等著作,考证出蒲松龄《聊斋志异》来自民间故事多至160余篇,最近出版的《鬼狐风情》,深入地对鬼文化和狐文化进行研究。在地区文化上最早参加田野作业,多次到长白山踏查,对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民俗研究,对狩猎文化中虎、鹿的研究,对原始文化萨满教的探究都很深入。通过大量的研究,明确地说明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她善于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民族学、生物学等多种方法,立体地、综合性地研究了虎文化,出版了《中国虎文化研究》一书,填补了虎文化研究的空白,被认为是“虎文化学”的开创性著作。
汪玢玲在《中国婚姻史》一书中,以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氏族、家庭、婚姻形态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婚姻形态的发展、变革,寻找其中经济、文化、政治因素,总结了几千年中国历代婚姻演变的规律,认为宗法制度酿成封建婚姻,是制造男尊女卑思想的总根源,指出只有坚定地、不停顿地肃清源于封建宗法制、传统观念影响下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才能真正取得现实社会中的男女地位的平等。该书从女性立场书写妇女生活史,视角新颖独特,被专家学者誉为“近百年来研究中国婚姻史最出色的著作”。
(责任编辑: 王爱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