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走进潍坊】历史名人与潍坊:山东是范仲淹的第二故乡
[打印本页]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1-10-18 20:05
标题:
【走进潍坊】历史名人与潍坊:山东是范仲淹的第二故乡
范仲淹一生曾两度与齐鲁大地结缘,并在山东度过了近十年的人生岁月、留下了众多的诗文传说及数处文化景观。我们可以这样说,山东是范仲淹的第二故乡。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彬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平江(今江苏吴县),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无论是在道德人格、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勤政爱民、忠君为国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士大夫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故其好友韩琦曾称赞他“前不愧古人,后可师来哲”,而金代元遗山则称颂其“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又孔子所称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读书长山
范仲淹出生在徐州,其父范墉时任武宁(今徐州)军节度掌书记。在范仲淹出生后的第二年,范墉即不幸因病去世。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贫苦无所依,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于服除后改嫁给宦游平江的长山朱氏文翰。朱文翰是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人。宋真宗景德元年,朱文翰调任山东淄州长史。于是,15岁的范仲淹随父母来到了山东,和母亲定居于继父朱文翰的老家长山县河南村,并改名朱说(Yuè)。
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范文正)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到长山后,范仲淹多次拒绝了其父母让其经商或学手艺的愿望,而立志要“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之用。”
由于范仲淹是母亲改嫁时从范家带过来的,不是朱文翰的亲生子,因此范仲淹在朱家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寄人篱下的境遇,但范仲淹起初并不清楚自己的这一处境。当看到朱家兄弟浪费不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时,一向节俭自律的范仲淹数次对他们进行善意规劝,不想却因此而引起了朱氏兄弟的不满。竟以嘲讽的口气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与你什么相干?”范仲淹听出朱氏兄弟话里有话,在他的再三追问下,最后终于有人将其真实身世告诉了他。在知道了自己真实身世后,范仲淹内心深处受到了很大震动,他下定决心离开朱家、自强自立。此后不久,范仲淹遂携琴佩剑到他思慕已久的应天府书院求学。到了应天府书院后,范仲淹“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如此“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孝弟忠信”,并在1015年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两年以后,范仲淹上表陈情,请求认祖归宗,并获诏准,遂改名范仲淹。
主政青州
《范文正公全集·年谱》载:宋仁宗皇祐三年,63岁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辖益都、寿光、临朐、博兴、千乘、临淄6县),充淄潍等州安抚使”。
范仲淹任青州知州时已值风烛残年,但他在老病之时忧国忧民之心未减,到青州后即上书谏言:“为陛下共理天下者,为守宰最要耳。比年以来,不知择选,一切以例除之。……其间纵有良吏,百无一二,使天下赋税不得均,讼狱不得平,水旱不得救,盗贼不得除,民即无告诉,必生愁怨,救之乏术,莫若守宰得人,若守宰政举,则天下自无事矣!”在青州知州任上,范仲淹还向朝廷举荐了两位属僚:荐举为人纯正的文学才子张讽担任了青州观察使判官厅公事,荐举文章品行皆为人所称道的李厚担任青州两使推官兼管勾安抚使机宜文字。
范仲淹初到青州知州任上时,正值河北洪涝大水、饥荒严重,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到青州,几天之内,入青州城内求食的流民就有近万。范仲淹到任后,看到青州“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就不顾自己旅途劳累、年老体衰,一方面忙着安抚灾民,另一方面奏请朝廷,把军仓中的粮食除留足一年军需之外,其余的全部用来救济饥民。据传,范仲淹知青州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很快。于是,范仲淹亲自汲水配药,发放民间,很快便制止了疫病的流行。
范仲淹任青州知州不到一年,“会病甚,请颖州”。次年正月,范仲淹知颖州的请求获诏准。不久后,范仲淹便离开了青州。范仲淹知青州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他在青州仍然做出了很大的政绩,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的辉煌一页。
遗踪几处
范仲淹在齐鲁大地还留下了数处亮丽的文化景观,现山东省邹平、青州、博山境内仅为纪念范仲淹而建的范公祠就有4座。
邹平县境内的范公祠有两座,一座位于长山镇河南村,明代嘉靖年间户部尚书李士翱诗:“丞相骑箕天上去,巍巍遗庙枕河阴。阶前草木空荣悴,门外溪山自古今。十事规模宗社计,一生忠孝圣贤心。人才百代真殊绝,仰止高风为正襟。”诗中所咏即是此处。该祠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最初是由当时的长山县令韩泽主持兴建的,后元、明、清三朝曾数次重修,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又三次修葺。另一座位于邹平县城西南青阳乡会仙山以南的黉堂岭北麓。该地原有一座古寺——醴泉寺,为范仲淹当年苦读三载处。元代大德四年,由致仕还乡的工部尚书贾训主持,当地人在醴泉寺后建范公祠一座。醴泉寺南面的黉堂岭上有一个天然山洞,据传为范仲淹当年读书处,乡人叫它“宰相读书堂”。此外,长山镇的“礼参”这个村名也是因范仲淹而起的。据说,范仲淹晚年赴青州任时途经长山县,长山父老都涌到城西迎接他,使他十分感动、礼参甚恭,后人因此把这个地方起名叫礼参坡(今名礼参)。
青州境内的范公祠位于青州城西南侧,该祠始建于范仲淹离青不久后。清顺治十八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并于祠后崇台之上建后乐堂三楹,以示继承范仲淹“先忧后乐”之风。祠西有范公亭,范公亭下有井名范公井。之北还建有范公台,皆为纪念范仲淹而建。
博山范公祠建于博山城东(该祠始建何年尚待考证),祠外有范河与后乐桥,祠内有范泉、范公亭、范公祠堂、“高山水长”石影壁,皆为纪念范仲淹而建。据当地人讲,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老家在益都县颜神镇(即现在的淄博市博山区),范仲淹到长山后不止一次地到过颜神外婆家,并曾到荆山寺(遗址位于今淄博沂源县府驻地3.8公里处的荆山脚下)读书,后人为表达对“范老藏修岁时久”、“先忧后乐向谁论”的纪念之情,遂建祠祀之。
文章来源:
http://www.zhsc.net/Item.aspx?id=9600
作者:
陈国玲
时间:
2011-10-29 13:34
我从小是在青州的范公亭里玩着长大的,只不过这个院子最近有点荒,游人很少,也很少修葺,倒不比挨着的王府游乐园人气旺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