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明故宫遗址期待“苏醒” 古城墙申遗脚步加快 [打印本页]

作者: clamstock    时间: 2009-1-7 16:08     标题: 明故宫遗址期待“苏醒” 古城墙申遗脚步加快

明故宫遗址期待“苏醒” 古城墙申遗脚步加快

2009年01月06日 15:49 来源:新华报业网-南京日报 发表评论  记者日前获悉,市文物局去年联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共同编纂的《南京城墙保护规划》,目前已通过市政府初审,正在报省和国家两级文物部门批准,明城墙申遗步伐加快。  


  “南京明孝陵5年前已申遗成功,明城墙也在积极申遗,同样代表南京明文化的明故宫遗址却被人们忽略了。”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南京城墙志》作者之一的杨国庆向记者表示,明故宫遗址“荒”了50年,令不少慕名前来的人感到无古迹可寻,实在太可惜。

  他建议,“唤醒”沉睡600年的明故宫,对明故宫遗址中轴线区域进行保护性考古挖掘,让深埋地下的御道、建筑残存能重见天日,再现当时填湖造宫的浩大场面,并重建午门城楼、乾清门等明故宫内部重要建筑。他告诉记者,该建议将作为南京市政协提案,在今年南京“两会”期间提出。

  有望“还原”填湖造宫场面

  “多年来,明故宫附近的考古挖掘几乎全是‘救火式’,与其这样不如主动发掘。”杨国庆说,明故宫选址在燕雀湖的一片低洼湖水中,这恐怕是中国古代建宫唯一低洼之所的特例。填湖工程之庞大、耗费民力之多,可谓世所罕见。单凭这一点,保护性地发掘明故宫遗址就很有意义。但解放后,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明故宫遗址核心区的数百个石柱础等遗存被全部掩埋在地下,自此明故宫遗址“荒”了50年。

  为此,他建议在现有条件下,划定一个不需拆迁的核心发掘范围:南至午门、北至现在的北安门桥,东西两侧则以现明故宫路内环为界,以彻底摸清明故宫中轴线上的遗存,让深埋地下的明故宫重见天日。“明故宫地下的夯土层不同于其他古建筑,除夯土外,还有大木桩等防水用具。再往下可能还有六朝以来历代建筑构件、砖石等。”杨国庆说,发掘后如能原封不动地展出不同时期的土层剖面,则可“原生态”再现明代填湖造宫殿的浩大工程。

  此外,明故宫地下排水系统也值得期待,“相传建文帝从御沟逃走,但之前我们只在明故宫周边找到过排水沟渠,中轴线区域如何建造和布局仍是个谜。”杨国庆说。

   建议复建午门城楼

  “依照《礼记》旧制,皇宫设五门三殿,明故宫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现在仅有正南门——午门尚存。”杨国庆说。

  他告诉记者,城楼之于城墙是画龙点睛之笔,明至清各时期南京地方文献中都有修复城楼“以壮观瞻”的说法,可见复建城楼是南京明城墙维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遍观南京现存的城门,只有午门城楼的复建条件最理想:午门城楼的石柱础至今仍保存完好,就连位置也没被移动过,以此可推断出城楼规模;根据文献记载,北京午门城楼就是依据南京午门建造的,更使得复建有据可寻。

  此外,由于明故宫遗址公园地下1米深左右,尚掩埋着约350个石柱础,杨国庆建议在挖掘时将这部分遗存一并取出。“明故宫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3大正殿,然后是前庭后宫的分界线——乾清门,这些全位于现在的明故宫遗址公园内,可如今,公园内只剩一片草坪和几块说明牌。”他说,如果能把这些石柱础归于原位,并配合考古挖掘适当复建乾清门等一两处建筑,明故宫遗址公园将变得名副其实。

  开发明故宫遗址 需通盘考虑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人提议把江苏大剧院建在明故宫遗址中心,最后被文物部门否决。此后,关于明故宫的保护与开发就争议不断。

  2002年,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曾建言,从洪武门到富贵山一线,凡有遗迹的如外五龙桥、午门、内五龙桥等妥善修复,无遗迹的则竖立标志或作象征性展示,可形成一个面积为70公顷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同时,建议恢复午门两翼及城楼,届时登楼北望,可尽览明代紫禁城的规模及主要殿宇遗址所在;

  2005年,有关部门将明故宫原有的与遗址公园不相适宜的3组大型游乐设施和31间经营用房全部拆除,并按遗址公园的风格建成绿地,变身休闲广场;

  2007年,位于明故宫遗址公园北边一宫殿前的草地上,搭建起一个临时性水上乐园,但因市民强烈不满,最终并未建成。

  市园林局公园处处长杨杰告诉记者,对明故宫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保护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把现有资源、景观开发好。

  市作协副主席、民俗专家薛冰认为,明故宫遗址开发不能想搞一样东西就立刻上马,市民反对就又拆除,结果搞得支离破碎。“明故宫遗址应该有一份长远的总体规划。未来10年、20年甚至50年,我们想要把它变成什么样?”

  延伸阅读

  建文帝“出逃”之谜

  明初“靖难之变”中,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他是自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出逃成功、流落海外?众说纷纭,这一悬案也成为中国古代“四大谜案”之一。而坚持建文帝“出逃说”的人中,不少都认为他是通过明故宫地下通往城外的排水系统,如暗沟、涵洞等设施出逃的。在以往文物发掘中,南京城内、包括明故宫遗址周边地区,也的确多次出土过明初建造的拱形涵洞,有的甚至高达1.5—2米左右、宽约2米,大多通往城外,在枯水期完全可供人通行。但明故宫遗址核心区域、也就是宫城范围内的地下排水系统是如何布局的,目前尚未得知。

  本报记者 双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