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米文平:嘎仙洞石刻鲜卑学 [打印本页]

作者: apple    时间: 2008-9-11 03:35     标题: 米文平:嘎仙洞石刻鲜卑学

米文平:嘎仙洞石刻鲜卑学


程道宏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发布时间:2008-9-9 8:30:47



    我的案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巨著,大十六开本、深蓝色封面上印着五个大字:鲜卑学研究,作者米文平。

     米文平1981年在国家的《文物》杂志上发表的《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刻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一文是他的“不朽”之作。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千古之谜——拓跋鲜卑人的发祥地,依据这篇文章的发布和研究,因此揭开了谜底而一锤定音。我国史地学界泰斗、复旦大学老教授谭其骧先生主持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因此而有真凭实据、放心地在大兴安岭腹地标示出那里就是拓跋鲜卑人的老家。也有的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明确指出,米文平的学术成果是中外史学界、考古界鲜卑学研究的第四个里程碑,这一论断已为学术界所认可。而后这一重大发现及其有关学术成果所涉及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史地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的众多中外学者的文章和著作,几乎没有不引用米文平先生这篇文章的。至于当今呼伦贝尔的政界、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在自己的报告、讲话、文章中谈到呼伦贝尔的历史和概况时,乃至十几岁的小姑娘在向游客介绍自己的景点时,也都在运用米文平的学术成果。

     如今,米文平已跨过80岁的门槛,正在美国颐养天年。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魏拓跋鲜卑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然而人们只知道拓跋鲜卑人的老家在“大鲜卑山”,“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鲜卑山”是现在的哪座山?“国”在何处?姓氏确凿几何?

     幸好,在《北史》和《魏书》里记载了一条史料,说北魏的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在代京执政时,他们祖先的老邻居乌洛侯国派人朝见,谈起老家一带的情况时:“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同时,还把这两百余字的祝文记录在案。尽管如此,这一千古之谜仍然没有破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自然也不好解决。曾任呼伦贝尔市文物站长、对拓跋鲜卑祭祖这一重大课题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的米文平,经多年潜心研究,把北魏“先帝旧墟”目标锁定在嘎仙洞,并对嘎仙洞先后做了四次考查。第一次是在1979年9月1日,米文平及程道宏、王永祥,在鄂伦春旗文化局同志的协助下,实地踏查了嘎仙洞,确定了地理位置、山洞的方向、规模,拍了许多照片,大家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希望就在这里。他连夜写成四页提纲,后整理成文稿《拓跋鲜卑先祖石室考》;第二次是1980年1月18日,他和王成冒着零下40度严寒,毅然前往。他说,天气虽然冷,但这时光线好,阳光斜射,照进洞内较深,便于全面勘察洞内各个方位。并利用了较好的光线条件,绘制了山洞的平面图,便于回来后对照资料深入研究。第三次是在1980年6月4日,米文平与内蒙古博物馆搞旧石器考古的老专家汪宇平先生及王成等人,利用春暖花开的时机,在洞内堆积土层发现了陶片和打制石器,这进一步增强了米文平的信心,决心进行挖掘,搞清楚这里古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活动的内涵。

     米文平终于在第四次调查时发现了石刻祝文。1980年7月30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下午4时,时任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长的米文平,与王成、陈凤山准备在石壁下部挖开积土,希望在下面找到文字的痕迹,同行的有孟广耀、曹永年、彭绍普等同志。当时阳光西射,能见度较好,他们沿洞内西侧石壁往里走不到一分钟,在一束照亮嘎仙洞石室的阳光中,突然发现眼前有个“四”字,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仔细看后,确认为刻石文字,下面的“年”字,上面的“太平真君”及其他刻石祝文一个一个地都发现了。祝文共19行,201个字,后经国家文物局派专家张明善父子前来拓印,终于通读,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苍然可辨。这是大兴安岭北部最早见于文献记录的历史遗迹,是呼伦贝尔地区最早的一份文字档案,自公元443年至发现它的那一刻,嘎仙洞鲜卑石刻历经1537个寒暑,经米文平之手重见于世。

     嘎仙洞石刻发现之后,米文平非常冷静的处理好各项善后事宜。他以最快的速度行文正式报告鄂伦春自治旗旗委、旗政府、呼伦贝尔盟委、盟行署、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国家文物局。并被鄂伦春旗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又成立了旗文物管理所,派专人负责保护工作。请国家文物局派拓印、装裱专家张明善父子专程前来作拓片,分送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妥为保管。由新华社作为全国198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播发了消息。

     米文平把前人的学术成果、自己累积的知识和新的发现与学术界长期争论未能解决的诸多重大课题,在新的条件下,运用新的材料,形成新的观点,交叉运作,乘势而上,且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新的学术著述。如果从米文平先生于1980年7月30日在嘎仙洞发现石刻算起,到2000年底,一百多万字的大作《鲜卑学研究》正式出版、发行止,恰好历经二十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于1986年离休。他离开工作岗位并没有休息,仍然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鲜卑学研究的征途上,由米文平先生奠定的第四个里程碑,因有米先生的著述而更加扎实、丰厚。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