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传承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联华    时间: 2009-1-6 21:21     标题: 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传承

论文提要:
      节庆风俗是展示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常有的乡土气息。是中国民族大家庭共存共存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所展现的是我国从远古流传的一种情,它包含着中华民族超然脱俗、傲骨雄风的气质以及气吞山河、威振四方的民族精神,寄予了我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俗文化已经深深的刻入了中华儿女的骨血中。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同时受到外来节庆文化的影响,原有的传统节俗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已淡化。尤其是生于80年代的年青人,他们记得2月14日的情人节,却忘记了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宁愿去过国外的圣诞节却不愿意在大年三十晚陪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长此下去,我们的未来将不会再有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节俗文化而言。
      本文试从如何传承中国节俗文化,对中西节俗文化的碰撞,充分挖掘两种节俗文化的内涵优势加以充分利用。

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传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节庆文化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节庆文化其实就是我国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庆典文化,每个节日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传说,这其中饱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一、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的节俗文化大体来说分为四大块:
农业耕作、宗教祭祀、人伦孝悌、驱瘟避邪。
二、中西传统节俗文化的碰撞
三、传承传统节俗文化的对策

1、农业耕作
      与农业耕作有关的节俗主要有春节与冬节,这其中比较具代表意义的就是春节与冬至。
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分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在每个时代,春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年,起初为驱鬼,祈盼丰收,渴望团圆。随着社会的发展,过春节的文化内涵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祈盼对来年的美好愿望是不变的。
冬节,也就是俗称的冬至。冬至的“至”是极至之意,“冬至”是说寒冷阴森的天气达到了极点,通常过了这天,就是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将来临。古时历代帝王为预祈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冬至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的仪式。冬至这天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订出的一个,冬节是春节的前奏和序幕。
2、宗教祭祀
      与宗教祭祀有关的节日就太多了,数不胜数,像元宵节、中秋节、七夕节都是。
元宵节,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道家祭祀最高的天神太一,祭礼通宵达旦,娱神而兼娱人,自然热闹非凡,从此便把新年后的第一个圆月之日即正月十五日定为上元节,通称元宵节,又称龙灯节,它是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中国真正的民间艺术节或者叫中国文化节。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也流传着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曲,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对于秋天丰收的喜悦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将月神女性化,都是构成现在中秋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每当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演变成成了轻松的欢娱。中国乡城各地,乃至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侨胞,中秋节这天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一个象征。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人们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上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只边谈,共赏明月,欢度佳节。
乞巧节,《诗经》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乡里日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就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形。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像,就成了七夕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美好传说。民间被这种神话传说也感,日益重视这个节日。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的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
3、人伦孝悌
      我国人对先人的生日和忌日是相当重视的。对于自己的祖先也就是自己的本源,在血缘关系上高出于已的人,因而对祖先感恩戴德,奉若神明。这是历经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基本的精神,由此指令性计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分,扫墓、祭祖、踏青的传统从古沿袭至今。清明节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节日,还是一种节气,并随着中国上千年历史的沉演,逐渐成为祭扫逝者的重要日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宗庙、祠堂、祖坟在以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场所,因为这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清明这一天,家里所有人都要到这些地方对祖先进行祭拜,以示对祖先的感恩,并祈求祖先保佑的意义。
4、驱瘟避邪
       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医疗设备相对落后,人们面对突如其来并无法解释的天灾疫病,乃祈求上苍庇佑,并衍生出保护自身的方法,端午节和重阳节就是在这基础发展而来的
      端午节插艾叶、吃粽子看龙舟是我国历来的传统。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不忍看到祖国的危亡,满怀悲愤的投入汩罗江,以身报国,人民为了纪念他,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年年纪念,代代相传。过节这天吃粽子,源于屈原投江后,江边的人民把米和草叶包成粽子,投进水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水里的鱼和蛟龙,希望它们吃了粽子就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传说端午这天,龙虎山恶魔太多,太上老君指派张天师坐镇龙虎山,张天师便骑着用艾叶扎成的神龙,手执菖蒲变成的宝剑降服了群魔。从此,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挂菖蒲和艾叶用以镇邪降魔,消灭灾害。龙表示吉祥和顺,具有傲骨雄风的气质以及威振四方的民族精神;而舟,为水而存之,象征永不忘那奔腾向前的母亲河的呼唤,龙与舟合并,包涵着华存儿女一代代前仆后继、追求光明、探索未来的民族精神。
重阳节,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一直有着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种种习俗,历代相沿且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节日。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首先,社会日益进步,节庆文化也在跟着变化。像是拜年这种习俗,先是上门拜年,后是贺卡拜年,接着是电话拜年,今年是网上拜年、手机短信拜年。这种变化反映出了对传统节庆文化的排斥。以前的拜年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乡情亲情也随之淡薄了。
       其次,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没有时间为过年做准备。以前大家都是自己动手做年货,花费时间长。现在过年的年货都是去超市购买的,原有的一种乐趣也就随之消失了。
再次,过年的饮食也在发生着变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和小吃越来越少。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老百姓饭桌上的菜肴一年四季鸡鸭鱼肉少不了,总感觉过年吃的不是特别有味道。
虽说传统节庆文化有着千年的传承,但受到外来节庆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被外来节庆文化所吸引,尤其是生于80年代的这部分的人,他们记得2月14日的情人节,却忘记了我国传统的七夕;宁愿去过国外的圣诞节都不愿意在年三十陪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长此这样下去,我们的未来将不会再有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节庆。这与我国节庆文化和外来节庆文化的表现形势差异是分不开的:从根本意义上讲我国节庆文化就是“走进来”,大家聚合在一起,讲的是团圆。这与与外来节庆文化所表现的刚好相反。现代社会的年青人,都喜欢外出交友、聚会、玩乐,这与外来节庆文化的表现形势不谋而合,当然就会冷落传统节庆文化。
对既有当代意识又有“寻根”意识的新一代读者,节日风俗犹如一座具有奇特引力的丰富宝库,又像是一座充满疑问的庞大迷宫,当我们徜徉在这个绚丽多彩的领域,撷取先人文明的智慧花朵时,我们即不能囿于古民俗的陈旧,也不能陶醉在古文化的隔世桃源。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视角,这就是必须把节日风俗作为一项文化学科来探究。现代社会生活中芸芸众生的世态民情,其中的蛛丝马迹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现代民俗,都可以从古老的风俗中找到它的基因,况且节日风俗之中,有善有陋,善者宜保存之,发扬之;陋者宜剔除之,改变之。取舍之际,当因势利导,保存发扬其善者,为民族传统之继承;剔除改变其陋者,为民族健康之前进;二者至宜并重。

       节日风俗是这个迷人世界中的异卉奇葩。它以奇异的靓姿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了一座色彩缤纷的大花园。
随着人类社会的嬗递演进,节日风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无数光辉业绩。在其间,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美德,产生了不少粗妙动人的民间风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底蕴,不仅存在于“缥缃卷轴”之间,还更丰富更迷人地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的“乡风土俗”之中。而这点常易为人所忽视。忽视的缘因,是由于它太神奇而又太平凡了,于是人们如居匡庐,日处其中,习而与之化;转而而只见其“平凡”,而忘其神奇。欢度岁时节令,是每年都要反复进行的传统节日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民间的宗教信仰,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得到充分的展现,构成一幅幅浓缩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层结构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在岁时节令中均得到了突出集中的表现。在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脉络,即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鉴善恶,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1、传承传统节俗文化政府要成为纽带作用
       现在政府已经注意到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意义,正在大力宣传与扶持传统节庆文化。我国在北京建立了北京节庆文化发展中心,它致力于中国节庆事业的发展壮大,并把绚丽多彩极具民族渊源的中国节庆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在全世界进行推行。
  目前,已超过100多位海内外知名节庆活动家、专家、学者、社团组织高层人士成为中心成员或顾问,在涉及节庆领域的多个方面都有资深的人士在做专业的研究。这是中国唯一家集理论研究、节庆策划、文化推广、国际交流、人才培训、媒体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专业机构。
  国际节庆协会(IFEA)已授权节庆文化发展中心为中国代表机构。它肩负着中国与国际节庆组织在诸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的重任。目前,已卓有成效的开展了系列海外交流和专项课题研究。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并受众多节庆组织的委托和支持,它正在积极筹建国际节庆协会(IFEA)中国委员会。以海内外业界主流平台,维护节庆行业的利益;推动业内每行的职业准则;研究面临的共同困难,以及提供解决的方针和准则,培养并挖掘节庆经营管理人才;推动节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而确立中国节庆文化在全人类节庆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传承传统节俗文化必须创新
       庙会自古以来便是集群性的人神交流场所,是民众表达自己意愿的公开化场所,更是民众精神需求的重要依托。庙会的巡游与敬神都充分表达了乞丰收、盼腾达的功利追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政治制度的日渐宽松,民间信仰出现了复苏与反弹的趋势,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庙会的勃兴,几乎全国各大山川名寺的庙会活动都在逐年兴盛。与传统相比,现代的庙会功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信仰的庄严性与神圣性日渐减弱,庙会的娱乐功能明显增强,甚至成为普通民众扩大交往、互换信息的一种聚会场所。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庙会的经济功能日渐突出,在传统的风俗与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冲击与碰撞下,作为物质实体的庙会可以拆除,但心中的“庙”是扒不掉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引导,加强教育,努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使其日益强大起来,能够更多地主宰自己的人生与命运。
3、传承节俗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当然也离不开祖的花朵。现在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都开展了极具教育意义的传统节庆文化的课外教学,像是剪纸,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②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③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从下一代着手,加强对传统节庆文化的认识。
历史的长河是望不到尽头的,时代要前进,科学要发展,文明要进化,社会要变迁;但不管怎么进展变化,中华民族的根本质体与精神是不会变的。以此之故,后人要领略民族的神韵,才能够更为爱惜自己民族的极其富贵的文化财富。本文正是为此而作的努力。
       当您与大家一同欢度节日或与大家一样在节日来临之前为着节日准备而忙碌时,您一定会发现,人们都喜欢过节,对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那么一份温馨,都在默默地追求着自己的祈望。于此,作者以诚挚的心意由衷地祝愿:本文能为您增添节日的欢快。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节令岁时之中,存历史演变之迹。这其间,人民亿众,歌哭于斯,作息于斯,蕃衍于斯,生死于斯,包涵着广阔深存的生活经验、文化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梅联华 于 2009-1-6 21:25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