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马龙生:且看“院士举报院士”如何收场
[打印本页]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9-29 15:01
标题:
马龙生:且看“院士举报院士”如何收场
中华读书报
在新语丝网站和科学网上,一份长达近9000字的举报信,举报前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骗取科学奖”等学术腐败行为。在举报信的结尾,六名举报人都签署了自己的姓名,其中4名是农大的老教授。举报人李季伦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而他和陶益寿、林培等人都已年过八旬。记者一直试图联系石元春本人但始终没有结果,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就此事拒绝接受采访。(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9月15日报道)
实名举报,又是院士举报院士,早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曾经有过,中科院早在1995年就已经派人调查举报之事,但16年过去,仍没有调查结果。从种种迹象来看,举报者与被举报者之间,似乎没有过多的个人恩怨,举报者的举报动机,更像是对被举报者的学术品德看不惯,气不过,觉得有必要揭露出来,既还科学于本来面目,又令世人看清学术不端者的真面目。
学术腐败屡见不鲜,有人揭露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最终把这种争端处理得水落石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农大不做回应,显然是认为,举报者与被举报者都已退休,其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职务行为,所以没有回应的职责,更不想趟这个混水。中科院查处学术不端的部门,会根据网上的举报,主动介入调查吗?恐怕也不会乐观。因为这种事查起来不仅相当麻烦,而且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结论也会严重对立。比如,从纯学术看,没有为项目做什么实际工作的,就不能分享科技成果。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哪一个项目组不是“领导挂帅”,领导不协调,你又能干的了什么?出了成果,谁又敢把领导排除在外?
那么,“院士举报院士”又会如何收场呢?我觉得会有三个可能。一是被举报者针锋相对,自己或组织一帮人反驳举报内容,引发网络骂战,“一地口水”之后各自散去,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二是被举报者出于维护尊严,将举报者告上法庭,通过导入法律程序,最终解决争端;三是中科院之类的官方学术打假部门,介入举报内容的调查,将此事拖向漫漫无期,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作为公众,我们当然最希望看到导入法律程序。虽然法律程序也可能被拖延很久,但是因为不管谁输谁赢,总会有一个结果。而结果则意味着此事的是非曲直得以澄清,意味着对学术行为的认识导向。“院士举报院士”一事如何收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9-29 16:35
前几天跟一个法学教授聊这事,他说,没事的,拖一拖就过去了。
中国政治最大的特点,拖。
大事拖小,小事拖了。
作者:
王焰安
时间:
2011-9-29 17:15
这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学术腐败一再蔓延的原因
作者:
createhn
时间:
2011-9-29 22:11
拖一拖确实会拖没的。学术腐败,苦不堪言。
作者:
三晋英才
时间:
2011-9-29 22:24
一字(拖)了千“愁”。这是否跟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难作为或不作为有关呢?是什么或者哪些因素助长了这种学术作假的气焰呢?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1-9-30 07:31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院士这个团体存在的社会利益问题以及团体自身利益的问题,这个组织结构是不是真有必要存在才是应当深思的问题。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1-10-1 12:40
让时间抹去记忆,事情一拖就没戏!!!!中国自古如此。
作者:
传媒虫子
时间:
2011-10-2 08:29
不了了之,绝对是这样的结果。
大家走着瞧吧!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1-10-5 21:36
怎一个“托”字了得?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10-8 00:13
引用:
原帖由
马向阳
于 2011-10-5 21:36 发表
怎一个“托”字了得?
是拖不是托,此托非彼拖,拼音出错字,不如用五笔。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