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古塔脚下淘出北宋玩偶
[打印本页]
作者:
apple
时间:
2008-9-11 03:30
标题:
古塔脚下淘出北宋玩偶
古塔脚下淘出北宋玩偶
2008年09月08日 08:10 来源:大河网
□记者周斌 实习生 马青竹 文图
[attach]54[/attach]
顽童
四喜图
“磨喝乐”坐像
魏跃进正在欣赏他收藏的玩偶陶模
核/心/提/示
源于佛教的“磨喝乐”,在传入中国后演化为天真童子的形象,成为“七夕”节的祭物。到了北宋时期,这种祭物演变为民间流行的玩偶,题材涉及宗教、传说及社会各个层面,展现出当时的世俗风情。开封大学教授魏跃进无意中在千年古塔--铁塔脚下发现这种玩偶陶模,20多年间收藏了380多枚。
铁塔位于开封东、北城墙的折转处,建于北宋年间(1049年),魏跃进的家就在这座千年古塔的附近。
魏跃进是位画家,是开封市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开封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9月2日,记者走进他的书房,装饰之古朴正如主人的儒雅。
一间斗室内储存着他多年来收藏的玩偶陶模,这些陶模都被仔细分类整理,每一个陶模都用纸袋装着,上面的小标签标注着年代、名称和类别。魏跃进说,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没事的时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记者发现,陶模凸出的部位已被摸出淡淡的光泽。
铁塔脚下三年结缘
魏跃进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喜爱收藏,尤其对铜钱、瓷器比较感兴趣。儿时的他在铁塔湖畔玩儿,就曾捡到过碎瓷片和铜钱。多年来,他总习惯到铁塔湖畔散步并“淘”些东西。
20多年前的一天,他去铁塔湖边散步,无意中在湖边的杂草丛中捡到一块泥沙包裹的陶片。“当时看上去并不精致,我主要是冲着瓷片和铜钱去的,对这种陶片不感兴趣,于是就随手扔掉了。”第二年,在同一个地方,魏跃进又看到了这块带着泥沙的陶片,他拿到手里看看,还是感觉没什么价值,就又丢掉了。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他在这个地方再次遇到了这块陶片。“当时,我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感觉和这枚陶片特别有缘分。”于是,他从杂草丛中再次把它捡起,小心翼翼地用湖水洗去陶片上的泥沙,这块呈椭圆形的陶片上布满手掌纹,其背面绘着祥云,祥云下面有一个人物在奔跑,如此精美生动的图案,让魏跃进激动不已。
这些陶片究竟为何物呢?魏跃进非常疑惑,他回去查阅大量史料,并对照古陶片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这块陶片上的图案、造型与文献里记载的宋代玩偶陶模十分吻合。从此,他就对这种陶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年来苦心探寻
魏跃进说,当时这种东西在收藏界并不多见,它的价值也没有得到业内认可。能够查到的历史和现代的资料中,都没有关于这种陶模的详细介绍,更没有研究陶模的专家。这种宋代的玩具,在当时的东京汴梁城,应该是很流行的。但是如今在开封,流传下来的诸如木版年画、汴绣、官瓷等民俗文化品中,唯独没有玩偶陶模的影子。
越是踪迹难寻,魏跃进越是对这种千年前的玩偶着迷。铁塔湖畔常常有他的身影,古城墙边布满他的足迹。开封有着举世罕见的城摞城现象,考古发现地表以下9米至12米是宋代土层,每当听说市区有建筑工地的地基挖到8米以下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寻觅。
20多年来,他在铁塔湖畔寻到了38枚陶模。他还将搜索圈延伸至开封以外,在郑州、洛阳、许昌、杭州、西安等地收集到了300多枚。平日里,他粗茶淡饭,为陶模却不惜一掷千金,如今共收藏了380多枚。
掌间玩物包罗万象
魏跃进收藏的玩偶陶模大如手掌,小的只有一枚一角硬币大小。基本形状多呈椭圆形,模中图案纹样的造型根据模具的基本形状而设计,构图饱满,设计奇妙,形象古朴,线条圆润,细腻生动,令人爱不释手。陶模虽小,题材包罗万象,方寸之中蕴含宗教、社会、文化、风俗、艺术等形形色色的内容,宛如一幅幅北宋世俗风情图。
他拿起一个童子形象的陶模说:这枚叫《磨喝乐坐像》,童子眉清目秀,神态安静,身披天衣拖地,双手持未开的莲花至左肩,坐在莲花宝座之上,他的神态、服饰和所持的莲花与古文献记载的“磨喝乐”造型吻合。
魏跃进拿出一个直径3厘米、厚约2厘米的圆形陶模对记者说,这个叫《四喜图》,你看两个童子的造型被有意设计成规则的圆形,并运用等量分割、对称、反复等多种造型方法,使视觉中的童子两两相对,从而体现你中有我,静中有动的阴阳八卦观念。它的造型语言将“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人生四喜表现得传神而达意。
魏跃进说,陶模作为当时的精神文化产品,蕴含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老子出关图》具有代表性,图中老子头戴席帽,(图中的席帽在《清明上河图》中常见),身着长袍,手放在胸前,神情自若,骑着青牛迎风而行,书童头扎发髻,身穿交领短衣,手牵青牛伴随而行,该造型写实,可见老子的睿智、洒脱和祥和,这类有指向性的题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宋人的道德观价值观。
魏跃进说:北宋时期,陶模文化不断地融入民俗民风。题材内容上,越来越多地关注世俗文化生活,其功能也由生殖崇拜逐渐向多神与娱神化、生活与商品化上转变,呈现功能多元化的态势,玩具化现象非常明显。
收藏价值日益凸显
2004年,中央电视台对开封的宋代陶模收藏做了专题报道,引起收藏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宋代陶模及玩偶成品,其文化与艺术价值逐渐被收藏界认可和接受。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宋代陶模,特别是甘肃庄浪县出土的一批精致的宋代陶模,经国家文物局鉴定有30多枚被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在央视的《鉴宝》栏目中,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春城对这种宋代玩偶进行过点评:目前的民俗学研究大多数停留在清末民初,对于清代中前期或者是更远的民俗研究还是空白,因为文献记载非常少,实物资料也非常少。宋代玩偶不仅是一个玩具,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1000多年前的文化,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实物资料。
“这些东西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显出它的珍贵。”魏跃进现在最大的心愿除了能将多年研究所得集结成书,就是能建立一个专门研究陶模的机构,“陶模演绎的世态丰富多彩,它将来一定能走出中国,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领略到中国1000年前的玩偶文化”。
什么是“磨喝乐”?
“磨喝乐”形象是玩偶的起源。“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大河网讯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