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打印本页]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1-9-8 20:52
标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刘琼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614107.html
2011年09月0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乱象丛生,需要尽快对我国民间文物鉴定加强法律规范和监管,对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予以严格规范
两件造假金缕玉衣评估出24亿元的天价,促成一起巨额骗贷案件的发生。日前曝光的这则新闻,称得上“骇人听闻”,也暴露了民间文物鉴定的乱象。
一则,经济犯罪与“文化”勾结,形式越来越复杂。这起以骗贷为标的的经济案件骗术实在太“高”,既然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价值由专家说了算,一起好莱坞电影式的骗局便在现实中上演。
二则,专家胆儿也忒大、心也忒黑。促成这起骗局的前提,是5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白纸黑字的签字。已经出土并且“验明正身”的金缕玉衣总共没有几件,也都有档案可查。这两件玉衣身份是否合法,稍查即知。如果不合法,知情者首先要向有关部门告知信息,然后提请论证。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全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面对这两件所谓的金缕玉衣,隔着玻璃、不作任何技术检查就轻作判断,行径颇似“老千”。“老千”是为骗钱,专家所为何哉?几万、几十万元的鉴定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显见得这老话如今已在一些人的脑海里荡然无存。
可以肯定,此番“金缕玉衣”一案,对文物鉴定行业的信誉影响至深。也正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痛定思痛,彻底反思,对我国民间文物鉴定的法律规范和监管进行商讨,对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予以严格规范。
有则才有守,文物鉴定行业亟待强化规则。行规是约定俗成的职业守则,蕴含着职业道德,是一个职业成熟、完善的标志。已故文物专家单士元就曾说过: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文物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严格行规,即从事研究、鉴定的文物专家不得从事收藏,以防学术失范。恪守道德成为美谈,偶有“湿鞋”者也会成为反面教材。同样,针对正在兴起的民间收藏和鉴定,法律法规的空白,是失控,也是大隐患。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不少个人、企业希望丰富投资渠道。这也使得民间收藏和鉴定日渐活跃起来,专家们的民间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因为文物鉴定的标准和话语权掌握在少数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手里,专家们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趋势、经济行为和市场秩序。虽然,相信绝大多数专家能恪守职业道德,但缺乏法律的约束,“相信”也会打折。如果具有重要学术身份的专家,热衷于民间的有偿鉴定,让学术活动变为商业活动,其患无穷。这些,都应有法规的约束。否则,巨大的经济利诱下,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乱象丛生,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行业。因此,有必要确立一条新的行规:文物专家只问真伪,不管价值。一件文物值多少钱,交由市场去说了算。如此,则可以救专家于诱惑,还文物以安宁。
有法才有天,权利一定要和责任挂钩,才能发挥正面作用。知识也是这样。当知识成为一种专有权利时,约束也应随之而来。在一个由物质匮乏进入到物欲膨胀的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是对他人财产和权利的保护,也是对自我权利和价值的保护。
收藏越来越热,世态越来越复杂,详细适用的民间文物鉴定法律法规越早出台,文物事业的发展才越有保障。
(责任编辑:付龙)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9-8 20:56
大师焉存?!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1-9-8 21:17
不知道《文物民俗学》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论述呢?等看完这本《社会民俗学》,一定去看看!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