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直面“后申遗时代” 学者呼吁关注遗产的命运 [打印本页]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9-6 09:42     标题: 直面“后申遗时代” 学者呼吁关注遗产的命运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消息和议论,最多的议论其实也是最传统的争论:申遗之后,保护和开发究竟如何平衡?
  这并非老生常谈,无数的例子都在证明,申遗成功之后,艰巨的任务才真正开始,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认为:“我们不仅要鼓励申报世界遗产,更应该关注遗产在一个区域之中的命运。”
  申遗之后才开始
  成功申请世界遗产,这远远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难题:如何处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这不仅仅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整个世界都在寻找更加合理的方案。
  李河说:“世界遗产的问题,第一,如何保证可持续性的保护?第二,如何让这种可持续性的保护带动整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如何让这些产业能够烘托、传播世界遗产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将世界遗产淹没在充斥消费、欺诈、全没文化的环境中。”
  申请世界遗产并不容易,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严格的程序,而且即便申请成功之后,也有诸多对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承诺,这些承诺大多和遗产的保护有关。李河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很多时候,申请世界遗产被当作一个文化战略来操作的,但是申请成功之后怎么办?至今没有完善的办法维持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全世界也是如此。我记得德国有一个世界遗产,是一个山谷,和葡萄酒有关,因为当地改动遗产原来的面貌,结果被撤销了。”
  核心投入带动周边
  倘若把世界遗产当作一个核心的吸引物,那么它周边产生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才是真正带来收益的地方。李河说:“当前流行的算法,是中心区域每投入1元钱,就能带来6元至9元的周边收益。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心需要投入,其二,收益在周边产生。很多直接想在世界遗产上赚钱的,最终都失败了。所以说,世界遗产的发展必然是区域性的战略,需要在整个区域之中建立完整的战略规划,但是现在能达到这一点的太少了。”
  以核心的遗产带动周边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又可以用来投入保护世界遗产,这应该是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良性渠道,但这并不容易。李河说:“这需要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第一,核心的世界遗产有足够的吸引力,中国大量的遗产,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吸引力并不足够。典型的例子是殷墟,殷墟够有历史价值了吧,申报也成功了,但是在发展上有无法突破的瓶颈,我们都知道,商代的建筑,无非就是茅草房,或者土坯房,观赏性太低了,因此它就很难吸引人去看,它的产业也就无法形成。还有大明宫,只剩下一个基座,说是要用投影技术做一个原样的投影,不知道实现了没有,而且不管实现与否,吸引力和原建筑都是不可比的。其二,周边的文化产业是良性的,对世界遗产不会产生破坏。你可以想象,任何一个世界遗产周边,几乎都充斥着卖假古董的古玩一条街,卖全天下小吃的美食一条街,还有卖高价纪念品、各种各样乱七八糟东西的,充斥在低劣产品、极端消费主义、完全没文化的环境之中,它还有什么前途呢?”
  保护和开发的两难
  世界遗产名录设立的目的,无非是保护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而对于申请者来说,这显然不是唯一的动力,更多时候,是为了建立一个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核心吸引物。
  李河说:“把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变成产业,甚至是区域经济的带动者,这是大多数地方申遗之后的考虑,但是这些事情是要自己做的,怎么做,是否能保证对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承诺,都需要认真规划。等而下之的做法,就是圈起来,收门票、提供消费服务等,直接就是奔着钱去的,结果必然两头落空,世界遗产被破坏了,钱也没赚到,德国撤销遗产的前例就是它的未来。而另一种更多人期望的,纯粹原生态的保护,丝毫不动,但是这种保护需要持续地投入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基本上无法持久,而且中国的很多申报也绝非是这个动机。”
  纯粹赚钱最终毁灭,纯粹保护又无法持久,李河说:“保护和发展之间的整体平衡很难,它需要的整个区域的战略设置和配合,而不是单独的拿世界遗产怎么处理。”
  失去自我的遗产
  世界遗产的保护需要一个完善而又恰当的周边产业提供动力,但更多的情况是,动力变成了阻力,甚至是破坏力。李河说:“结果往往就是,费了无数力气申请成功了,最终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而在这种低级别的商业开发之后,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感、文化感不再,李河说:“成了世界遗产,但却充斥着低劣、欺诈,让世界遗产淹没在物质的垃圾山里、精神文化的垃圾山里,这样的世界遗产,不申报也罢。”
  申报世界遗产,最终却无力保护和发展,无力传承文化特色的例子并不少见。李河说:“我们不仅要鼓励申报世界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世界遗产在一个区域中的命运。”
  而最理想的前景,无疑是让世界遗产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此,李河表示:“比如意大利,地方就那么大一点儿,它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大部分都是古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但是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成为了当今意大利的产业,它们更驻留在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里。在那里,你不仅仅是生活在现代罗马,同样也生活在古罗马。还有像巴黎,它虽然有新城,但是它的古城仍旧保留着,即便在新城里,它的设计、建筑也都是极具文化风格的大手笔,像埃菲尔铁塔一般的。所以,当世界遗产不再是圈起来让人们特意去保护、开发、传承,而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那么它就自然而然地会被传承下去,而且也自然具备保护的动力。”(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周怀宗)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ihchina.cn/inc/fy_detail.jsp?info_id=3376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9-6 09:43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