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砖雕,中国一绝”。临夏砖雕艺人把对生命的理解、生活的热爱,用刻刀留在一块块砖头上,镶嵌在一面面墙壁上,于是,黄土地上的建筑充满灵气。就连宁夏同心清真大寺门前照壁上那幅著名的砖雕作品——“月挂松柏”,也出自临夏回族艺人之手。
黄土地上的建筑因为砖雕而灵动
甘肃临夏,我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还有一个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之一。笔者认为,外地人到临夏,必然要去东公馆(原国民党第40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的宅邸)看看,东公馆是临夏地区一处妇儒皆知的老宅子,不因气势磅礴,只因其砖雕艺术精致绝伦、惟妙惟肖。
迎着风雪,笔者走在临夏的街道上,清真寺里高耸着的唤礼楼和礼拜殿一座座、一片片地挺立着,头戴白帽、身着黑色上衣的穆斯林群众不时从眼前走过。沿着人流,沿着街头的广告牌,笔者走进了闹市边的一个小巷中。这里坐落着水泉清真寺。清真寺的弯月装饰高耸,庄严肃穆,其外墙顶端的砖雕格外引人注目。按水泉清真寺苟福有阿訇的话来说,这外墙顶端的砖雕是最寻常的工艺了,没有花样,也没有复杂的纹路。
看完清真寺,苟福有阿訇领着笔者走向300米之外的东公馆。这是一座青色的老宅,除了当代人修葺过的朱红色门楼,其他部分都保存得很好。东公馆于1938年动工,1945年建成,历时8年。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东公馆由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某部军管,王震大军进军青海前,司令部曾驻于此。走进阁院,笔者才得知这里现已对旅游者开放,原有房舍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临夏文化、建筑、艺术尤其是砖雕方面的内容。
走进东公馆的庭院,砖雕就呈现在眼前,墙壁上、梁柱上、花池沿上,宽敞的院子里,精美绝伦的砖雕无处不在。
砖雕,是临夏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表明,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时代,精美的临夏砖雕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近千年来,临夏砖雕不断推陈出新,经久不衰,近代又吸收了绘画、木刻诸长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走进临夏,凡属古典建筑,不论是回族的礼拜殿,还是汉族的社庙,不论是昔日达官贵人的公馆、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人家,大都饰有精美的砖雕。临夏回族工匠在砖头上雕刻出花草,再镶嵌到建筑物上,便形成了人们所说的“临夏砖雕,中国一绝”。
“就连著名的宁夏同心清真大寺门前的照壁上,也镶嵌着临夏回族艺人的砖雕作品!”苟福有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老宅冬日依旧满园春
东公馆尤为人称道的是过庭照壁上的长6米、高8米的“江山图”砖雕。图中精雕细刻的一草一木,活灵活现,突出表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整个照壁,设计精巧,刀法纯熟。
“江山图”的两侧是字迹苍劲秀丽、长达30个字的隶书对联:气度雍容开祀业宏基巍然簪缨门第,节麾镬耀备严疆重寄允矣磊落雄才。这对联传递着东公馆主人马步青的心意。马步青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5军军长、陆军第40集团军副总司令、蒙藏委员会委员等职。1944年,马步青在与其胞弟马步芳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马步芳剥夺了军权,愤而离开军队,回到家乡临夏。遭到弟弟马步芳的排挤打压后,自感前途暗淡的马步青开始在临夏修建自己的府邸——东公馆。于是,马步青花重金找到了临夏砖雕匠人绽成元。绽成元身高只有1.5米,而正是此人,历时8年完成了东公馆的砖雕工程。
苟福有告诉笔者,东公馆有大大小小189幅砖雕,都是绽成元及其门徒之作。东公馆砖雕共用去各类砖60多万块,颜料千余斤,而装饰砖、木雕花卉图案时,还用去黄金10余两。
东公馆东西二门对称刻着牡丹花及花瓶。砖雕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精雕细刻,十分逼真,人称“双品富贵门”、“双品牡丹门”,暗喻马步青当时为二品官员,也暗示进入此门,就是踏进了二品官的官邸。进入西洋式建筑特色的正门,一幅“百子图”葡萄累累,雕工精细,玲珑剔透,使人垂涎欲滴。3层楼院内东南坎墙上“松月图”明月高照,古松葱茏。群岩之间,清泉奔泻,山花烂漫。正院南房东西坎墙上是“牡丹含苞欲放图”和“荷花亭亭玉立图”。东公馆随处可见取材广泛的砖雕作品,一幅幅都以立意新颖、造型生动、雕工细腻、技艺精湛而著称,堪称砖雕艺术的大观园。
临夏市政协办公室主任马忠贤介绍说,一方成型的砖雕,往往要消耗很多块青砖。砖雕艺人需要在脑子里构思图案、设计造型并把握方寸,再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用刀工在青砖上进行展现,然后一块块接拼起来,继而进行打磨,镶嵌到墙壁上。整个过程都是慢工细活,需要艺人呕心沥血,步步到位,刀刀精准。当年的艺人绽成元做到了,人们就送他绰号“绽掌尺”,以表示尊敬。
听马忠贤说这些的时候,恰巧遇见了宁夏贺兰县立岗兰光清真寺的阿訇马世清,在这个冬天,他也来到了临夏参观拜谒。马世清说,东公馆是一个令自己想了好多年的地方,这次来到临夏,才知道临夏砖雕的分量。“江山图”是临夏砖雕里的极品,而整个东公馆展示出来的是古典建筑艺术的大美。
尽管是寒风凛冽的冬天,置身于东公馆里,那墙壁上、梁柱上、花池沿上的年月久远的“花草”、“河流”传递出来的依旧是温暖如春的感觉。
砖雕艺人的记忆
临夏是回族的聚居地,“十个回回九姓马”。就此,笔者询问了很多学者专家,但却没有一个明确、准确的答复,或是因为做学问必须严谨,或是因为没有更多的调研。可马忠贤,一位临夏砖雕艺人的后辈,却给笔者津津有味地讲述了砖雕人家对于根系的记忆——
古城河州(即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唐代,经丝绸之路来我国的大食(伊朗部族之一,也指我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信使、商旅不绝于道。处于要冲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随着丝绸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人蜂拥而至,在河州一带进行茶马丝绢交易,传播伊斯兰教,成为临夏回族的先民。因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被汉译为“马哈木”,所以信徒们多以其教主马哈木的首字“马”为姓。
另外,临夏回族穆斯林中还流传着一位颇受人尊重的马氏先祖——马庆祥的故事。金朝,西域人马庆祥为官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成为当地马姓的一支。其后辈著名诗人马祖常自述“昔我七世上,养马洮河西”,意即祖先居住洮河以西河州地区,养马为业,世代不绝。
走出东公馆,已是中午12点多,当地的穆斯林开始向清真寺汇聚。因为是冬天,一些人的头发上、胡子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和霜气,但面容上呈现着虔诚者的光亮。刹那间,笔者的心中涌起一阵感动。已经看过的一座座清真寺又浮现在眼前,那矗立在临夏街头与山山峁峁间的寺院,有闻名遐迩的南关大寺、老王寺、韩家集大寺等。尽管是冬日,可这些清真寺里,依旧是苍松翠柏、砖雕遍布、肃穆静谧、风格迥异。可谁又能不说,这些建筑呈现给我们的,是伊斯兰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
寒冬时节,尽管西北的冬天寒冷无比,而临夏的大地上,那一面面墙壁的砖头上依然盛开着花朵。这些无数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就附在大大小小的砖头上,闪烁着回族工匠智慧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