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蓝精灵体”流行:全民文化幼稚病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8-24 19:13     标题: “蓝精灵体”流行:全民文化幼稚病

中新网 2011年08月23日 11:22 来源:中国艺术报 

 “蓝精灵体”流行:全民文化幼稚病

  作者:李 晓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最近,电影版《蓝精灵》在各大影院热播,唤起了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很多网友根据不同职业,将这首《蓝精灵之歌》改编成多种版本的“蓝精灵体”,吐吐槽、降降压,唱唱更健康!蓝精灵主题曲简单易学、脍炙人口,绝对是“借题发挥”的好载体,于是声势浩大的“蓝精灵体”在网上开始了。

  “蓝精灵体”流行不过几天,微博上的好事者总结出了护士版、浦发版、博士版、研究院版、投行版、会计版、IT人版等16个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每一种版本的变异都有“外表快乐,内心苦楚”的共同本质,蓝精灵回来了,人们的内心却未必回得去。


  力推电影版《蓝精灵》的,以及网络上扑天盖地创作“蓝精灵体”的群体大多是“80后”,70后以及之前年代的人们对蓝精灵的热爱势必不如“80后”们的热度高,“90后”们又不受蓝精灵的气场熏陶,捋顺下来,一群三十而立、自认社会压力最大的群体才是“蓝精灵体”的写作者和拥趸,乐此不疲地套用简单的格式,直抒胸臆地怀旧、自嘲、吐槽、调侃,认为很有乐趣,很符合“既有儿时温暖的回忆,又共鸣了当下的心情”的需求。

  在中国本土电影屡受诟病,国产动画片市场更是被票房嗤之以鼻的语境下,类似于《功夫熊猫2》《蓝精灵》的外国动画片进入中国票房的成绩堪称辉煌。电影《蓝精灵》更是带动了一代人对自己童年的集体回忆,似乎1980年代的中国人,童年的全部就是当年电视播放的动画片,当然还有很多室外游戏,对童年的追忆远比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人更有情怀。

  改写儿歌或顺口溜是“80后”们童年里最拿手的,实际上不管哪个年代出生的人,童年记忆中对修改儿歌的热情是一样的。但如果将童年的乐趣延伸至成年,借着电影动画片的出现而“借尸还魂”,一代人又乐此不疲地重复当年的游戏证明自己的生活还如童年时般快乐,躲着童年的快乐说着自己现实生活是多么的“悲哀”,那“蓝精灵体”真的是恰逢其时,却也证明了一代人在文化上的幼稚程度很深了。

  独生子女一代形成的文化形态逐渐靠近“怀旧心理”,所有的娱乐形式和文化的审视方式都以“怀旧”作为潮流和主流,但以“三十而立”的传统文化观念判断和西方文化价值判断标准看,三十岁左右正是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和向往的年龄段,“怀旧”的目的是躲在童年“幸福的记忆”里不肯出来,还要装扮现有的生活投射童年的影子,用以驱赶无尽的成年烦恼和生活压力,说白了,就是为了逃避现实。

  即便电影《蓝精灵》带来的快乐唤醒了童年里的种种快乐,还是要面对人生赋予的所有的幸福和苦难,压力对任何年龄段的成年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时时存在的,真正面对的文化力量是来自每个人自身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外部赋予的虚幻的童年记忆救不了独生子女脆弱的心态和不敢直面人生的懦弱,文化上的幼稚病会变成精神上的软骨病。外部的短暂快乐是靠不住的,“蓝精灵体”一定会昙花一现般地逝去,快乐亦随之而去。难道非要期待再出现个唤醒童年记忆的事物吗?
作者: 阎婕    时间: 2011-8-25 22:35

作者的大概逻辑:
因为:改蓝精灵歌的人=熟悉蓝精灵歌的人=80后=独生子女
          改80年代的歌=怀旧=逃避现实
所以:改歌的人(独生子女?)=脆弱心态和不敢直面人生的懦弱=文化幼稚病~精神软骨病

还有什么“外部的短暂快乐是靠不住的,“蓝精灵体”一定会昙花一现般地逝去,快乐亦随之而去。”

唉,唱个歌不仅上纲上线,扣大帽子,还诅咒你一定会不快乐。
让人说什么好呢>.<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1-8-31 21:41     标题: 谈论《蓝精灵》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中新网 2011年08月31日 13: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嘉 纳

  曾经,“龟派气功”是每个男孩都会发的“光波”;曾经,自制的“花钥匙”是每个女孩兜里的宝物;曾经,“博派”和“狂派”的孩子们为了“能量条”而战……如今,想到那些“萌”时的自己,每个“80后”都会微笑。

  当“80后”开始怀旧,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情怀”。所以,即使《蓝精灵》还未上映,几乎所有人都已经为这部电影定下了基调——谨以此片纪念“80后”逝去的童年。其实,长大后的“80后”对于蓝精灵有着比怀旧更多的情怀。

  一

  1958年,比利时漫画家沛优及其夫人共同创作了漫画《蓝精灵》。1981年,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购买版权,制作并播放美国版的《蓝精灵》动画片。1986年,《蓝精灵》动画片进入中国,成为“70后”“80后”两代人美好的童年记忆。

  其实,自蓝精灵的形象诞生伊始,对于蓝精灵故事的解读就如同那些动漫形象副产品一般源源不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漫画《蓝精灵》在欧洲风靡,那时也正是西欧左翼运动热火朝天之时。所以,对于《蓝精灵》的解读,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因为蓝精灵村是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所以有人怀疑《蓝精灵》是作者用以宣传共产主义和乌托邦观念的一种特别手段。更有甚者认为,蓝爸爸就是卡尔·马克思的象征,因为他不仅有着马克思标志性的大胡子,还戴着一顶象征着左翼社会主义运动的红帽子;戴着圆眼镜的聪聪映射着马克思的忠实信徒——托洛斯基;贪婪的格格巫则是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

  虽然各种新奇的解读层出不穷,但在每一个孩子心里,蓝精灵只是一群住在蘑菇里的快乐小精灵。

  二

  《蓝精灵》动画片第一集就告诉我们,蓝精灵们生活在一个远离人类的森林世界。在单纯和谐的森林世界里,蓝精灵们曾给予每一个“80后”孩子简单的快乐。如今多数“80后”准备或已经为人父母,而蓝精灵们又通过电影穿越进了复杂、险恶的人类世界,继续用真诚和快乐赋予我们为人父母的信心。所以,虽然情节非常简单,但是电影《蓝精灵》依然会让人觉得温暖。

  影片结束,蓝精灵们又回到了森林世界,繁华的村子里的冒险给了他们灵感,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竖起了自由女神的塑像,吃起了村里特色的三明治……似乎当蓝精灵们抛弃蘑菇房子时,童年的一切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三

  对于每一个“80后”来说,也许早已记不清《蓝精灵》动画片里那些琐碎的故事,但是“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旋律却不会忘记。在电影《蓝精灵》里,我们并没有听见这熟悉的主题歌,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蓝精灵之歌》是中国制造。

  当初,广东电视台引进《蓝精灵》动画片之后,做出了一个时髦的决定:效仿当时港台电视台流行的做法,给外国动画片配上本土的主题歌。于是,广东电视台委约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创作。最后,为《蓝精灵之歌》谱曲的是时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副团长的郑秋枫,中文主题歌由该团团长瞿琮创作。

  随着动画片的热播,《蓝精灵之歌》也被广为传唱,但当初原创者们享受到的并不是随之而来的荣誉,却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蓝精灵之歌》创作时,正赶上全国优秀儿童歌曲评奖,原创者们就把这首歌送了过去。没想到,马上就被组委会打回来了,说这是美国歌曲。最后组委会经过多番调查,才承认《蓝精灵之歌》是原创作品。之后,《蓝精灵之歌》获得了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比赛银奖。

  如果再看看当年译制版的《蓝精灵》动画片,就会轻易发现片头曲长度和节奏与画面不相符合的情况,但是又有哪个孩子会关心蓝精灵与格格巫、阿滋猫斗智斗勇故事之外的事物呢?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