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老南京立秋分公母 网友:秋老虎一向很生猛 [打印本页]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8-9 17:37     标题: 老南京立秋分公母 网友:秋老虎一向很生猛

  来源:都市圈圈网综合 发布时间:2011-8-8 14:44:13

  

  今天凌晨4点33分,“立秋”到了,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一些老百姓感觉到,号称“火炉”的南京今夏好像没怎么发威,转眼已到立秋。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立秋了,后面还会热吗?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立秋之后还是要热上一段时间的,“秋老虎”几乎每年都躲不了。气象专家表示,立秋之后,南京还常出现持续高温。如1953年8月21日至26日,南京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其中24日的最高气温为39.6℃;1959年8月21日至28日也是连续高温,其中22日气温达到40.7℃。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立秋是在早上,是不是意味着后面天气不会再热了呢?气象专家指出,其实立秋的早晚和天气炎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未来南京会不会出现高温天气,还要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情况。如果像前段时间那样台风频繁,或者冷空气南下的脚步加快,那么出现炎热的概率就小。一般立秋以后,副高从黄淮一带就开始往南退了,但南退的过程中如出现北抬,它又开始控制江淮地区,会重新出现暑热的现象,这时候“秋老虎”就会出现了。

  老南京立秋后还有十多天热

  阴阳五行说中,甲乙寅卯东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库土。东曰青龙,西曰白虎,南曰朱雀,北曰玄武。秋属西方庚辛金,是为白虎,秋老虎之说盖起源于此。民间所言的秋老虎指的是秋后气温的变化,称秋热是秋老虎,与五行讲的西方为白虎实在是:“此虎非彼虎。”

  俗话说“热在三伏”,盛夏之余秋后还有一伏(末伏),即是说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伏天才算完了。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气温仍很高是正常的,问题是秋热还要热多久。老百姓有“秋后十八盆”的说法,有说十八盆的“盆”是指旧时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为一广口浅底生铁锅(盆),置于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后很少见了,喻还有十多天炎热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气爽”还早呢,要到秋分以后才会降临,宋辛弃疾词“天凉好个秋”,非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说天气仍然炎热,要洗澡冲凉18天,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后要下十八次雨,气候才会真正凉爽,有“秋后一场雨一场凉”之说,总之秋热难当,从夏至热到立秋,还未见尽头。过去无空调电扇,对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尤难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热”之谚。

  单日公秋,双日母秋难成立

  “秋老虎”又以生物界雌虎猛于雄虎,进而称特别热的秋天为“母秋”。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但何为公,何为母,百姓深为关心,说法多种多样,曾有某民俗专家说双日为公秋单日为母秋,刊于某报,也载于某书(《金陵十记》)。笔者以为此说凭空而来,于理不通、于情不合。民俗和方言一样,只能是约定俗成、说法要有理有据才行,可以允许异文存在,但不能胡编乱造,这是符合民俗学的要求的。

  南京民间流传的关于立秋分“公母秋”,很多人只知有其说,而不知其意。深究方知有“单双日说”和“昼夜说”。“单双日说”,或言“单日公、双日母”,或言“双日公、单日母”,其标准是阴历还是阳历?如以阳历日期为准,显然不合中国传统历法,不能作为标准,应予排除;如以阴历日期为准,又不符合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之说。虽然一三五七九单数属阳,二四六八双数属阴,为阳数某日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中之“阳”,同理为阴数的某日也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之“阴”,因为阴历每个日子是由天干地支排列的,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日一转,这当中天干地支分别有阴阳之分,天干中甲丙等为阳,乙丁等为阴,地支中子寅等为阳,丑卯等为阴,故某日为阴为阳不是由该日的序数(初三、十五等)决定的。因此“单双日说”很难成立。

  网友评论:南京秋老虎一向很生猛!

  @熊真笨:夏天还没怎么感觉过就立秋了啊,不过按照经验,南京秋老虎还是会很猛的~

  @正正阿:#立秋#今年南京的夏天是很爽啊,基本上没有多少天是高温,恩不错,后面的秋老虎不要厉害就行了

  @严小远:童鞋们,童稚们不要以为今天立秋了,天气就会变的凉爽起来!温馨的提醒各位啦!南京立秋后可是一只秋老虎哦!照样会是高温的天气!

  @小宾相:南京真正热的是秋老虎,长着呢

  @俊杰冰河:南京的秋老虎又发威了,大家要注意哟!做好避暑准备。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