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色音、宋卫云:佛教题材中国民间年画解析
[打印本页]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8-9 17:32
标题:
色音、宋卫云:佛教题材中国民间年画解析
2011年08月03日 佛教在线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一个独立的画种,在界定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年画专指新年时城乡民众张贴在居室内外门、窗、墙、灶等处的,由各地作坊刻印的绘画作品。而广义上来说,凡是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都可称为年画[1]。根据生产制作工艺的不同,民间年画又可分为木版年画、石印年画、胶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我国最早的年画是绘制在门上的,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使用之后,开始采用木版印刷,石印年画、胶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都是近代由国外传入的。年画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装饰于岁时节令,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节俗中必不可少的。年画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年画记载了千百年来民众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以及他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又是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人民大众在民间年画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年画作品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和民众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民间年画当中起源最早的是门画,所以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民间年画的著作中都少不了对门画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并且这一部分的内容往往占据一个相对多的分量。也有一些学者对门画和门神做了专门的研究。王树村新近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民间门神艺术史话》的书。其中作者提到,中国人因为重视门而产生了门神的崇拜,早期人们对于门神的祭祀在于感恩戴德,且这些都是高贵阶层才有资格做的事。因此最早的门神画是出现在统治者宫殿的门上的[2],形象则是神虎。后来,人们感觉在门上画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等可以驱邪纳福,遂形成了在农历新年的时候贴门画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书中整理门神发展历史采用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纵向的时间轴,从秦汉经隋唐到宋元及明清,一直延伸到抗日战争时期;另一条是横向的特征轴,即在时间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的门神画的特点做了解释。同时还根据门神画的独特性质增添了张贴的习俗,涉及张贴的时间、地点、张贴的时候要说些什么之类的内容。在书的最后还与域外的寺庙门神做了简单的比较,书中共收录了200多幅各种各样的门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字表述。但是稍显不足的是对门画的地域性特点没有涉及,很难看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对门画的影响。
对于木版年画的研究,对象虽然是近现代的,但是大多的样式、形制、内涵、用途都是传统文化生活的遗存,而且民间木版年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辉煌的一页。再从艺术的角度讲,民间年画属于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一个画种,对年画史的研究也是对绘画史的补充和扩展。
薄松年在他新近出版的《中国年画艺术史》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研究年画艺术的历史,总结民间画师的经验,探索民间美术的特殊规律,识别传统年画中的精华和糟粕,论述其优秀传统,批判轻视民间美术的错误观点,为发展新时代美术创作和年画推陈出新提供借鉴,丰富和扩大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年画史研究的重要任务。”[3]在书中,他采用了科学的方法,结合年画的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及风俗习惯,注意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年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我国民间年画的发展史进行了脉络的整理,从年画的萌芽到宋代形成,经过明朝的发展到清代的繁荣,到近现代以来的革命年画、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特别将始于30年代末的新年画运动单独列出,总结其发展成果。在历史性叙述的过程中,还对重要的年画产地作了详尽的介绍,对各地的年画风格和代表作品也给出说明。这本书使我们对我国民间年画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祭祀类题材的年画是原始时期“万物有灵”观念的一种体现,而且构成了早期年画的主要内容。年画在最初的作用就是祭祀。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武强年画中的祭祀神品之类的年画也有很多,如门神、财神、灶神、天地全神、土地神、牛马神等等。这些年画一般是在过年的时候张贴的,有张贴在门户和居室以外的,如门神、天地神、土地神等;也有很多是张贴在居室之中的,包括财神、灶神、关公一类。张贴祭祀类年画是有固定的龛位和相应的位置的,而且在张贴时间上也是有规矩的。很多祭祀类年画在年节过后是要烧掉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早期武强年画以门神最多,门神是出现年代最早也是最受人们喜爱和尊崇的。“门神”二字最早出现在《礼记·丧服大记》:“大夫之丧,将大殓……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郑玄注曰:“君释菜,礼门神也。”意思是说君主去参加大夫的葬礼,因为之前没有去过大夫家里,所以大夫家里的门神不认识君主,因此在门前放菜,表示对门神的礼敬,让门神放行。
在北方地区,门神也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过年的时候,临街的大门上要贴“武门神”,即秦琼、尉迟恭等手执武器的武将,以期其保家护院。院内的屋门上则贴朝官模样的“文门神”,旨在祈求福禄寿等。文门神的出现表现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文门神更多地寄托了人们期望升官发财、福禄寿三全的美好愿望。院内屋子后门上一般贴钟馗画。屋中居室门上的门画样式最多,一般女性的居室门上贴美人、仕女图;新婚夫妻的房门上张贴“麒麟送子”之类;老年人的居室门上多张贴“五福拱寿”、“寿比南山”。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还出现了“千手观音”等宗教内容的年画。
图1 《天地全神》[4]
图中天地全神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大凡民间信仰应有尽有,原本各成体系的诸神,结成一个群体,各司其职,各得其位,共享人间香火,也体现了百姓拜遍诸神祈求保佑的心理。
图2 鞭锏门神[5]
门神有文武之分,武门神中按照使用的兵器又有不同。而民间最为流行的则是《鞭锏门神》。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唐太宗有病,心神不宁,睡梦中见有鬼魅呼号,抛砖揭瓦向他打来,使他夜不能寐,又惊又怕。大将军秦琼知道后,说:“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还怕什么鬼魅不成!愿同敬德为陛下把门。”两位将军在宫门一站,果然有效,唐太宗得以安眠了。但时日一长,太宗不忍两位老将久站宫门,便令画工将两位将军的戎装像描绘下来,贴在宫门口,也能使他入睡。从此,两位大将用为门神,为千家万户保守家宅平安。
图2的门神为武强南关吉庆和店老版再刻后刷印的,画面构图丰满、人物造型夸张,手执鞭锏,威风凛凛,保卫家宅,气势不凡。
佛教题材民间年画中观音菩萨居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是妇女们最崇敬的一位神灵,人们祈望时时刻刻都能得到她的庇护。但因传观音菩萨得道之地是南海的普陀山,为了防止她看见家乡神伤分心,所以观音菩萨供奉一般是面北背南。
图3 南海大士[6]
“南海大士”是观世音菩萨的别称,因为其道场在南海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上,故称为“南海大士”。观世音菩萨随着佛教思想进入中国,在佛教的菩萨信仰中影响最大,虽然是外来的神,但却家喻户晓。它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佛经上说,菩萨无性,有32种化身,根据要度化之人变化形象,救苦救难,法力无边。
这幅画像中的观世音菩萨明显是为女性,体貌端庄、慈眉善目,稳坐莲台,表情恬淡。是人格化的神,也是神化了的人,带有东方女性的典型风范,已经是按照世俗的要求刻印的了。简洁的笔墨、明净的色彩,丝毫不输于西方名画《蒙娜丽莎》的美妙。
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扎根于民间,成长在民间,经过一千多年的沉淀与打磨,吸收佛教等多种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民众审美理念和情感诉求的集中表现。
图4 佛教菩萨之一,全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求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唐代因避讳李世民的名讳,简称“观音”。据说观音有三十三种化身,普渡众生,救苦救难,法力无边。
图5 观世音(南海大士)此画系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清代版)
因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南海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上,故又称“南海大士”。在佛教的菩萨信仰中它的影响最大,虽系外来神,有如关帝崇拜,也是家喻户晓的。它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是个救世主的形象。名人写的《五杂俎》一书中说:“佛(释)氏之教,一味空寂而已,惟观音大士慈悲众生,百方渡世 ,亦尤孟子之与孔子也”。清代的蒲松龄也说他愿力宏大“欲普渡三千世里 界,拔尽一切苦恼”。,《大智度论》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是佛教赋予“大慈大悲” 的特定含义,佛经上说菩萨无性,非男非女,它有33种化身,救苦救难,法力无边。
图6 、弥勒佛(
http://lingganwu66.blog.sohu.com/35556436.html
)
图7 清末或民初时期手绘年画《送子观音》
此外,佛教文化思想崇拜偶像年画。如脚踩莲花送子观音、篮鲤观音、滴水观音、甘露观音、散花观音、赐福观音、童子拜观音、如意观音、莲座合拾观音、南海观自在……千姿百态,不胜枚举。她可净化环境,美化人心,诲人慈善为怀,劝人行仁长寿。
图8 观音像 武强年画
────────────────────────────────────────────────────────────────────────────────
[1]华觉明、李绵璐主编 《民间技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198页。
[2]王树村 《中国民间门神艺术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第2页。
[3] 薄松年 《中国年画艺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第2页。
[4] 张春峰主编《河北武强年画》,石家庄:河北人们出版社,1990年,第75页。
[5] 张春峰主编《河北武强年画》,石家庄:河北人们出版社,1990年,第49页。
[6] 张春峰主编《河北武强年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0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