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明白人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1-7-7 23:22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明白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明白人
[ 来源:团结报 | 发布日期:2011-07-07]
凤遗中
在武陵山湘西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队伍中,龙文玉先生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明白人、实干家、好角色”。
一、聪明的战士,自觉地当好普通一兵
龙文玉先生退休后,回到了家乡凤凰,但他退休不退役,继续发扬老战士带新战士的光荣传统,主动积极地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申遗”的“攻坚战”。他带头上下穿梭,东奔西走,疏通各种关系,自已动笔写解说词,自己出钱组建四个人的拍摄班子,苦战半年,协助县民保中心完成了《苗绣》、《苗鼓》、《苗族雕刻》、《苗族四月八跳花节》等非遗资料和苗族节庆活动系列记录片《苗族跳花节》、《抬着花轿进古城》等。龙文玉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传人”,被选定为“2010年感动中国的文化人物”,评为“第五届(20062010)中华脊梁共和国行业杰出人物”,并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第五届中华脊梁共和国行业杰出人物国庆庆典”活动。
二、精明的学者, 攻占学术高地
人们常说:“学者学者,就要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勇闯难关,善于开拓。”龙文玉先生属于这种面对现实,结合实际,解决难题,不断奋进的实干家。
龙文玉先生《战胜五种危机,拓宽五条生路》的论文,开门见山地说:“提出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口号是容易的,但要做好这项工作很困难。凤凰山江苗族文化保护区确立后,面对人们思想观念滞后、对保护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各种危机甚多的现状提出,“一、战胜民族服饰消失的危机,努力复兴民族服饰文化;二、战胜民族语言衰退的危机,开创继承发展民族语言的新局面;三、战胜民族民俗淡化危机,系列化、合理化、规模化、传统化开展民俗活动;四、战胜民族民居退化危机,保护民居文化的民族性;五、战胜民族人才奇缺的危机,组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团队。”最后大声疾呼,“民族历史的保护与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迎接挑战,研究对策,克服困难,战胜危机,拓宽生路,奋勇前进,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三、高明的领导,积极地做漂亮的决策
退休后,成了普通老百姓,可以赋闲静养,安度晚年。但龙文玉先生痴迷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出“领导干部退休,没有领导者的资格了,但不能忘记领导者的身份,要保持领导者的风度,尽领导者的责任,要为党做好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为党排忧解难,为民尽心出力”。“他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凤凰县山江镇,放下架子,深入基层,与民同乐,为民办事。2002年创办山江苗族博物馆,全面系统保护苗族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建议,并亲笔为政府起草《凤凰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凤凰山江苗族文化保护区的通告》等文件,组织凤凰县16个苗族人口众多的乡镇拉开了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的帷幕。被县委聘为凤凰县山江苗族文化保护区领导小组顾问后,又顾又问,实干苦干,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积极投入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州委和州政府两办发出“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通知后,决定将山江镇定为湘西苗族文化保护基地窗口。龙文玉先生主动找政府办联系,经过批准,雕刻了“湘西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管理处”的公章,自任管理处负责人,出钱顾请管理处保卫干部和工作人员,在州县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展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副主任资华筠教授高度肯定了龙文玉先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刘魁立副主任和周和平副部长等专家和领导也对龙文玉先生的决策和工作表示赞赏。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上,龙文玉先生被特邀做了《民族民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力军》的长篇发言,刘魁立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赞扬:“龙文玉先生把博物馆办到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聚居区的边远农村,是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尝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农村文化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办好民族文化保护区是一个新办法,新措施。我相信一批离退休领导、专家学者和文化传人深入社会基层,创办民间博物馆,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一定可以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和影响(引自龙文玉昆明会议记录本)。”国家级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后,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基地窗口还在山江镇,核心区还在山江苗族文化保护区。我们不敢说龙文玉先生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诞生做过大贡献,但完全相信龙文玉先生会为国家级文化保护实验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心血。
至此,我们想起了州长叶红专的一句话,“龙州长是一个明白人”。他明白自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普通一兵,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因为是明白人,才能当好实干家,成为“好角色”。所以,他成绩显著,贡献杰出,德高望重,影响深远。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