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云南大学民俗学学科传统看民俗学的学校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1-2 08:28     标题: 从云南大学民俗学学科传统看民俗学的学校教育

从云南大学民俗学学科传统看民俗学的学校教育



黄 泽

                                                                 
      
  云南大学建校于1923年,20世纪40年代即已开展西南民族民俗研究,时在社会学系任教的费孝通、杨堃、江应梁和在文史系任教的徐嘉瑞、张若名、叶德钧等开设过相关课程。1979年成立了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1998年改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主任)是朱宜初、李子贤、傅光宇、张福三,现任所长黄泽。该所与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合二为一,承担本科生相关课程教学及民俗学硕士点教学。民俗学硕士点于198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1992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毕业硕士生12届46人。目前在读硕士生36人。现设有民间文艺学、神话学、民族文化与民俗3个方向。

  本学科开设本科生课程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神话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论》、《原始文化研究》。研究生课程有《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语言人类学》、《文献民俗学》、《宗教民俗学》、《叙述学》、《西南民族原始文学》等。注重本科生的基础训练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近年毕业硕士生有12人继续攻博深造。民俗学专业1998级和2000级硕士生参加第六届、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论文竞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

  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为李子贤教授、张福三教授、秦家华教授、段炳昌教授、黄泽教授、李道和教授(博士)、木霁弘副教授、秦臻副教授、马翀炜副教授(博士)。其中黄泽、段炳昌二人受聘担任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博士生导师,方向为民俗艺术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已招收博士生5届10余人。主持过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子贤《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1992;张文勋、段炳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1993;黄泽《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2001;李子贤《少数民族话形态神话研究》,2004)。

  本专业代表性著作有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叶德钧《宋元明讲唱文学》、《戏曲小说丛考》,朱宜初《民族民间文学散论》,朱宜初、李子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张福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西南民族原始文学研究》,李子贤《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秦家华等《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杨知勇、李子贤、秦家华《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生葬志·生产习俗志·生活志》。中青年教师著作有段炳昌《穿越白族民俗长廊》,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审视》,木霁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马翀炜《民族文化资本论》等。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持续不断的学科建设使云大中文系的民俗学专业成为西南地区民俗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现已在云南省丽江县黄山乡、剑川县石龙村、元阳县箐口村和楚雄州设立民俗调查基地,方便研究生进行田野作业。

  自1995年至今,本专业教师还一直开设全校性选修课《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学》,为民俗学在高校的普及、传播尽力工作。从云大民俗学学科的传统与现状来看,坚持稳固的研究方向与特点,抓好本科生系列课程建设,是高校民俗学教育走向专业化与普及性的有益尝试。


        作者系云南大学教授、博导 黄 泽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2-19 12:42

云大民俗学在发展,但横向比,则处于滞后状态,尤其是与国内外民俗学学科互动明显不足。以致有些民俗学人见到云南民俗学学者就问:云南大学也有民俗学?!
作者: 贝贝女    时间: 2011-2-19 16:50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嗯 确实挺尴尬的~而且大家貌似都很不认同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2-22 14:36

好几年没开过有影响的民俗学会议了。
招聘人才大多为近亲繁殖。
唉!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