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民族的情感与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1-6-14 15:46     标题: 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民族的情感与精神

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民族的情感与精神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访问赫尔辛基大学孔院并进行专题讲座[来源]    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 [发表时间]    2011-06-13 15:12:42  2011年6月6日, 在中国国家汉办与中国驻芬兰使馆大力支持下,应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中国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来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访问。上午十点冯骥才先生与夫人来到孔院,兴致勃勃地听取了孔子学院汉语课程开发与开展文化活动,教师培训,HSK 考试及汉语教材图书巡展等情况的介绍, 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富有浓郁中国文化氛围的图书馆、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冯老边参观边对孔院规范有序,富有成效的工作赞不绝口。
当日下午,冯先生为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的师生及在芬的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作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专题讲座。

冯骥才先生讲座

讲座现场
冯骥才先生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他以多变的艺术手法,独特敏锐视角,挖掘知识分子生活的底蕴, 细腻笔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形象而受到读者的喜爱。.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近年来, 冯先生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十年来,他奔走在山涧田野,足迹遍及中国大地,到处呼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开展了对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民间文化地毯式的排查。他很欣慰地告诉大家目前已经抢救出8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 这些宝贵资料记载着即将消亡的民歌、民谣、民曲、民舞、绕口令、风俗习惯等。讲座中,他一再强调,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是人类重要的文明遗产。五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精深. 灿烂的民间文化不仅凝结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而且昭示着华夏民族的个性与精神”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
冯先生的讲座激起了海外学子强烈的反响。就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城市化进程带给人类文明的毁坏与冯先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同时纷纷表示身居海外应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努力。
赫尔辛基大学副校长Ulla-Maija Forsberg女士主持讲座,中国驻芬兰使馆政务参赞马强,文化参赞黄爱萍等出席本次讲座,到场听众达50余人。

赫大副校长、孔院高歌院长与冯骥才

冯先生回答柯灵老人问题
(柯灵老人今年86岁,是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年纪最大的一位学生。他每天都看人民日报海外版,非常关心中国,热爱中国。)
李远征 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