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评:“非遗”被保护了,成了“非常遗憾”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6-10 16:55
标题:
评:“非遗”被保护了,成了“非常遗憾”
水奇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10日 15:38 来源:解放日报
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将临,今年主题“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因为有故宫会所、国家博物馆奢侈品展风波在前,说起“美好生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几年,文化遗产地位日隆,比起一些XX日“今天来,明天走”的尴尬,文化遗产已不再需要某个特定日子标记。从名人故居整修拆迁,非遗项目数量太多、申报太费钱,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是不是成了粽子节,隔三差五,就有大事小事提醒我们,别忘了文化遗产的存在。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大方向上保护、保护,还是保护。可具体到该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非遗”被保护了,于是几年内数量飞涨至87万项,成了“非常遗憾”,主管部门急刹车“限流”。白酒制造技术,有悠久历史却不缺资金,该不该占着保护名额?传统民间艺术有没有知识产权?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最近的保护“公敌”是文博单位违规经营。某专家私下感叹,经营不是魔鬼。上海一处著名近代文物建筑,原是政府办公室,谢绝参观,变成酒店后,普通人可以进去喝喝咖啡,瞻仰当年海派文化风范。又如外滩沿线老建筑租金高,不做高端零售业,无法收回成本,但经营并不意味着就是利字当头,比如外滩3号和18号有免费画廊,门槛比一般美术馆、博物馆都低。可见,过于情绪化的思考常让人“视而不见”。由此想到贝聿铭当年在卢浮宫里造玻璃金字塔,90%巴黎人反对,贝聿铭也说,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花在吵架上。到今天,这座金字塔反而成为文化遗产新生的经典案例。
中外遗产保护的争议,说到底脱离不了“变”还是“不变”。文化遗产很“沉重”,源于我们对它的敬畏之心,任何时候都不该丢了这份“沉重”。感到“沉重”,才会小心翼翼,不轻易改变它的面貌。但另一方面,一成不变同样成就不了文化长青。走好“变”与“不变”的钢丝,才能让生活因文化遗产而美好。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