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评:艺术节这只“篮子”是否足够大?
[打印本页]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6-8 03:38
标题:
评:艺术节这只“篮子”是否足够大?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07日 16:41 来源:人民日报
展示和传播国内外各种优秀文化艺术,丰富百姓日常文化生活,逐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应该是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的终极目标。
作为一个国际性艺术节,只有人民性和艺术性统一,内容和形式协调,才能实现目标和结果的一致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年困守于紧张繁忙的工作重压之下,节日是调节身体和精神的愉悦时光,是对刻板生活的积极调适。各种名目的艺术节的客观作用也是如此,它们通过聚会的形式,打破人与人的疏离和隔膜,让人“有所期待”。我们对艺术节的期待是什么?
历时一个月、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相约北京——浪漫春天里的艺术节”,虽是“一支老歌”,形式和内容似乎较往届有所变化。这个不大不小的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传播效果,值得研究和思考。
普通民众对艺术节
是否具有“在场感”
民众参与,需要文化动力和吸引力。
网络时代,获取流行文化资讯的手段是多样的,但是,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无法替代艺术的内核:现场感。这正是许多文艺演出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原因。
第十一届“相约北京” 在节目的编排上,一个明显的动向是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注入了更多的流行因子。既有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家霍华德指端流泻的袅袅琴音,又有“滚石30年”现场狂飙的怀旧泪水;既有邓丽君典藏金曲背后的千言万语,又有俄罗斯车臣民族歌舞团裙角翻飞的北亚风情;既有《老舍五则》的市井悲欢,又有《单身男女》的直击当下……既有小众的轻声呢喃,又有大众的同声合唱。多元文化的并存,理论上,观众各得其所。
参与需要载体。“分享”和“狂欢”被草莓艺术节用作宣传标语,不无见识。这一创意大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草莓音乐节,数万人在11万平方米的通州运河公园释放热情,场场爆棚,充分发挥了广场艺术的开放性优势。“广场舞”让百姓直接参与其中,扮演“观众”和“表演者”的双重角色。观众不需要中规中矩的正襟危坐,张扬“快乐”情绪,直接感受各种艺术形式。艺术回归生活,回归人民,不再是殿堂中的奢侈品,而是普通民众有能力消费的资源。艺术和艺术节的“人民性”,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表达形式。
艺术节这只“篮子”是否足够大
艺术节如果是一只篮子,而每项节目都是一个货品,只有篮子做大,才能盛放更多的物品。对“相约北京”来说,这个容器积累了一些品牌影响,但是,从2000年启动至今已经11年,形式的单一重复产生了审美疲劳,成为需要突破的瓶颈。这也是任何一个艺术节都会遭遇的“发展”问题。
第十一届“相约北京”,一方面在操作上逐步规范化和国际化:根据国际演出市场惯例,演出项目都提前一年时间选择和预定;选择草长莺飞适合外出活动的春天,作为艺术节举办;选择分层的演出场地——精英汇聚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便于经典文化的传播,规范便利的保利剧院确保大众消费的便捷;平衡商业和公益的配比——不同的演出保持票价的梯度,既有纯粹商业化的运营,又以政府投资完成文化普及的导向,如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老舍五则》就基本排除了经济因素的考虑,目的在于传播;选择实力雄厚的赞助商——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和美国航空公司加盟,前者在各分支行网点滚动播出“相约北京”宣传片,后者在航班上发放宣传材料。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支持,同时也承担了广告投送的媒介任务,可谓一石二鸟。
另一方面,创新艺术节的内容和形式,加强现代性,保持审美的新鲜感。
中国的经济腾飞,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文化自信。从奥运会的成功到世博会的辉煌,再到“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出炉,背靠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毫不吝惜地讲述着东方的故事:四大发明、少林功夫、故宫长城、京剧昆腔……但是,过于沉醉于过去,缺乏国际视野、对话意识和现代精神的艺术节必然不会完满。囊括了音乐、舞蹈、戏剧、广场联欢等众多艺术形式的“相约北京”,试图成为一张发给世界的文化艺术名片。在这张名片上,以前囿于“雅俗之辨”而不能大方地走向前台的流行文化开始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包括北京电子音乐节在内的一些项目,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创作成果,让艺术节具有当下性和时代气息。
是否充分展示国家
和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走出去”和“走进来”同样重要。我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双方同意在每年的特定时间进行文化互访。凭借这一协定,“相约北京”邀请了多国的艺术团体,引进一些其他国家最新创作的优秀剧目。
当然,举办国际艺术节,我国尚处起步阶段,真正有影响力的承办城市还仅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第十一届“相约北京”某些项目尝试进行了全国巡演,这是一个信号,昭示着未来的交流可能会下移到普通城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推广。不过局部的经验并不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作为功能齐备的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优势条件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具体操作还待摸索。
国家力量不仅仅是一串串枯燥的统计数字,还决定于世界对其价值观是否认同。文化是和风细雨般“润物无声”的力量,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军事实力捍卫了国土安全,但是文化实力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安全保卫作用。艺术节既可以从经济层面上拉动内需,又可以在文化层面上沟通交流,这一价值特性大家都有共识。
在物质力量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吸引力即“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已经被写入了政府报告,实践中逐步被提上日程。对于城市而言,艺术节作为彰显城市文化形象和提高城市文化魅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形式,期待越多,挑战越大。崔 乐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