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学术讲座】英倩蕾(澳):地方协商对当前中国西南侗族民歌创作的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vikki_baifn    时间: 2011-6-7 14:21     标题: 【学术讲座】英倩蕾(澳):地方协商对当前中国西南侗族民歌创作的影响

2011年6月3日,陆晓芹老师主持,英倩蕾博士主讲的学术讲座在文学院举办。题为 “你们叫我们唱,我们就唱”——地方协商对当前中国西南侗族民歌创作的影响 ("You ask us to sing, so we will sing" : Local Negotiation of the Influensces Currently Shaping Kam Music-Making in Southwestern China )。本次讲座属于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之一,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
       英倩蕾博士此番赴邕共举办讲座三场,分别在民族学与社会学院、艺术学院和文学院举办。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内容如下。

【学术讲座】澳洲博士英倩蕾心中的侗族大歌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http://www.gxun.edu.cn/show.aspx?id=13668&cid=17


作者:实习记者:荆文娟 吴雨 黄娜 童瑜 唐梦丽 杨琴 摄影:吴雨 荆文娟   日期:2011-06-07


    【大学生通讯社报道】6月2日至3日,澳洲墨尔本大学民族音乐学院博士英倩蕾从中国西南侗族村民唱大歌、侗族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你们叫我们唱,我们就唱”——地方协商对当前中国西南侗族民歌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与我校师生一同感受了侗歌的魅力。




  英倩蕾博士以我国西南侗族村民唱大歌为例与同学们分享她在音乐传统中民族志的研究成果。她从贵州黎平县九龙、三龙地区村寨的各种节日活动所唱的大歌,如拦路歌、婚庆歌、过年祭萨(女神)唱的“ga Sa”(萨歌)等讲起,让大家对音乐“传统”有了进一步了解。英倩蕾博士还从“村寨传统”和“舞台传统”两部分对大歌作了讲解。“村寨传统”指单一性别的歌队,强调和谐、曲库数量和质量;“舞台传统”演出脉络范围很广,强调和谐与纯粹的音乐特征,它与过去的“传统”不同,对于曲目它只需会唱一部分即可。关于两个传统的差异,英倩蕾博士从歌库、传承方式、音乐结构、演出方式、美学等多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此外,英倩蕾博士从侗歌和侗歌歌库、侗歌的演出及侗歌歌词和旋律的重要概念谈了“侗族音乐文化概念”。她介绍,侗歌在记录与传承侗族历史文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侗族人以水稻种植为主,其劳动方式以合作为主,这与侗族大歌的表演方式有密切联系。英倩蕾博士还播放侗族村寨人们原生态演唱侗歌的视频,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侗族的音乐文化。音乐专业的同学用纯美的嗓音唱起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蝉之歌》,英倩蕾博士认真倾听后作出点评和指导。
  英倩蕾博士说,她曾花近两年的时间在贵州黎平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侗语、学唱侗歌,了解当地音乐文化,从事侗族音乐及侗族大歌的研究。她说,年轻人外出打工、汉语普及、侗文化发展等因素,促使侗歌 “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唱歌仍是他们日常活动之一。经过努力侗族大歌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英倩蕾博士以侗族当代音乐的三个典型——妇女歌、琵琶歌和大歌为主,讲述了侗族民歌的发展。她说,侗族没有通用文字,侗歌的流传在记录与传承侗族历史文化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侗族大歌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倩蕾博士说,侗族大歌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她呼吁同学们将优秀的侗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编辑:秦珍 校对:荣子卿)

相关链接:
Catherine Ingram ,中文名字英倩蕾,澳洲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与亚洲学院(中国研究)博士,澳大利亚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侗族大歌研究,2004—2006年在贵州侗族村寨与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唱歌,相关事迹被贵州电视台拍成纪录片。自2004年以来,协同侗族大歌歌者作过多场讲座,在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西兰等国的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十余篇,曾获全澳音乐学年会最优秀学生论文奖。

[ 本帖最后由 vikki_baifn 于 2011-6-7 14:24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