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11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5日下午报道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2:42     标题: 2011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5日下午报道帖

师妹的电脑在我处哦,我继续整理下午的情况啊
下午的发言分两场,主题为“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上半场
主持人:刘宗迪
评议人:陈连山
下半场
主持人:施立学
评议人:黄景春
   
    首先是刘晓峰老师的发言,老师的《凤凰神话与中国时间——作为古代节日背景的中国古代世界图式》一文立足于凤凰神话与中国时间这两个基本概念,综合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力图在勾勒出中国古代世界图式的基础上,归纳出中国古代时间文化的主要特征,以期为中国古代节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到新的突破点。
    陈老师评议说,原来刘老师是想从“凤凰与音律有关,音律与时间有关”这样从A=B,B=C,推得A=C,然后昭阳师兄偷偷跟偶说:“这是北大与清华的对话”。乌爷爷在总结里说,刘老师的时间研究可以给《时间简史》做注解了。

[ 本帖最后由 暮蝉 于 2011-6-7 18:41 编辑 ]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2:45     标题: 下午会前的准备工作。认真的温柔老师和陈连山老师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2:50     标题: 张从军老师发言

张老师的《端午节图像钩沉》主要针对端午节图像的内涵和功能来进行,可做为一个角度入手,是一种视觉的直观感受。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2:57     标题: 北京体育大学吕韶钧老师

吕老师的《龙舟竞渡与民族精神略议》认为应该深入开掘龙舟竞渡习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处,我自己想到体育与民俗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陈连山老师的《游戏》一书,就是这一领域的代表著作,另外还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其中的《中国古代体育习俗》,这也是应该得到关注的一个方面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3:06

接下来是黄景春老师和李琦同学的《端午节宗教民俗论析》,此文主要先介绍了端午节起源传说的五种说法:祭奠屈原、祭祀伍子胥、祭祀曹娥、纪念介子推以及祭祀陈临。第二部分分析了端午民俗的巫术性,第三部分解说了端午节体现的神仙信仰,并认为端午节的巫术性民俗活动与神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神仙的出现是发挥或者增强特定的辟邪功能。
     发言呢,黄老师将重任交给了师姐,这是很好的一个锻炼。年轻的学子能在这样的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言,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表现,是应该鼓励。学科的发展与成长也需要一批批青年学子的代代传承,给年轻学子们一个平台和肯定,是很好的做法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3:25

施立学老师的《五月端阳:天人合一的节点.》研究了医药与纪念伍子胥两者,认为端阳五月节是医药文化节,是纪念屈原与伍子胥的龙舟竞渡节,是天人合一的时间节点。

宋颖老师《文化涵化与文化误读——谈“少数民族过端午”的文化现象》对少数民族端午活动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吸收端午核心元素,即节期和本义的节日活动,形成较为完整的类汉端午节日体系,是程度较深的文化涵化现象,吸收端午变动元素较多的节日活动,如突出采药、饮食习俗和以竞技娱乐为主的活动,是程度较浅的涵化。此外,还有歌舞交往为主保留了本民族文化流脉的节日活动,属于文化误读。

湖北群艺馆的张友云老师的文章则是针对端午节申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围绕申报工作提出神话论、文化圈理论、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文化模式论和文化发生观等几种理论视野进行选择。目的是为了重新梳理民俗学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以把握与选择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并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嘉善县文化馆研究馆员金天麟的文章主要是对本地“送端午”这一习俗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整理,以调查材料为基础,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得出了“送端午”这一活动显示的嘉兴端午习俗的多样性、复合性和人本性。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3:41

倪侬水老师认为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吴越,端午节的思想根源是越族的龙图腾信仰,前身是吴越人民的“请龙”活动。认为端午节是吴越人民对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伟大贡献。黄景春老师对倪老师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意见,黄老师说闻一多的观点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因为这个观点还是存在问题的,所以倪老师提出的看法似乎不是很有说服力,而且其他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尤其合理性,不应该排斥。

顾希佳老师对于吴越一带把伍子胥崇祀为水神,并且将其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个地方传统,或者说地方性知识,在文中有一个初步的介绍。并在文章最后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应该更尊重各民族、各地域里的文化传统,尊重各民族、各地域里的地方性知识。黄老师说顾老师的论文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很严谨,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顾老师限定在很小的问题上展开讨论,论述也非常有意思。

白晓霞老师则是通过研究流传于甘青地区的藏族端午节传说,认为其传说中对所纪念人物进行的文化重构,生发出了一种对民众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对节俗纪念人物的地方化建构虽然疏离了汉族节俗文化的本来意义,但从更高层面上实现了更为重要的构建族群传统价值观的目的。白老师的论文题目本来是《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发言时改成了《甘青藏族地区“五月初五”的传说研究》,黄老师说这个修改没有多大必要,既然当地人把五月初五也是称作端午的,那相对而言还是原来的题目更有意思。

[ 本帖最后由 暮蝉 于 2011-6-7 18:52 编辑 ]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5 23:54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杨自强《论“潮神”伍子胥的演变轨迹》梳理了伍子胥从英雄到神祗的演变过程,时间从战国绵延至唐宋,伍子胥已经由民间祭祀的神灵转换提升为国家祀奉的神祗,内容和形式渐趋固化,“潮神”伍子胥的形象演变也基本结束。杨总编的文章引用了大量文献,勾画了伍子胥发展成潮神的经过,描述思路很清晰。

嘉兴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崔泉森也是以伍子胥为研究对象,主要讲述了与春秋时期的嘉兴情况,肯定了伍子胥的地位,肯定了伍子胥在嘉兴人民心中的印痕。黄老师说,崔主任对吴越纷争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对伍子胥人物进行了还原,也密切了人与地的联系。

郜冬萍《端午节的流传脉络:对其传统要素和文化内涵传承的思考》分析了端午节传统要素和文化内涵的流传脉络,认为这些流传脉络表明:只有结合当下社会生活的需要,让端午节的传统要素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入到当今社会生活中,再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开拓端午节的存在空间,才能让其嵌入到当今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中。

[ 本帖最后由 暮蝉 于 2011-6-7 18:55 编辑 ]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6-6 00:00

胡可涛老师《端午节的生命关怀功能蠡测》认为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化成与生命关怀的价值,不论是对于缓解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还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挥着不容低估的作用和意义。而且胡老师的论文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问题”。

徐波老师《端午习俗中的中医文化透视》从中医文化入手分析,发现端午习俗中的各类现象与古人的“辟邪除瘟”有关,最早的端午节是传统的卫生防疫节,其思想来源于“阴阳五行说”,提出在现代端午节我们更应该用科学的观点对待端午习俗,破除迷信思想,弘扬顺应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发展思想,实现顺天意、合人事的理想目标。黄老师说,这篇论文承认阴阳五行观念的作用,但阴阳五行思想与现行科学观念似乎存在矛盾之处,用迷信职称端午习俗似有问题。

[ 本帖最后由 暮蝉 于 2011-6-7 18:58 编辑 ]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6-6 01:16

学习到很多东西,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观点,还有发言靓照,如此报道,甚好!

辛苦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