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术讲座】杨树喆:壮族民间“师公”名称之辩论
[打印本页]
作者:
vikki_baifn
时间:
2011-5-24 19:50
标题:
【学术讲座】杨树喆:壮族民间“师公”名称之辩论
杨树喆教授辨析民间“师公”名称
来源:文学院 作者:曹婉君 日期:2011-05-19
5月12日上午,以“壮族民间‘师公’名称之辩论”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中文楼204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树喆教授主讲。讲座吸引了文学院对此有研究兴趣的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加。
杨教授首先解释了何谓“民间师公教”,他说壮族师公教是在壮族先民“越巫”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宗教样式,其渊源大体上以道教传入壮族地区分界分为自发宗教和人文宗教两个阶段。随后,杨教授从“清代以来广西地方志的有关记载及前人的误读”及“‘师’‘尸’‘筛’是壮语sae(神职人员)的记音词”两方面来对壮族一些名称进行了辩说。 他说从民国二十四年《邕宁一览》和民国二十六年《邕宁县志》看,就出现了“师公”和“尸公”的不同记载。而“尸”的本意是祭祀仪礼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壮人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是一种误读,甚至是错误。当说到“师”“尸”“筛”这三个壮语音译词时,杨教授说它们所对应的现代壮语词素是Sae。由于壮族没有文字,地方的编纂者就借助汉族固有的概念和词素来比喻和意念。但是从壮汉族语言交流的必然性来说,一些广西地方的编纂者之所以用“师“尸”“筛”来记录壮语的Sae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他说就壮族和汉族而言,壮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都受到汉语的深刻影响,反过来,汉语中也不乏壮语的音译词和音意结合译词。最后,杨教授强调应该充分意识到“师公”对壮族民间师公教来说,不过是一个借用名称,一个外来的符号,要想理解它的实——即真正意义,就应该把它放在壮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
最后,杨教授还对现场的提问做出了耐心回答,并建议同学们在做研究时应小题大做,注重细节。(实习编辑:罗凯之 校对:郑溪)
信息来源
http://news.gxun.edu.cn/show.aspx?id=13486&cid=18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