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临城古驿之庙篇
[打印本页]
作者:
ldzxy123
时间:
2011-5-12 12:46
标题:
临城古驿之庙篇
泰山庙:为道教庙观,址在临城街北门外约半里处,庙筑由山门大殿、道房前后两院构成,主供神为碧霞元君(女神)俗呼泰山奶奶。临城八景之一盘龙井,即在此庙东南隅。此庙初建于何时不详,民说云:此位女神和夏镇泰山奶奶庙所供之女神为姊妹,显系与运河水神文化传说有关,姑记之。庙在上世纪二十年曾重修,殿堂山门尚显新貌,殿前两侧立有重修施主捐资姓名碑,碑横额书“万古流芳”四字。当时住庙道士名常教德其徒付永斋,此庙每年举行盛大庙会二次,一为四月八日,另次为十月初十日,善男信女进庙拜神、烧香、祈福、求子、求财,举行各式宗教仪规之拜礼。而庙外则是大型骡马农具山货交易场地(后演变成物资交流大会至今犹存),汇聚临城周边几十里手工商农等,来此买卖所需物品,现举其数品而叙之(现此数物已近消止)。
木叉子,扬场锨,囤摺子,蓑衣,木鞋,铁把锄,粪杈子、碌碡槨子,煎饼鏊子,石磨盘,泥陶罐子、盆。
木叉子:用以翻晒场禾之工具,一杆多叉,有两股三股四股不一,由专业桑农培育树苗,成材后加工烤勒而成农具。
扬场木锨:全为木制,锨头、锨杆单卖,取其质轻安全,用此木锨扬场者使粮糠分离。在无风条件下亦可行者,称为扬场高手。
碌碡槨子:碌碡为脱粒滚压之石具,形如圆石滚,一头稍细,两头有小洞,槨子则为畜力拉连之木框架。
囤摺子:用以仓储粮食,用苇草秆压扁成条,手工编织成宽约尺余,长可数丈,成布卷状,用时灵活盘旋围成大小囤仓以储粮。
粪杈子:临城街民之俗呼,也有乡民呼为粪几,用白蜡条编成此物,为农家必备之什物,用以盛物盛粪(肥料)形如簸箕,但小而深,系亦用条编成,斜挎肩头。乡农老者往往挎杈而闲逛,拄带粪扒以作拐杖,悠然自得不失为景。老妇亦有挎杈者。童歌有:老妈妈挎杈杈,掉了粪扒,砸了脚丫。
铁杆锄:为锄草松土之工具,临城之锄造型异于别地,锄杆名为锄铤,锄头名为锄板,全为铁制,重约七至八斤,力弱者难负其重,但杀草功效高于别型(木杆锄、尖板锄)。
水旱蓑衣:旧时油布雨伞产在江南,北方难以普及。临城街村尚属农业生产,民众防雨,头带席荚身披蓑衣。而蓑衣之编制有两型:一,旱蓑衣,用蒲蓑草薄编成半圆形,披风状,农民耕作锄地时避日避尘;二,水蓑衣,以白蓑草厚绺结编而成用以御雨防风,蓑字为衰草构成,会意可解。柳宗元诗句“孤舟蓑笠翁”之蓑即指此类物。
泥瓦陶罐:盆等家什,大多为奚公山前吴村民间泥陶工烧制,为临城普用之盛水具,型号不同有大四鼻、二罐子、三罐子。家家吃井水,提水担水不可须臾离之,大四鼻罐约盛水四十多斤非壮劳力者不能挑其担。盆则从小到大分为窝盆、三盆、二盆、食留盆,诸大小型。以上诸泥瓦陶器也有沂州产、伏里产者。大都工料粗糙,质松易碎,特点是价格低廉,碎破之后再买新件,每见水井之旁,常有罐片存积,“瓦罐还得井上破”语即指此。
煎饼鏊子:在临城庙会上市之铁鏊均为河北庄铸工用生铁汁所铸,特点是片大,腿矮,使用省火快熟。妇女常言:要买鏊子河北庄,买磨要到院山量,意为院山石磨,质地优良,软硬适度,且大小尺寸之石磨皆备,量:意为量尺寸大小以利畜力或人力推转。
木鞋、木碗、木棒槌:上世纪二十年代前,橡胶塑料制品尚未进入临城前,妇女缠足雨天劳作多穿木鞋,其状如粗笋横生,此品若在颇有收藏价值。木碗专用于周岁左右之婴儿,因此时婴儿端碗不稳,堕落不碎。临城近水妇女,洗衣多用木棒棰在石板上槌打以清尘。洗衣无洗涤剂可用,用皂角或草木灰水,代替今日之肥皂。皂角树已很少见。
以上诸物看似平常,实乃当时民生之要件,随生产之发展,昔日部分用品已更新换代,上列数品虽不称古物,却为今日农家之珍藏也,吾今记之以备考。
人祖庙:址在西门外。庙门坐西朝东,门前有修庙、捐资善主姓名碑两块,详文不记,主供神为黄帝冕旒坐像,此庙重人文历史,其教派与泰山庙不同,住持为张重亮,其师梅九官,徒名薛天贵,据说该教派之辈分按“九、重、天、外、子,方、知、妙、中、玄”,十字循环使用。住庙道士文化水平较高,并在法事中经常演奏道乐,著各式道袍,袍呈多彩纹饰,类似京剧官衣。乐器种类繁多,见有笙、管、笛、箫,鼓、钹、铃、磬、拍板等件,其中有老道长魏姓者,能用鼻孔吹双锡管可称一绝。
此庙也是每年百姓玩友组织正月社火的场所,利用庙院排练高跷、花船、龙灯等节目。临城街之龙灯为九节,绿首、蓝鳞、红鳍。龙灯不限于正月社火玩艺中表演,祈雨、谢神亦参演于祈祷队列,以壮声势,而表虔诚。此庙大会期为正月十六日,赶会烧香者以妇孺居多,正月十六日为闺女走娘家的定例,因之当地出嫁的女儿均赴庙游览散心。
绳桥关帝庙:此庙由人祖庙道士管护,庙似农家小院,堂屋作殿供关帝夜观春秋泥塑像,大门侧植松一株,每年庙门春节对联用正黄色纸,门联上为:誓扶汉室三分鼎,下为:志在春秋一部书,横披为义干云霄。绳桥村与临城隔河东西相望仅一里之遥,古为临城通沛渡口之一,来往靠渡船过河,笠翁摆渡风雨春秋颇有江上丈人之风。村中人除农作外,手工制粉条作坊有多家,其下粉条使用之木漏器名叫“糊瓢”,其沉淀成型之淀粉曰“面蛋”,晒挂之绳曰“粉绠”。关帝庙即村之财神庙也。
马王庙:系驿站供奉马王之神庙,此庙殿址和分县大堂一墙之隔,屋山相对,主供神马王,考为马师皇。上古相传马师皇为黄帝时兽医,曾为帝医龙马后乘风而去,后为兽医之祖神。殿厢绘多幅壁画,其中有临城饮马泉《秋高饮马图》、《伯乐相马图》等。明朝杨时乔撰《马书》,此驿庙有存本,兽医索阅甚便。
按:《马书》,全书十四卷,论述马牧养调练,良马选育,色脉诊断,运气症候,生理、病理、病因,针灸治疗,辑录过去历代有关养马之资料,甚全。
火神庙:址在南大桥东南方向百米处,其殿名“荧域宫”,主供火神像,此庙原有置办救火水箱喷水枪等器,以供民间消救火灾之用。民初有僧名志山者,住持庙中。廊庑塑有罗汉金刚之像多尊,均为临城泥塑高手王福科之作品,其人俗称塑神匠,临城周边之庙、观、佛道神像亦多出此翁之手。如古井村之阎王庙中有警世劝善之泥塑像,刀山、火海、碓捣、磨挨等群像,年久损毁,即由王修复。此庙香火会期为正月初七日,夏历新年尚未尽兴,百姓乡邻亲友常来团拜,烧香,逛街,热闹异常,庙会无物资商品入市,唯民间泥、竹、木制玩具,纷呈异彩。竹嗽叭、泥哨、泥娃娃等玩具及食品叫卖。进香锣鼓之声不绝于耳,赶会人群行走南大桥上,伫立赏景,颇似《清明上河图》卷所绘之一段图景。
民间儿童玩具有地方特色者,记数件以备后询。
竹节龙:用青竹截成段,利用竹小枝弯作两龙角,联多节成活动龙身,刻鳞花,尾有响哨以杆挑晃,宛如游龙兴浪,天马行空之势,民间玩具之趣浓矣。
泥阿福:临城俗名搬不倒子,取泥制半圆厚壳作底,上部以草纸浆糊作头、躯,刷以粉浆,涂艳彩,抹花,然后绘女娃面目,以作婴儿床上玩具。
花儿棒棰:以木镟成长圆筒盒,内装砂石粒几许,涂以色花图案,另端安木把,母婴摇晃以催眠。
泥人、泥公鸡、狮子、小狗:均系临城西十五里洛房村民用白塘土烧捏而成,并带竹哨,玩之有声,多数来临城出售,俗说要饭的买卖,用一张煎饼就可换几个泥哨或泥狗。以上民间玩具皆具临城地方特色,平日串村走户之小货郎担上都有此类玩具,小孩没钱,用人发、牛羊杂骨,均可交换。有儿语:“抽你的筋、扒你的皮、拿你的骨头换泥人。”以指责戏闹不在一起玩耍之孩童。
背座观音堂:地址在南门外,南大桥南向四十米处,系驿路两叉深沟中夹之高台上。主供神为观音大士,因此庵堂建筑方向相反,山门、殿堂、坐像均朝北方,故以背座名之。清末庵堂已经破落不堪,残垣破壁,碎砖乱石遗堆满地,无住持尼僧管护。只是逢此堂香火日为正月初一,偶有少数女宾客,虔诚上香,祈祷叩拜。有信徒为其门贴春联曰:紫竹林中自在主,白莲台上观世音,横披为慈航普渡,可为主供神像之写照。院中有古碑数块,刻文无记,另有古大钟一口,高约二米,铁锈斑剥,钟文无记。有87岁老人渐怀真讲述此庵堂之碑刻有北魏皇兴二年字样,堂南即为永兴县遗址,因无发掘实物发现,此说待考。
玄帝庙:地址在临城寨外经母猪桥转西向北,北家道村南,此庙为明初所建规模较大,主殿脊瓦为绿黄彩轴琉璃烧制,供奉主神为玄帝。据考玄帝即玄武大帝按古方位北方之神,后为道教尊崇为帝尊之号,北方按五行为水,八卦之一坎为水,故为水神,其卦象 ,《云麓漫钞》卷九有记:
“道教祀玄武,辄以龟蛇二物之象置于其旁,玄武像则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明代初,临城水患频仍,因建庙以镇水妖,藉神安民之意。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毁改为农田,仅有庙门框架二付,砖瓦残片拾置旁堆,另有残碑数块横放。
有关此庙主供神玄帝铜像之经历,曾有《卖神》一文录之如下:
上世纪二十年代,临城街有某旧生员,伙同诸无赖之徒将寨北朽殿中玄帝铜像一尊,偷卖给外籍古董商,为避官民察其情,彼辈私雇强健脚夫二十余人,持绳杠,乘深夜抬铜像走西南门小路,往火车站货房方向出走,其意趁黎明前,装入货车,借铁路运输远运天津销赃。孰意事与愿违,领路人和众脚夫自担杠后,全部失魂落魄,迷路转向,迂迴抬转多圈,均未走入正路,由子至寅仅出街外一箭之地,待东方露白,行人渐集,众徒见事败,遂将铜象弃野,作鸟兽散。当时信众咸称神有灵气施法惩恶,哄动一时传为故事。
二郎庙:址在北大桥流水向西南转弯处(俗称二郎庙湾),为四块大长方石片搭成平面棚状底作基,上层亦如是法,似“呙”字。中供二郎神石像。民间传说二郎为力神,驱日佑民有如古羿射日之传说,有“二郎担山撵太阳,马蓬菜(马齿苋)为何晒不死”之故事。解述为,远古,太阳光焰极烈,酷暑难耐,人畜树木庄稼几被烧焦,有二郎者力大无穷,曾担两山头赶压太阳以解民忧,太阳畏之东西躲藏,最后藏在马蓬菜棵底,才使二郎擦肩而过免于压顶,知悔后光焰渐弱并适民生,太阳许愿尔后不再晒死马蓬菜。按:马蓬莱学名马齿苋是一种极耐干旱具肉质茎叶草本植物,可食,荒年野菜之上品并能治疗肠胃炎,具中药效果,遍地野生,作杂草锄根后,茎如存一段不干,遇水即可成活,临城田园杂作,随处可见此菜。
福神庙:即分县衙门之狱神小庙,址在衙之东南角,庙为一间小瓦屋,内供狱神夫妻之泥塑像,貌儒雅无凶煞气,源未考说。
土地庙:地址在原玄帝庙旧址处,仅为一间小瓦屋,内供土地泥塑像,民初为北家道贫民陈某祈福发家后还愿而修盖,民俗解说:土地即地下村庄之管护神。
临城天主教堂:建于清末为鲁南规模较大之传教所,地址在南门里路西,占地三十余亩,南中北三大院并有西洋尖塔式钟楼。记其二事:
其一,1938年阴历二月十六日日寇前锋部攻入临城,用坦克、汽车、装甲重兵冲锋掩护步兵往南推进,上空以飞机侦察并低飞扫射,日军残暴杀戮平民,见人即开枪射击,是日未及逃难之百姓二千余人,均走入临城天主堂大院内临时避难。当时神职人员德国籍裴太慈、盖锡恩等人,据理与日方交涉,保护平民,因之日军未进入教堂骚扰屠杀民众,从而使临城未及逃难之民众躲过一次战祸。
其二,抗日战争历时八载,临城失守七年,义务教育摧残殆尽,在此国难时期唯天主堂所办之三育小学在教会特殊关系的斡旋中得以正常教学。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还是以文化知识为主导教材,从而填补了这段时期儿童教育之空白。先后培养学生不下千人,以后临城、滕县、微山籍之从政教学人员不少就读于该校,受到初等教育。
综观以上九庙一教堂,汇聚儒、佛、释、耶,世界性宗教文化,临城均有遗迹,足见临城旧时文化之盛貌矣!(节选自王以时)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