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调查写的一篇论文,因发论文需要版面费,就贴到论坛上来。希望各位专家、同学批评指正!
传统文化与民俗传承
——以泸溪县洲村龙舟竞技为研究对象
曹亚男
(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的龙舟竞技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村落作为端午竞技的时空背景,村民的口述材料能够很好的解释龙舟竞技传统的历史、意义、当代传承和变迁。 在村落传统中形成的,由村落主体掌握的民俗知识与民俗文化再生产、民俗传承与变迁有重要关系。
关键词:村落传统;龙舟竞技;民俗知识;民俗传承
Abstract:In this paper, Zhoucun , a village located in the juncture of Yuanshui and Wushui river of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region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 was chosen to be the field survey spot for its centuries-old history of dragon boat competi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with the oral materials of the villagers, 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history, significance,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and change of dragon boat competition. Meanwhile, 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feature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among folk knowledge, folk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which are formed in the village tradition and known by the villagers.
Key words: village traditon; dragon boat festival ;folk knowledge; folk custom inheritance
一、前言
水,作为大自然的一个强力元素,为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依托,因而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了厚重而多彩的水文化。
《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此可知,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河洛文化形成之源头。前先秦时期在河洛地区产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并认为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在诸子学说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在这里,“水”成了其学说“道”的载体,“道”则是水的哲学升华。孔子进一步发挥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 在这位圣者看来,人与自然应合而为一,“乐山”、“乐水”成了人的重要素质。
在水文化发展过程中,行为水文化是其重要的分支,其中,爱水、亲水是行为水文化的重要内容。爱水、亲水是人的本性,人们都希望与水和谐相处,享受水给人们带来种种利益和快乐,因而各种与水有关的健身与娱乐活动也应运而生,龙舟竞技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龙舟竞技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龙舟竞渡的起源、仪式活动以及各民族龙舟竞渡文化的比较研究。(闻一多. 端午考.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 江绍原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容观琼.竞渡传风俗——古代越族文化史 片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方桢,杨津津.比较我国汉、苗、傣 族龙舟竞渡文化之异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徐永峰,张丽 .龙舟竞渡的文化源流及其现代演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文研究视角有所变化,主要以一个村落为端午竞技的时空背景,借助村民的口述材料解释村落龙舟竞技传统的历史、意义、当代传承和变迁。刘铁梁强调“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他认为,在村落中观察到的民俗事象具有时空的限制意义,村落中的民俗是由紧密结合的群体传承的,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互动中构成了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有机体。[3]本文对一个拥有龙舟竞技历史、掌握龙舟竞技知识的湘西自治州泸溪县苗、汉聚居村——洲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参赛队员、村中老者、村干部等进行深入访谈,对洲村参加端午节龙舟赛的历史,村民掌握的龙舟竞技知识,自发成立神舟龙舟队的文化基础、经济基础、参赛模式、成员构成、村落认同以及区域认同进行分析归纳,勾勒村落龙舟竞技的历史和传承基础。村民身份的差异性使其对龙舟竞技知识的相关表述呈现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特性。多元的知识构成了完整的村落民俗竞技的历史和知识。
一 田野点介绍
洲村位于武水(又名峒河)和沅水交汇处,是沅水流域中面积较大的冲积岛。因位置优越、土壤肥沃,早期,沅江和武水流域的渔民在此定居。南宋绍兴十九年,江西诗人王庭珪被流放此地,当时洲村名为“武口洲”,诗人作诗云:“卧听边城鼓角声……更看蛮户带刀迎”,“五溪蛮子乐耕锄,连营十万无饥色”。[4]可见,在南宋时,洲村是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现在,全村户数691户,人口3121人。苗族大约占总人口的30%,汉族大约占70%,还有极少数土家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具体的民族成分已经难以区分,有的在民族成分识别时改苗族,出现父母是汉族、子女是苗族的情况,村民并不刻意区分自己是什么民族,这种情况说明苗、汉、土家族基本融合。村中姓氏,胡、汪、杨、金、瞿为村中大姓,还有文、龚、许、卓、曾、杨等姓,是一个拥有三十多个姓氏的杂姓村。在空间分布上,定居时间早的,人口多的大姓分布在村中,后来村中定居的人都住在洲的头、尾区域。主要生计方式为蔬菜种植、务工、上班、做小生意、打渔等。家庭人均年收入7000元左右。村中有年代久远的将军庙、土地庙等神圣空间,老人经常参与走庵、走庙活动。在节日期间,村民祭祀祖先、鬼神。
洲村的龙舟竞技带有很强的民族融合特征,当地既有解释端午赛龙舟是纪念屈原的故事,也流传着辛女划着龙舟寻找盘瓠的传说。参加龙舟竞渡已经成为村落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成为端午期间自然而然要举行的仪式活动。同时,这项活动也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周期性。即在端午前后人们普遍参与其中,过了这个时间,人们就很少提及此项活动。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姓氏村落,参加龙舟赛对村民来说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集体活动,也是传承村落文化、促进村落认同、加强村民内部以及村际交流的方式。端午前夕,村民自发组织训练、自愿参与竞赛,村中其他成员自费外出观战,条件是必须有本村的龙舟队参赛。2010年,该村成立神州龙船队,参加全国龙舟赛,赛前花“重金”聘请职业教练对队员进行训练、指导。此外,除了代表本村参赛,还常被县城各单位请做外援,参与单位间的龙舟竞渡。洲村龙舟队的出现以及参赛模式的更新是以传统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为基础的,当代呈现的新特征是传统民俗活动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二 共知共识的龙舟竞技知识
高丙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因此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应具有以下特征:民俗的形成是模式化的,民俗事象的结构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被人们完整的在生活中重复。民俗事象在特定的群体中是普遍的 ,他们在群体中是共知共识,共同遵守的。在时空上是固定的,因此多位个体可以共同参与。共知共识的民俗知识,并非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个体着重记忆一个方面的知识。也不是混乱不堪的,而是以民俗事象为中心,涉及一个活动的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这些知识的总和构成完整的民俗知识,体现了村民对一项民俗活动的记忆、理解和传承。村落的历史就在这种代代相传的民俗竞技活动中重复展示,并呈现出时代的特征。在访谈中,被访谈者对于叙述内容、方式、语调的选择,他们的个人行为和面部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民所陈述的并不仅仅是民俗事象本身,也包括他们对这项竞技传统的理解,以及赋予的意义。在对龙舟这一话题进行探讨时,多数村民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能参与对话,形成以龙舟赛为主题的交流和探讨。
龙船竞技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龙船比赛的历史知识、一部分是专业的竞技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经验的累积起来的。民众知识是一种具有历史向度的知识,往往与传统相关联,它可以跨越时空而存在。根据访谈所获得的口述资料,本人将其历史知识整理成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龙舟分组的记忆:泸溪县龙舟分为几大派别,红皮船和白皮船一派,黄皮船和黑皮船一派,花皮船单独成一派。以龙舟尾部的颜色为标志。派内不分输赢,举行友谊赛,异派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洲村过去也被分成三派,洲尾属于黑皮,杨、张二村为红皮,其余属于花皮。竞赛都在武水上举行,民国时期,最多有13只龙舟参赛。
关于仪式的记忆:五月初三划船到都生庙,请菩萨,将他接到船上,游神并祭拜,求神保佑风调雨顺。再把船划到秤砣山(盘瓠墓所在地),围绕秤砣山转一圈,求神。(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广泛流传的盘瓠传说被列为国家第三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称之为传统,过去的人都是这样的。
关于组织的记忆:龙船赛的组织方面,过去专门有头人、有威望的人去求钱。村民自觉参与,到来端午节都会将龙舟划到武水上自由竞技。六十年代,政府组织龙舟竞赛,并邀请沅陵、辰溪参加。当时有37只龙舟参赛,队员达16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龙舟被当作“四旧”,禁止活动。1979年后,民众自发组织,龙舟竞技复兴。
其他的记忆:龙舟小端午下水,大端午上岸。在交往方面,村落出嫁在外的女子要准备食物、爆竹、烟、酒等,犒劳本村的队员,促进与娘家人的交往。作为一种模式性的民俗生活,在民俗氛围中的个体都会自觉遵守各自的角色。
洲村村民还掌握一整套与龙船竞技相关的知识:参赛人员的身体素质、掌握的划船技巧、参赛经验、龙船队员的角色分配、艄公、鼓手、锣手、旗手、爬头人应该具备的技巧、比赛河段的挑选、龙船的制作技艺、什么是好的龙船等都是参赛队员耳熟能详的话题。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这是个传统,每到端午节就开始划。从五月就开始训练,大概半个月左右,我们这里是五月初五到十五在河里比赛。参赛队员要求身体非常好,身高平均,不能太肥,人重压船,对船前进有阻力,要长得比较精干的人,划船后面的要高人,因为船的后半截较高,腰长、手长,桡片才能吃水较深。身体斜度要把握教好,要用力划,使船速加快。”
“我们的龙船有十九队桡,一米一对桡,加两头两尾,总共二十八米左右。队员48人左右。艄公、鼓手、锣手、舞旗手都要有技巧,都是输赢的关键。过去,划船头的人很重要,他要转弯,到终点后,要飞快的跳下岸拉船。现在有了标准线,就不用看谁先跳上岸了。沅江的水非常急,艄公没走好艄,没稳好船,关键时刻就会落后。”
“船太宽、船头太高,都不便滑行,船型是关键。如果做好的龙船速度不快,滑行吃力,就会马上拆了重做。有时候,要到村外请来好木匠制作,有时候,连夜都要赶一只船出来。”
“峒河适合比赛,水流平缓,两岸都是平地,适合观看。沅水不行,水非常深,河道弯曲,不公平,所以都不在沅江上比赛。”
“2009年,我们参加了县里举办的龙舟邀请赛,并获得第一名,每人奖励500元,资金由私营企业主赞助。2010年在沅陵县举办的龙舟赛,有很多实力强的队伍参加。两棵树、二游、清浪、浙江温州队、洪江一号、洪江二号,还有我们村的神舟龙。明年会在泸溪举行。”……(口述资料由洲村村民许德生、卓定生、瞿明富等提供。)
不同身份的村民对龙舟竞技知识的表述呈现出差异性、多角度性。如:村中长者能清楚的讲述村落龙舟赛的历史情况、仪式活动、传说故事。参赛队员更关注技术性层面专业知识,最近几次比赛的具体情况。作为村中领导者的村干部重视竞赛所获得的村落荣誉、村民的参与情况以及组织人员等。村中的成年女性关注的事情更加细微,精确。但是这些知识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在民俗生活中,主体一方面是行使意志的,有选择自由和选择能力的,因而是富有个性的;另一方面,又是被赋予了的,被决定的,需要群体协作的,因而又是富于集体性的”[5]
三 村落民俗竞技的新特点
当前,很多曾经拥有龙舟队的村落都因各种原因,如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村中人口向城市迁移等无人组织、自动解散了龙舟队。洲村的龙舟竞技活动仍然继续传承,这与洲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洲村位于肥沃的冲积岛屿上,土质优良、地势平坦,种地仍然能够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加上政府扶持,全村都修了水泥渠道,在干旱季节,每家每户土地都能得到灌溉。政府出钱帮助村民建大棚种植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够耕种土地。这些都是村民不愿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原因,也是民俗知识得以代代相传的基础。
当前,洲村的龙舟竞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草根组成了专业龙舟队,这只龙舟队在龙舟竞技时会被邀请代表单位去参赛。获胜后会得到一笔奖金,分到队员头上,每人能拿到200元左右。代表本村参赛时,也会请一些专业的赛手加入,以增加获胜的机会。在端午节前,会花钱请专业的教练进行技术指导,据说教练费很昂贵,一天1000元,还要好好招待。作为被邀请的外援,邀请替补,请教练等都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龙舟竞技也处处体现着国家在场。村民都普遍记得这样一件事情。2010年,沅陵县举办了第五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对于比赛地点的选择,村民一致认为比赛地点本来是在泸溪老县城所在地的武溪上举行,因为武溪河面宽广,江两岸地势平坦,适合比赛,也适合观看。但是县政府认为老县城很破败,比赛时,各地记者、电视台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不利于展示泸溪形象,因此坚持要在新县城所在地白沙镇的沅水流域举行,这样可以展示泸溪县的新风貌。由于民间和县政府意见不一致,省政府决定在沅陵县举行龙舟大赛。对于这一事件的解释不管合理与否,政府参与其中都是不争的事实。
龙舟制作和队员补助是一笔很大的花销,村民介绍,一只船要花2万元左右,再给每位队员补贴一下生活费,参加一次比赛的费用并不便宜。曾经都是找有名望的大户人家资助,现在,主要是找县内的企业家进行资助。企业家们也愿意慷慨解囊,资助这项民俗活动。如2009年的比赛,就是由县内的中国五百强企业金旭铝业进行赞助。
在参赛模式方面,与以往相比,体现出跨区域性。一方面,是本地有组织能力的村落越来越少,对手越来越少。同时,是与外地交流的加强,交通工具方便所致。在跨区域参赛的基础上,村落认同与区域认同得到加强。表现在村民外出观战的热情。据村中秘书介绍,2010年端午节,本村有600余人自费到邻县沅陵县观看龙舟赛,有的还会在当地住上一晚。秘书说我们去沅陵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龙船参加了比赛,目的是希望能获胜。
结语:洲村端午民俗竞技活动的传承是由村落传统、不同身份村民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差异性的、多层次的民俗知识、一定的经济基础、村落认同、社会联系等诸多因素复合而成的。作为村落和民俗主体的村民,通过周期性的仪式竞技活动经验的传递、积累民俗知识、实践民俗知识,这是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在新时期能够再生产的基础。洲村村民累积的龙舟竞技知识告诉我们,民俗知识体系具有开放性,能够吐故纳新,因此,民俗知识可以穿越历史而存在。民俗知识为民众在传统与现代民俗知识之间的转换建立了联系,它衔接着过去与现在,预示着未来。这对我们认识民众生活、理解民俗活动的传承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道德经》第8章。
[2]《论语·雍也》。
[3]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6).
[4]转引自杨昌家、龚仁俊编.泸溪民俗拾贝[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50.
[5]高丙中.民俗学的路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12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