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夹江竹麻号子:凋零抑或重生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5-2 22:50
标题:
夹江竹麻号子:凋零抑或重生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0日 14:1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槽户们在篁锅上热火朝天地“打竹麻”。李盈盈/摄
竹麻号子是对手工造纸“打竹麻”环节中所唱劳动号子的统称。四川境内物产丰富,是国内传统的造纸大省之一,省内多地都因盛产竹纸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夹江。夹江地处川西南,是乐山市之属县。夹江竹纸早在清代就因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贡纸”而美名远扬。夹江生产的优质手工书画纸也因其宜书宜画的优良品质被张大千与安徽“玉版宣”媲美,赞誉为“国之二宝”。曾在夹江广泛流传的竹麻号子即是衍生于手工造纸环节中的劳动号子,其与夹江手工竹纸的盛衰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耗费大量人力的传统手工造纸环节被机械所取代,依附在传统手工环节中的诸如竹麻号子之类的音乐类型也面临因失去其生存载体而消失的境遇。
“打竹麻”打出流行歌
制造竹纸要经历大小72道工序,“打竹麻”是把经过蒸煮的竹料用工具打碎的环节。在夹江,“打竹麻”需6至8个壮年男子站在高达3米多的篁锅顶部,手持木制的杵杆上下锤打锅内的竹料。篁锅每次蒸煮近万斤竹料,需一天时间才能打完,整个过程由“恨杵”(即领唱者)指挥。“恨杵”不仅要把握劳动时间,也要控制劳动强度,而这些细致入微的调整,都是“恨杵”通过劳动号子来控制的。在实际操作中,竹麻号子的实用性要大于艺术性,但仍然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特点。
竹麻号子节奏与节拍方面的特征根本在于“打竹麻”这个动作,槽户(纸农)手握杵杆,通过击打使竹麻碎裂,每个击打动作间隔时间约1秒。竹麻号子均为2/4拍节奏,在实际歌唱中每分钟80至120拍,下落的击打动作为重拍,抬起杵杆的动作为弱拍。这种具有节拍规律、速度适中、强音明显的节进律动性号子,增强了动作的整齐划一,有效地激发槽户的劳动激情。西南地区的民歌多为羽调、徵调和商调式,常采用四声、五声音阶,竹麻号子也不例外。夹江竹麻号子调式多为羽调、徵调,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均为五声音阶。旋法上级进与跳进并存,音域较宽。
竹麻号子多为“恨杵”即兴发挥,内容多诙谐欢快,“一领众和”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形式。在“打竹麻”的劳动中,为使大家动作统一,必须通过“恨杵”指挥。有时也会有两个人采用问答的形式领唱,其余人齐唱,起到调节劳动强度的作用。在开工和结束时,“恨杵”会根据当天的劳动情况自由发挥一段,但在劳动中的号子音乐句式规整,乐段独立性较弱、终止性不强,在某些号子的尾句还故意增加不稳定感,加强向下一段过渡的倾向性。
“打竹麻”的劳动单调而繁重,竹麻号子的歌唱题材却谈天说地多种多样,歌词具有极大的即兴成分,“恨杵”可随意决定歌唱内容,然而好的歌词却会流传开来,成为槽户中的“流行歌曲”。爱情题材是竹麻号子歌唱的重要内容,这些歌曲或含蓄委婉或率真泼辣,《这山望见那山高》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重要的手工纸产区,夹江纸远销国内各地及海外,《云南巷口》就反映了夹江纸当年的销售情况;而夹江人风趣、诙谐、爽朗的性格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银丝调》这一类唱颂劳动生活的歌曲中。
明天在哪里?
作为衍生于造纸工序的劳动号子,竹麻号子曾经伴随着造纸作坊广泛存在于夹江乡间。上世纪80年代,夹江还到处是篁锅,槽户们在篁锅上热火朝天“打竹麻”时的号子似乎还回响在耳边。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类历史上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让机械取代,这种取代不仅是对人力的解放,也是人性的回归。耗时费力的人工制浆必然被机械制浆取代,然而传统制浆工序中“打竹麻”环节的消失也导致了竹麻号子的消失。2006年,夹江手工竹纸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设立了保护点恢复手工造纸工艺,竹麻号子也因“打竹麻”的恢复而重新在夹江唱响。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年以上会唱竹麻号子的槽户比比皆是,然而问及年轻人是否会唱、是否愿意学唱时,他们却并未表态。
夹江手工竹纸技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得以留存,然而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却随着机械化的到来迅速消解,竹麻号子也丧失其依存于传统生产和乡土社会的质感。竹麻号子无论是凋零或是转变为多形式、多内容的表现方式,都是劳动音乐在脱离其依附的生产程序后的遭遇。
上世纪80年代,当地的音乐工作者根据竹麻号子创作改编了一些歌曲,并在省市的文艺调演中多次获奖,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夹江的舞蹈编导借鉴造纸动作,融入竹麻号子音乐元素,采用“舂杵”为道具,编排了一系列秧歌舞蹈,成为当地颇为流行的“纸乡秧歌”。竹麻号子虽脱离了劳动生产,却通过表现形式的转换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者:李盈盈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