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解放日报:是什么让专家成了“砖家”?
[打印本页]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7
标题:
解放日报:是什么让专家成了“砖家”?
不知从何时起,“专家”二字开始沾染上了负面意味。
在网络上,有的专家被以“砖家”称呼。这个本该是公众的指明灯、社会利益的看护人的群体,声望和公信力却频频遭到质疑,这样的局面着实让人唏嘘。
是什么让专家成了“砖家”?人们理应追问,社会该当反思。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7
■有的专家并不是缺乏智慧和知识,只是少了良心
尴尬的现实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他们会用充分的理由告诉你 “为什么超级月亮不会引起地震和海啸”、“为什么不用去超市抢购碘盐”;另一方面,调笑某些“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经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有人觉得委屈,但在一些成为“网络红人”的专家身上,我们确实很难看到为学是为“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的知识分子风范,更莫若说对社会公共问题怀有深刻的关怀了。
闹出种种笑话,倒并不见得是专家缺乏智慧和知识,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少了良心,着实和自身修养有关。想要提醒那些专家学者,在拥有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的同时,不要忘了你们也同样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郑钦)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8
■他们总是习惯于在公众面前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
有网友曾发帖大骂水利专家一会儿称 “三峡大坝能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一会儿又说“能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实际上,后来经进一步解说后我们才得知,前者是指洪水来临时三峡水库加荆江分洪区共同作用能确保下游安全,而后者仅指三峡水库自身的防洪能力。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误会?因为一些专家常常不说“人话”,他们似乎和普通公众身处不同的话语系统,张口就是术语,总是习惯于在公众面前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是释疑解惑,结果却令公众越听越云里雾里。一些专家大约至今不明白,真正的学问应当是亲切可爱、通俗易懂的,真正的专家应该能够将专业、复杂的问题解说得明白晓畅。
(丁立)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8
■问题还在于,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
说到这个话题,想起前一阵甚嚣尘上的“张悟本事件”。张悟本之所以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蒙蔽公众,“绿豆茄子包治百病说”之所以能如此广泛地传播,医疗卫生界的专家学者们长时间不站出来澄清、批驳,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中,各种如张悟本之类的伪专家炙手可热,大量错误的健康知识四处传播,不正反衬出业内专家的集体失职吗?
面对愚弄公众的伪专家,真专家沉默;当面对同行意见相左时,专家们更是躲躲闪闪、不言不语。这个群体被“拍砖”的原因或许还在于,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往往是这样,一旦某一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他同行容易碍于面子,保持缄默。但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如果甲专家的观点有问题,最好乙专家能站出来与之博弈,如果乙专家没有将问题解释清楚,最好丙专家能为大家提供更通俗的见解。学术圈不需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真理往往越辩越明。
(詹书远)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8
■媒体在专家公信力丧失的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味斥责专家学者似乎也有失厚道,媒体在专家公信力丧失的问题上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技术型专家毕竟不是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他们的表述往往会被个别媒体断章取义,作为博取关注的卖点。例如某专家在就“寒冬、暖冬”接受媒体采访时,为求保险起见,说了具体情况如何要等到冬天结束对比同期温度后才能得出科学结论,结果翌日“寒冬还是暖冬,专家说冬天结束后才知道”的新闻就火了。更有某地经适房摇号事件中出现了两个3连号的情况,记者立即采访了当地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据该老师计算,其出现概率是几千万分之一。但实际上后来大部分网友都指出计算有误,因为人数较少,其正确结果应在八分之一左右。
另外,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这就好比每年的“两会”报道,“雷人”的代表委员未必那么多,但媒体的选择放大了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8.5%的人认为媒体放大了专家的负面形象。
(陈茜茜)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8
■请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
回顾“砖家”一词最早在网络出现,大约正是在陕西“华南虎”事件之后。“华南虎”事件中,相关专家的草率决定直接造成了这个国际玩笑。在公众都看得出来那是张年画的情况下,专家却仅仅开了个茶话会般的研讨会,就敲定了野生华南虎生存的结论。而这一事件正反映出长期以来专家呈现政府附庸化的问题,一些专家因此被讽作“御用专家”。
另一方面,部分“走穴型”专家也极大地损害了专家群体的公信力。曾看到有报道称,在邀请方、中介机构和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了10倍!无怪乎一些昏话连篇的经济学“砖家”被讥为资本的“二奶”。
当然,知识界并非万马齐喑,不少专家学者还是乐于向社会贡献其真知灼见的,而一些专家若要重拾社会公信力,就要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维护学术之尊严,捍卫社会之公正。
(王译宁)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8
·网言网语·
小柴:有的所谓的“专家”,不是专门呆在家,就是专门跑来跑去参加这个那个研讨会的人。所以,不要迷信专家,有时那只是个传说。
潘力:真正的专家应该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并获得公认地位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威。专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民众提供有公信力的意见。那些社会活动家不是专家,那些媒体上的特约评论员,也不是专家。他们都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民众只能拿他们的意见做参考。
柠檬吟吟:记住几个诸如维生素、蛋白质、胆固醇之类的名词,就可以号称营养专家。说得出几个诸如恋母情结、心理障碍、迫害妄想症之类的名词,就可以号称心理专家。时下,缺少的不是这类把持了各行各业话语权误导视听的 “表演艺术家”,缺少的是真正把心思用在学术研究上、作风端严、慎言谨行的学者。
马修:是时候建立起一个“专家言论追究制”了,总不能每次公众又好气又好笑地丢完“砖头”之后,那些“砖家”隔天又人模人样、毫发未损地站出来大放厥词吧。
Gray:“不用去现场调查就知道那里的情况,因为我是专家。”记得有位“砖家”在谈到汶川地震异地重建时这样说。当时真的很无语。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9
·“砖家”速成手册·
当人们被“砖家”玩笑时,网友也戏谑起了专家。一个题为《专家速成教材——看完本帖你就可以成为专家》的帖子在网络上热传,声称只要完美地做到这五点即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
一、遇到什么问题都说:这很正常
不管别人提什么千奇百怪的问题,都要回答:“这很正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说明了自己见多识广,又能说明别人少见多怪,从而确立自己的专家地位。
二、与正常人的见解有区别
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就是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三、分点论述
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要分出一二三四。这一点很重要,就算是一个原因,也要分出一二三四来,这样做,才能显示对问题确实有研究,不愧对“砖家”的称号。如果说一二三四的同时,还遵循了先世界后中国的顺序,那么就可以成为中国的著名“砖家”了。
四、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要说那些别人听不懂或者听完之后就迷糊的话,而且自己懂不懂没关系。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虽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不正常,但是从社会学上来讲……”
五、杀手锏:与国际接轨
最后这招,是大家都熟悉的绝招了,那就是与国际接轨。例如,各种新增收费名目种类、上调价格,都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要不就是遵循各种“国际惯例”。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7 18:09
·“砖家”速成手册·
当人们被“砖家”玩笑时,网友也戏谑起了专家。一个题为《专家速成教材——看完本帖你就可以成为专家》的帖子在网络上热传,声称只要完美地做到这五点即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
一、遇到什么问题都说:这很正常
不管别人提什么千奇百怪的问题,都要回答:“这很正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说明了自己见多识广,又能说明别人少见多怪,从而确立自己的专家地位。
二、与正常人的见解有区别
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就是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三、分点论述
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要分出一二三四。这一点很重要,就算是一个原因,也要分出一二三四来,这样做,才能显示对问题确实有研究,不愧对“砖家”的称号。如果说一二三四的同时,还遵循了先世界后中国的顺序,那么就可以成为中国的著名“砖家”了。
四、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要说那些别人听不懂或者听完之后就迷糊的话,而且自己懂不懂没关系。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虽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不正常,但是从社会学上来讲……”
五、杀手锏:与国际接轨
最后这招,是大家都熟悉的绝招了,那就是与国际接轨。例如,各种新增收费名目种类、上调价格,都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要不就是遵循各种“国际惯例”。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