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渐行渐远的磐安“赶茶场”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1-4-15 23:30     标题: 渐行渐远的磐安“赶茶场”  

光明网 2011-04-15 13:41: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古茶场一角

  磐安地处浙江中部,当地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还有我国目前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遗存——玉山古茶场,并由此衍生了古老的“赶茶场”习俗,该项目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笔者就“赶茶场”的形成及变迁进行了调研。

  缘起

  玉山古茶场位于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建于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赶茶场”活动就在这里举行。“赶茶场”又称“茶场庙庙会”,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

  据考证,“赶茶场”起源于宋,是为了纪念一位晋朝时名叫许逊的人。据传,许逊在游历玉山时,为玉山发展茶叶生产、打开茶叶销路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人民感其恩德,尊其为茶神,并为其建庙立像,四季朝拜纪念。从宋代起,又重建庙宇,并在边上建茶场。庙宇被称为茶场庙,并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春社”时节(正月十五),当地茶农盛装打扮,来到茶场祭拜茶神,并在茶场内举行演社戏、迎亭阁花灯等民俗活动,热闹程度正如《玉山竹枝诗》所云:“茶场山下春昼晴,茶场庙会春草生,游人杂还香成市,不住蓬蓬社鼓声。”而“秋社”(十月十五)活动又别具一格,茶农和百姓带着秋收后的喜悦,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茶场赶集,形成了盛大的传统庙会,其间有叠罗汉、抬八仙、骆驼班、铜钿鞭、迎大旗、迎大凉伞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清晚期以后,“春社”改为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秋社”改为农历十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

  祭茶神 看表演

  “赶茶场”民俗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茶神祭奠仪式、民间艺术表演及商贸交易、走亲访友等,其中最吸引人的当属民间艺术表演,表演队伍在去庙会的路上即开始演出,到茶场庙后各路人马更是暗较高下,气氛十分热烈。

  亭阁花灯表演是“春社”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起源与茶场庙有一定的关联。古代当地茶农十分信奉茶场庙茶神,每逢大旱必接茶神去求雨,降雨后又送回。接送用的神龛形似亭阁,当地艺人从中受到启发,仿神龛制成亭阁花灯。花灯一般高3米、围长4米,就像一座雕梁画栋的三层亭阁,雕刻精美并绘上了戏剧、神话人物肖像。当地人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把龙头架抬到堂屋,焚香点烛开始制作裱糊龙头。正月十三举行开眼仪式,当夜接好灯后在本村迎舞。第二夜到茶场庙迎舞,朝拜茶神,午夜返回。夜里花灯点亮时,上百个花灯连接成一条长龙,绚丽多姿。

  迎大旗是“赶茶场”的标志性民间艺术,《玉山周氏宗谱》记载的一首《玉山竹枝诗》,真实地描述了“赶茶场”时迎大旗的热闹场景:“十月中旬报赛忙,茶场卜得看场狂,裁罗百幅为旗帜,高揭旗杆十丈强。”迎大旗又称龙虎大旗,旗大惊人,当地最大的一面大旗旗杆高33米,面积差不多可以覆盖一亩土地。大旗迎竖时,每面旗需80至100个壮汉齐心协力方能竖起,整个过程锣鼓声声、人声鼎沸。据当地长者介绍,最多的一年共有36面大旗参迎。大旗表演还带有竞技性质,一是比规模、图案、色彩,二是比迎竖技巧,如果在迎竖中出差错或折断旗杆,必须换上旗杆重新竖起,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

  根据当地的传统,“赶茶场”期间,凡是参加表演的人员及香客统一由茶场庙招待,其他客人由所在地马塘村及附近的村庄招待,从古至今约定俗成。是时,茶场庙要组织多人烧菜烧饭,马塘等地家家户户买酒买菜,喜气洋洋,其热闹喜庆的程度已超过其他传统节日。

  另外,“赶茶场”还是青年男女定情的好时机。祭茶神时要在各村挑选美貌姑娘采茶,姑娘们一经被选身价倍增,此后上门说媒的便踏烂门槛。另外,许多民间艺术节目大多由当地青年男女出演,很多人便借此机会谈情说爱,更有一见钟情的,这是“赶茶场”的另一特色。

   

    大凉伞



  民俗味儿越来越淡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千年的“赶茶场”已经渐行渐远,虽然当地依托“赶茶场”经常组织各种经贸活动,但这一古老民俗的内涵和功能都已发生了改变,民俗味儿越来越淡了。

  现存的茶场庙与古茶场早已年久失修,当年演戏、斗茶的舞台——宇台也已毁没,茶神祭典仪式中的相关道具、服饰也都损毁严重,急需重新制作。祭茶神活动的祭典法师大都年老,随着他们的谢世,已呈后继乏人之势。另外,现在的青年一代对民俗活动兴趣减少,仅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存在困难,“赶茶场”的生存空间已呈逐渐萎缩的趋势。

  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比如在迎大旗中使用的旗面,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一度在整个地区仅剩下一面,现经过抢救也只恢复了4面,很多村庄的迎大旗表演技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又如亭阁花灯,上世纪60年代被作为“四旧”毁灭殆尽,80年代虽然得以恢复,但因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要保护发展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大凉伞的制作技艺业已失传,唯一的传人胡福星已辞世,而且他也没有传人,仿造原有作品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针对这一濒危情况,近年来磐安县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首先,当地恢复并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表演基地,并每隔三年举办一次“赶茶场”活动,逐步予以恢复;其次,制定出台了《磐安县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规划》,其中对“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做了5年专项保护规划。当地旨在希望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推进,不断挖掘“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的内涵,使其越千年而不衰,在今天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王海根)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