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徐州地区清明节一般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1-4-15 16:55     标题: 徐州地区清明节一般习俗

一、清明简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同时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植树、踏青等习俗,而不同地方也存在着不同风俗传承。而历史上最有名的关于清明的文字则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以,现在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并于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徐州清明节习俗
徐州作为中华古九州之一,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两汉文化在这里起源发展延续,而清明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在此处传承也是理所当然。而徐州地区的清明节习俗有全国普遍的风俗习惯,而又有其独特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将此地清明风俗简介于此。
1、戴柳插柳
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在徐州地区延绵千年,俗称“明眼”。民谚云:“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大黄狗。”考其原故,主要有四种传说:最古老的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而还有一种是说徐州地区有“插柳招魂”的风俗。
一般来说,徐州地区是在清明头天下午夕阳西下之前将柳枝采回来,插于门旁。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这也成为后世在这一天进行植树的来源之一。
2、老芥菜煮蛋
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俗信吃了这种鸡蛋,一年就不会头疼;后者则仅供玩赏。其实清明节吃蛋的象征意义,我们认为其中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盘古就在鸡蛋中化孕,徐整《三五历记》中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而商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也是鸡蛋。笔者曾听言:清明祭祖扫墓,民间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意味“脱壳”,预示重生,希望子孙出人头地。而一些民俗学家表示,春季是万物孕育的季节,与鸡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合,而鸡蛋又含有人体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再加上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春意盎然,人们纷纷郊游踏青,煮熟的鸡蛋是便于携带的理想食品,这些都促使鸡蛋成为清明节的节俗食品。而徐州有的地方吃鸡蛋主要是以老芥菜与之相煮,在我们看来:清明时节的荠菜虽老,不能再入菜,但从中医学上讲,仍有清热、去火、排毒、养肝的功效,甚至比口感好的嫩荠菜的效用更大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时节的天气已经由冷转热,很多在春天出现的某些疾病也都慢慢显现,因此人们采取这种田野中到处都是的野菜来煮鸡蛋,借此明意祛病驱邪,这与端午节挂菖蒲艾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而徐州地区的传统扫墓一般称为“上坟”或“添坟”,此地扫墓一般都要在清明节之前几天内进行,最迟也要在清明节当天上午做完,否则意为不祥。人们扫墓主要是进行烧纸,铲除坟墓上的杂草,也要向坟上添上两铲土,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本地坟墓多以土坟为多,时间一久,经风吹雨淋不免要墓土有所减少,因此为了不让坟墓消失,才如此做,同时也是表现了后人对先辈祖先的崇敬和怀念。而现在,由于时代的发展,在徐州城区或各大县城,现在这种扫墓行为已经被“绿色”祭奠有所代替,人们在公共墓地不再烧纸,也不用添坟,只需将一束花环放在坟墓处,进行悼念。而自淮海战役后,人们又出现了清明时节缅怀先烈的公祭行为。同时也出现了网上悼念的方式。这是以往传统清明祭祀所没有的。
4、踏青放风筝
    踏春放风筝一般是在清明节扫墓结束后举家在田野中欣赏春天美景。但是放风筝也并不是非在清明不可,而其他时间亦然可以。但是在徐州地方,清明放风筝还有着一些民间说辞:此时将放风筝放飞,在回家之前要将风筝线剪断,一是将平时家中的晦气以风筝为载体带走了。二是在家祠堂中亡化的先人趁机登上风筝升天去了。而断线的风筝不论飞向何方,家人都不能追逐,而一旦落入他家,此家人就要将此风筝压在水缸下面,意为将晦气压在龙腹之下,如果你去人家去寻取风筝,人家会要求你买鞭炮,在水缸前焚香表示消灾,否则就会臭骂你一顿。
5、蒸榆钱与馓子
徐州俗谚:“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这是指立春早晚与榆钱子老嫩的关系。徐州习俗,清明时吃蒸榆钱子。若是春节后才立春,清明节的榆钱就老得不能吃了。除 榆钱子外,清明时亦可多采些地枣苗、老鸽嘴、洋槐花等菇食。“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是寒食节禁火风俗的遗留,虽然寒食节在很多地方不复存在,而与这个节日相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此地北达京师,南下上广,西进新藏,东抵海疆,可谓是南来北往的交融地,但是又因为其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记载的大战就有两千多次,因此在这个地方新旧民俗更替频仍,以上这些清明风俗在笔者看来都有着南北东西相互交融之相,而要真正认识徐州古老风俗的依存或溯源,就必须据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考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