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灵谷桃源阿昌族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1-4-13 00:59
标题:
灵谷桃源阿昌族
2011-01-25 13:20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2月
解读人攸延春 摄影/陈锦等 绘图/于继东
地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芒炳村芒旦寨 摄影/陈海汶
“边陲高山中藏二小长官司,曰户撒曰腊撒,共占一谷,长二十英里若,广一英里若,掸人称之为勐撒。余独以为足当灵谷二字之号,将永忆不忘。是谷为阿昌所居。族人无多,不见于他乡。至其源流与古史,竟全无可考。盖已不计若干世纪。据族人相传,更不知有他族先彼等而至者。”这段话出自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的伍况甫先生的译作《中缅之交》,原著是英军驻缅军属美特福夫人(Beatrix Metford)根据自己20年代游历滇缅的见闻所撰写。这里提到的“阿昌”,就是今天56个民族之一、居住在云南德宏的阿昌族。关于阿昌族,文中的两句描述并不完全准确。“族人无多”,是没问题的,因为即便在美特福夫人造访户撒河谷80多年后的今天,阿昌族也不过35000人而已,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实在可以配得上“无多”的描述。至于另外一句,“不见于他乡”就有失偏颇了。因为陇川县户撒乡居住的阿昌族大概只占全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都居住在东北百里之外的梁河县。阿昌族内的两大分支—陇川和梁河,陇川的阿昌族又叫“傣昌”,梁河的被称为“汉昌”,从称谓上不难看出他们都与住地周边的民族相处得十分融洽。
阿昌族由于在数百年间与汉族、傣族等民族频繁往来,受这些民族的影响极大,在衣着服饰以及生活习惯上的特征已十分微弱。平日里阿昌人多穿汉服,只有在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期间才着民族盛装:青年男子大多穿黑斜纹布上衣,戴毡帽或缠白布包头,年长者穿黑色对襟上衣,打藏青色包头,无论长幼均着长裤;已婚妇女大多穿黑色棉布上衣,胸前开襟,衣扣5至6枚,挽髻,用黑布打成高包头,下身穿筒裙,小腿裹绑腿,青年女子一般着裤,穿蓝或黑色对襟短衫,一根发辫由右至左绕头一圈,发辫上再缀饰几根红毛线,系黑色小围腰,扎绣花长飘彩带。户撒阿昌族无论男女老幼都爱花,尤其喜爱红色、白色和黄色的花,女子喜欢在头上插一朵鲜花,男人则爱在胸前佩一朵红毛线织成的菊花。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的“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前,阿昌人精心搭设起“窝罗台坊”,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立着左右两块牌坊,顶端以一张昂挺耸立的巨大木刻满弦弓箭连接。这是阿昌族的神箭,象征着人类始祖遮帕麻智胜魔王,射落毒焰灼人的假太阳,恢复大地秩序,唤回万物生机。左牌坊顶部描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制着蓝天皎月图;太阳图案之下是一幅男子的盛装彩图,皎月图案下面则绘有女子盛装彩图,分别表征着天公地母—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节日那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纷涌而来,汇集于庆典中央窝罗台坊四周,欢歌起舞,庆贺节日。
被阿昌族称为“我们民族历史的歌”的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内容宏大,情节奇异而又曲折生动。史诗不仅以阿昌人的历史经验、生活体验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人类诞生、民族由来、习俗形成与文化缘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对于为什么男人无乳,女人无须?为什么牛犁田?马驮货?大地为什么凸凹?日月为什么旋转等等人类生存状况问题,也作了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回答。在阿昌族社会,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古往今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史而被解读与传承着。(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2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