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国读者认识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差不多源于其所拍摄于20世纪初期的珍贵老照片的摄影展。这些老照片的部分内容于1988年编辑成摄影集出版,之后在美国、加拿大十多个城市巡回展出,1999年来到照片的诞生地中国,先后在中国内地13个省市和香港展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推动对这批珍贵摄影资料的保存与研究,还成立了甘博基金会进行运作。作为学者的甘博,中国读者了解的并不多。甘博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河北定县,即试图通过两个地方的深入调查与研究,了解并解释中国华北地区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其成果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很受重视。相比而言,中国学者使用较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文书籍的收藏较少;对于北京社会的调查更是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借阅使用很受限制。所以,《北京的社会调查》中译本的出版,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不算太长的中译本引言,翻译却大有问题。如将North China Union Language School翻译成“华北联合语言学校”,在这本书附录的中英对照中又写作“华北协合语言学校”,英中对照再写作“华北协和语言学校”。其实,准确的翻译应是“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即该校的中文名称,是一家为外国人教授中文的学校。正文第十六章亦有同样的问题。又如将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翻译成“平民教育运动协会”,犯了基本常识的错误。再有,Philip C. C. Huang和Prasenjit Duara被分别译作菲力普·C. C.黄和杜瓦拉,然而二人均有中文名,叫做黄宗智和杜赞奇,稍具相关专业知识的人都耳熟能详。所举二人的两本书,译者译为《华北的农民经济和社会变革》和《华北乡村的文化、权利和国家,1900-1942》,其实,这两本书早已译成中文,分别是《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对于书中内容的翻译尽可以提出讨论,但中文书名基本上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而且得到了原著者的首肯,无需再创作。引言的作者邢文军是甘博中国学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中文写一篇精彩、准确的引文,将甘博介绍给广大读者,反需要借助一个不太专业的二手翻译来进行表达呢?
对于作者前言所提及的数个人物姓名的翻译多有问题。例如,亚瑟·H.史密斯(Arthur H. Smith)应译作明恩溥(普),费韦尔(P. M. A. P. Favier)应译作樊国梁,马格文(D. J. MacGowen)应译作麦高温或玛高温,莫尔斯(H. B. Morse)应译作马士。上述人物都是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中国有着长期经历的外国人,他们的著作被中外学术界广泛使用,而且已有多种被翻译成中文。前言中将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译作吴禀襄(译音),这个人名并不难查找,任何一本有关五四运动史的著作都可查到此人的姓名。
在第一章中,China-for-Christ Movement被译成“中国走向基督教”的运动,完全不通。附录的中英对照译成“中国归耶酥运动”;英中对照中译为“中华归主运动”。后者的翻译更加准确。正文中也是两种译法交替出现,互不通气。第一、十六章都曾出现默特(John R. Mott)的译名,在绝大多数中文论著中,这个人物被译作穆德,是重要的世界基督教团体领袖,多次来过中国,尤其是1922年主持过在中国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学生联盟”大会,194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第十六章中出现的人名陈焕璋(Ch'en Huan Chang),应为陈焕章;其主持的团体儒教学会(Confucian Society),应翻译为孔教会。另有所谓《中国记录报》(The Chinese Recorder),应译为《教务杂志》,这是一份重要的教会刊物,被研究者广泛使用。
最不可原谅的是,译者在第十六章硬是制造出了一所“北京大学”。此“北京大学”应译为“汇文大学”(Peking University),也就是后来的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尽管两所学校的英文名称都是Peking University,但中文名称有着明显区别,根据上下文内容完全能够加以准确地判断。其实,在英文原著中,作者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力图加以区别。例如,将汇文大学写作Peking Union University,或Peking(Union)University;北京大学则写作Peking Government University,或Peking(Government)University。附录的中英、英中对照中都无问题。然而,当原文仅仅使用Peking University表达时,译者都一律译为“北京大学”,译审者、出版社编辑也都容忍了这个明显的硬伤,并以大一号黑体字作为小标题出现,明确告诉读者:“北京大学建立于1915年”,“是一所传教士开办的学校”。如此翻译,即使是译者旨在强调翻译必须完全忠实于原著,也应该加注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