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嘉礼堂发起对传统礼仪研究的资助计划 [打印本页]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4-11 11:44     标题: 嘉礼堂发起对传统礼仪研究的资助计划

在论坛上逛了圈,见到许多老师的大名,战战兢兢,发个“小广告“,希望版主别删。

-----------------------------------------------------------------------------------------------------
    嘉礼堂计划是由广东人文学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联合开展的一个关于中国礼文化的研究、资助项目。计划希望通过对全国各地生育、成人、婚嫁、寿诞、节庆、丧葬等各式礼仪的多样化考察,以文字、图片、影像、器物收集与沙龙、研讨会等形式来整理日趋消亡的各式礼仪制度。一方面,扩大学术界对礼文化的关注与讨论,进一步追求传统礼仪与当下社会大众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区实践着手,尝试探索一条符合当下时代经验的礼仪传承新道路。
    我们希望以丰富、别样的研究范式与社会介入方法全面启动嘉礼堂计划。除了采用基于传统典籍制度考证的文史哲传统学科范式,以及现代人类学、民族志式的田野考察方法之外,同时着重发掘和鼓励以艺术、社区服务、社会动员等方式介入当地社区的多维度研究计划。
     
我们的主要方式是:

(1)为民俗礼仪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经济资助(最高达八千元);
(2)召开学术研讨会(本届暂定为三期会议,最近一期将在2011年五月召开);
(3)主办一些社区实践,艺术传播方面的推广活动。
   
    现在正全面启动面向研究者的研究资助项目,欢迎相关的朋友来申请我们的研究资助:你可以拿起手中的笔或摄影机,去到乡间田野或家乡社会记录下那些珍贵的仪式场景。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把研究计划发给我们,我们将邀请专家对你的计划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团队进行相关培训。也可以联合周围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计划开展小范围的传统礼文化实践,并把你已经开始的或计划中的操演方法和实践细节以文字或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对于符合条件的研究计划,嘉礼堂将提供多达八千元的研究经费。
    本次研究计划征集完成后,将由学术委员会评出首期嘉礼堂计划获奖者  ,下设一等奖壹名,奖金五万元;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奖金分别为两万元和一万元。除了丰厚的奖金外,获奖者还将受邀参与2012年度的大型礼文化研讨会,与传统礼仪、民俗文化方面的专家交流探讨。研究成果也将推荐到相关学术刊物发表,并结集出版。
    详细的研究资助的范畴、选题建议及征集时间表请移步我们的豆瓣嘉  礼堂小站。如果你有任何的疑问和建议,可以给我们的豆瓣小组、新浪微博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联系我们: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6124/
       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ritualproject/
       新浪微薄:http://t.sina.com.cn/ritualproject
       电    话:020-3820 8257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1-4-11 22:58

欢迎欢迎, 热泪欢迎!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4-12 16:12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呵呵,课堂老师。在原帖更新了些内容。感兴趣的同学行动起来才是王道。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xtra=page%3D1

资助时间表

一.2011年5月,第一次礼文化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由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学者,各高校代表,海内外相关专家以及其他重要合作者参加,正式宣布2011-2012年首期嘉礼堂计划启动。

二.2011年4月1日-7月31日,接受申请报名。各参选者提交个人或团队简历、研究方案选题、研究计划概要至works@ritualproject.org。接受文字、演示文稿和短片等各类形式。

三.2011年8月1日-15日,预案征集截止。申请者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培训地点初定为: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地区(武汉大学),华东地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北地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地区(四川大学)。具体时间地点稍后于网站和微博公布。

四.2011年11月16日-30日,初稿截止。由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初稿进行评选,公布入围者名单。

五.2011年12月1日-2012年3月1日,每位(组)入围者接受学术委员会的特别指导,继续深入并完成研究计划终稿。

六.2012年3月2日-16日,由学术委员会评选出首期嘉礼堂计划获奖者。设一等奖壹名,奖金五万元;二等奖三等奖数名,奖金分别为两万元和一万元。

七.2012年3月17日-18日,举行第二次传统礼文化学术论坛暨首期嘉礼堂计划颁奖仪式,邀请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及全体委员、海内外颇有建树的教授、专家及部分获奖者进行交流。


资助范畴:涵盖各种传统的礼俗,侧重与人相关的过渡礼仪(rituals of passage)


出生礼  
出生礼,是传统礼仪在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起点,它宣示着新生命的诞生。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表达对新生命的浓浓爱意与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
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出生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出生礼通过这种种的仪式,表现了人们对新生命降生的喜悦,对家庭新成员的欢迎,以及进入父母角色的欢欣。

成人礼  
华夏族的成年礼,在男子为冠礼,在女子为笄礼。《礼记•冠义》中记载:“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可以说成人礼是一个人开始承担更多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的标志。在冠礼或笄礼中,一般包含卜筮、加冠(加笄)、拜见、取字以及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举行成人礼者作祝祷词,祝祷词包含了长者的谆谆教诲以及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种仪式都是为了宣示受冠\受笄者已是成人,可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因此,成人礼可以说是为了彰显人的一生中初次体验社会角色的转变,接受有关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的一项重要礼仪。

入学礼  
学乃终生大事,因而古人对于入学礼十分重视。学童破蒙有“开笔礼”作启蒙教育;大学入学礼则更庄重,《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天子身穿礼服,祭祀先哲,以示教育的庄严与慎重;继而学生吟唱为官之诗,以立为学之志;接而开启书匣,拜祭教鞭,以表示对师长的尊敬。
庄重的入学礼,表现了国家、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求学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是步入知识殿堂、走向成才的起点。

毕业礼  
中国古代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毕业礼。现代教育制度自西方传入,现行大学毕业礼的服装、礼仪也源自欧洲。目前有部分大学复兴古代毕业礼,如湖南商学院所行“释菜礼”,原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台湾明道大学所行的“谢师礼”,请师长上座,由学生奉上热茶,然后行跪叩礼,表达学生内心真诚感恩之情,这是中国入门拜师、学成谢师时的传统仪式。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释菜礼”、“谢师礼”等与毕业礼意义近似,都饱含了学生对师长孜孜不倦、辛劳教诲的感恩之心,以及师长对即将步入社会学生的殷切寄望。

节庆礼  
几千年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每逢过节则普天同庆,尤其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富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内涵,是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然而在这些节庆中流传下来的不少礼仪,却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以春节为例,有除夕的祭神祀祖、初一子时的接财神喜神、开门爆竹、摆酒席吃水饺等礼俗,这些礼俗都寄托着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而在许多地区已经简化为一顿年夜饭,节庆的气氛由此也大大的减弱了,对于许多年轻一代而言,中国传统节庆的观念已十分淡薄,而由西方传入的圣诞、万圣等节日似乎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节庆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意义,沦为符号化的物质主义与人情世故,这样距离其消亡之日也就并不遥远了。

婚嫁礼  
婚嫁不仅是两个人结为夫妇,更是两个家庭、家族之间结为同盟。因此,从古至今,婚嫁礼都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古代的婚嫁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后被简化为提亲、定亲、迎亲等程序。婚嫁礼仪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尽相同,但是贯穿其中的是对婚姻相同的慎重与重视。婚嫁礼 “结两姓之好”,更是两个家庭互相接纳、融合的过程,它强调新人对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担当,在传统典礼中,新人得以在一个庄严而饱含亲情与祝福的环境下进入全新的社会角色。

寿礼  
中华民族自古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在官有养老之礼,在民间,则以寿礼表现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在寿礼上常有设寿堂,燃寿烛,结寿彩、晚辈拜寿、喝寿酒、吃寿宴等仪式,全家老小济济一堂,如同过节一般尽享喜乐。“百善孝为先”,传统寿礼是孝道的最好体现。在寿礼上,为人父母一生的艰辛得到回报,子孙后代对长辈的尊重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寿礼不是简单的生日宴会,而是家族对孝道的履行与传承,是孝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体现。

临终礼  
临终礼包括了临终关怀与丧葬礼。临终关怀指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顾,使临终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身心关怀,同时也使其家属的心理健康得到保护。在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形势下,推行临终关怀可以使得更多人远离恐惧,得以体面、平静地进入未知的死亡世界,也使更多的家属能够为亲人的离去做好心理准备,避免过度沉溺于丧亲之痛。
丧葬礼是人一生之中所行的最后一次礼仪,也是沟通生死的一种礼仪。通过丧葬礼,人们可以抒发丧亲悲痛,继承死者之遗愿,因此丧葬礼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丧葬礼仪主要包含沐浴、入殓、送葬、居丧等过程,前三者乃是通过庄严的仪式将往生者送入彼岸世界,居丧则是生者以披斩衰,执孝仗的形式,表现其对于往生者的追思与哀伤。庄严肃穆丧葬礼仪,不仅可以为往生者饯行,也使生者得以抒发悲痛,拥有重新走入生活的勇气。

祭祀礼  
祭祀礼是中国极具特色的一种礼仪,祭天、祭地、祭社稷、祭先圣先师等典礼对于古人来说可谓“国之大事”。祭天、祭地主要是帝皇向天神地祇报功告成;祭社稷则是求风调雨顺、国家兴盛,是自国家君主到下层百姓都参与的祭祀;祭先圣先师则主要是对孔子的祭祀,源自曲阜,遍及全国,表达对万世师表的尊敬与怀念。众多祭祀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亲人的祭祀,这种祭祀是沟通生者与逝者的途径,既可以表达子孙对于长者绵绵不绝的思念,同时可以祈求列祖列宗的福泽保佑。

选题参考

一、论文类  
区域典礼、礼仪风俗研究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当今仍有不少地区保留了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无不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它们有的仍然充满生机,有的仅一息尚存。我们建议研究者深入各地区,贴近生活,收集各地的传统典礼、仪式,并且对于这些典礼、仪式在当地的沿革及变迁进行研究。
      
近代沿革与变迁研究
近代以来,西方思潮涌入,政治、经济环境多番变迁,地区交流增多,人口流动加速,各地礼仪风俗由此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产生了礼制、习俗、器物上的各种沿革与变迁,部分地区甚至形成了中西混杂的礼仪文化。建议研究者以区域性的案例为单位,对此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民国时期实践与范例
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动乱纷繁,西方思想、文化广泛普及,传统礼仪文化经受了较大的革新。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的新式中国礼仪文化实践,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及物质遗产。考察民国时期的做法,对于我们今日推广礼仪文化有着格外重要的借鉴意义,建议研究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乡土运动研究
乡土运动指的是文化界一股回归现实生活与土地的潮流,表现为知识份子积极参与社会现实,回归本土文化。具体表现为社区乡绅贤士及其居民对于本社区文化继承、变革、传播所作出的各方面的努力。他们所做过的努力对于我们日后收集、整理、推行传统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建议研究者对此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

传统礼仪文化传播学探索
一直以来,传统礼仪文化主要通过家族传承进入个体的生活世界。在当代中国,一方面,原子家庭占据主导地位,宗族观念逐渐弱化;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结构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要扩大传统礼仪文化影响力,使其真正作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必须与当代流行文化与传媒相结合,寻求新的传播途径。建议研究者对传统礼仪文化传播学进行探索、研究,寻找传统礼仪在信息化社会中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

传统仪式空间的使用与变迁
传统仪式需要特定的空间进行,这种空间多数是一个地区的宗祠、庙宇、广场,对于传统仪式空间的使用与变迁进行专题研究,能够使我们直观的了解传统仪式在时间流中的改变过程,某地区对与传统仪式的重视程度的变化,以及外在社会变迁对于传统仪式产生的各种影响。因此我们建议研究者选择特定的传统仪式空间,如某社区的宗祠(宗祠群),亲临其中,对它们的使用与变迁进行研究。

传统仪式空间与现代生活结合研究
在乡土社会,传统仪式多数在一些公共空间进行,如宗祠、庙宇、广场等。然而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这些原有的公共空间遭到蚕食,或另作他用,或遭受弃置;同时,城市新兴社区在规划中则极少为这些公共空间留下余地。要在现代社会的推广传统礼仪,必须解决传统仪式所需空间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的问题,建议研究者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服饰、器物、供品等专题研究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礼器有严格的要求,各种服饰、器物、供品都要遵守一定的礼制,这些礼制在各地区又有所不同。要彻底地了解一个地区的礼文化,必须对其礼器的使用方式、使用制度、形制流变等作出多方位的研究,由此使人们更加立体、细致的了解传统礼仪文化。建议研究者进行进行服饰、器物、供品等专题的针对性研究。

传统礼仪与社区文化认同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流动的加快,无论是城市与农村的社区,都出现了社区文化认同危机。这与传统礼仪文化的弱化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我们建议研究者通过对某社区传统礼仪文化与社区文化认同的研究,厘清二者间的关系、作用,寻求重建社区文化认同的渠道。

传统礼仪文化与民间神话研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它们或独立成为一种信仰,或附生于一些传统节日,各自拥有独具特色的礼仪制度,甚至同样的神话传说在不同的地区、时代也拥有不同的礼仪制度,它们是构成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建议研究者深入了解各地区的民间神话及其产生的信仰、附生的节日,梳理其中的沿革流变,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传统仪式中的女性角色
无论在传统文化还是日常生活中,女性都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某些传统仪式中,女性被要求回避;在另外一些传统仪式中,又仅允许女性的主持与参与。这种现象反映了传统仪式中女性具有丰富多样的角色。传统仪式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性别研究的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传统仪式的内涵。建议研究者深入分析、研究传统仪式中的女性角色及其内在意义。

二、纪录片类  
深入乡间田野记录下那些民间流传的礼仪文化。以下几种形式可供参考:
历史纪录片——运用保存下来的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再现过去民间的风俗礼仪。
传记纪录片——寻找某个村落、族群里年岁较长有威望的人物,以他/她为中心纪录其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运用口述历史的采访方式,力求呈现人物为保存传统礼仪文化所作的努力。
仪式纪录片——以某个特定的仪式、节庆场景为对象,全程记录。

三、综合性研究计划类  
包括文学、视觉、行动实践等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计划,为礼文化研究与传承的方方面面提供新视野,创造新的实验方法,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复制与推广模式。
文学:收集整理各种能够体现当地礼仪制度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研究考定,包括:神话传说、民谣故事、诗词歌赋、戏曲等。
视觉:与民间传统礼仪文化相关的图片、影像、绘画;雕塑、实用装饰品、工艺品及其他器物。
行动实践:如恢复诗词吟唱的行动,恢复家族与社区节庆礼仪的实践,以艺术介入传统社区记录与研究等。

[ 本帖最后由 嘉礼堂 于 2011-4-13 23:59 编辑 ]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12 19:26

这个可以交给很多地方文化工作者,他们一时有时间,对地方文化很熟悉,而且常年踩点,还有设备。

有些课题让学生或者老师觉得为难的,最大的问题估计还是田野,因为有时候想得到真实及时的第一手资料,却常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12 19:27

引用:
原帖由 嘉礼堂 于 2011-4-11 11:44 发表
在论坛上逛了圈,见到许多老师的大名,战战兢兢,发个“小广告“,希望版主别删。
这样的广告越多越好!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4-12 23:47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恩老师不愧是行家,我们得到的反馈也是这样的。但是地方文化工作者找起来不容易。我们有意想让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进来,年轻人干起事情来总觉得有激情,而且这个项目的很大的目的也是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去看,去了解传统。
对,田野第一手资料太重要了,也不易获得。我们就是考虑到这个,所以会给一些经济资助。当然,依现在的情况看,最大的限制应该是时间,现在的研究生都太忙了。

如果能以组团队,利用假期来做,我觉得这是个很靠谱的事情。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4-13 15:11

来云南或滇西北就喊上我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13 17:38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是的,组团比较靠谱,某些资源可以配置,单枪匹马的调查我是搞怕了~~

希望有人能响应,我六月份毕业,完了看有没有时间来做。不过感觉我们那里很少有这样的仪式或民俗活动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13 17:38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这个要呼唤我们亲爱滴龙哥了,他最爱去那边,因为那边有人~~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1-4-13 18:47

我手上有一民国抄本、名为《神明表文、祭文、祝文》的地方宗教科仪书,已经完成了一个村子的田野调查,并录有完整的唱现现场视频,也许可以一试。

[ 本帖最后由 zjhong1978 于 2011-4-13 18:52 编辑 ]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13 22:02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对哟 红哥的东西比较成熟了。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1-4-13 23:08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我是抱着玩的心态来做事情,到时候看看啦,能不能够参与其中那是另外一回事啦!

[ 本帖最后由 zjhong1978 于 2011-4-13 23:15 编辑 ]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4-13 23:52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对,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行动起来。仪式场景是越来越难见到了,没有受污染的就更少了。上次我们请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先生过来讲礼仪,连香港、台湾这些原本保存较好的地方这些年也变化很大,他展示了华生及科大卫老师们当年的一些口述记录,真是非常棒。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4-13 23:53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期待您的参与,已经有组团队做潮汕出花园了。
作者: 张亚席    时间: 2011-4-17 16:12

哈哈 组团更靠谱点吧  我觉得相比较而言南方人的礼仪比我们北方更注重些 长鸿有空可以来我们赣南地区啊 带你去看客家人的仪礼的传承~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4-18 11:36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张老师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期待您的佳作!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