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婚姻模式的变迁——以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开弦弓村为例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4-4 08:19     标题: 婚姻模式的变迁——以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开弦弓村为例

婚姻模式的变迁——以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开弦弓村为例

作者:江丽     来源:百村观察项目组     发布时间:2011年1月19日


摘要:1936年以后至今,开弦弓村也像中国广大农村一样经历着现代化的洗礼,在婚姻模式这一领域里可以发现,它的变迁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与城市接轨是其最鲜明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比较了招赘婚姻、外来媳妇和“两头”婚这三种婚姻模式。同时,本文揭示了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招赘婚姻和其它婚姻模式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开弦弓 婚姻模式 变迁
一、选题和调查背景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对于“江村”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自从费孝通1936年在这里做了几个月的实地调查并完成其博士论文,后来随着《江村经济》的面世,江村便成为一个被国内国外紧密注视的一个地方,是窥见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窗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情风俗,都成了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对江村的关注热情至今未减。我作为一名晚辈,之所以来到江村进行学习调查:一是对它的神往:读过费老的《江村经济》,都会想亲自来到村庄走一走、看一看;二是距离近,方言易懂:我的家乡在江苏常州,距离苏州吴江市只有1个小时的车程,加上苏南方言具有相通之处,在有限的调查时间内,这一优势有助于我完成调查工作。
1、主题选取
对于江村来说,婚姻家庭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我选择婚姻模式的变迁作为这次调查报告的切入点和主题,其动机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我自身的兴趣: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于那些看似平常、微不足道的农村日常家庭生活事件很熟悉,也很感兴趣,农村社会家庭的变化虽然和城市比,相对缓慢一些,但它是在各种社会关系,血缘以及利益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需要我们从理性的眼光对这些具体的变化不断进行观察和思考。其二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家是最小国,国是大家国,无家不成国,可见家庭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其三是开弦弓村委会Yfk叔叔给我的建议:我在开弦弓村调查的这段时间里,是Yfk叔叔和他的家人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他对我选择研究主题也提了很多意见,其中婚姻主题我掌握的资料最多。基于这三点原因,我有意对江村的婚姻模式作一个解读,向读者描述江村婚姻模式的变迁情况,同时引申出其变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调查背景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江村除了传统的嫁娶婚姻占据主要地位之外,招赘婚姻、“两头”婚和嫁娶婚姻中新兴的外来媳妇的婚姻模式都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江村的婚姻模式在近年来比较重要的变化。
表1、开弦弓村家庭情况


户数
比例
外来媳妇
144
18.6%
赘婿
133
17.2%
两头婚
51
6.6%
四世同堂
114
14.7%

(数据来源于开弦弓村委会)
二、文献综述
1、费孝通《江村经济》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的第三章《家》分别从“香火”绵续、人口控制、婚姻、儿媳妇、表亲婚姻和“小媳妇”来阐述了开弦弓村在20世纪30年代婚姻选择的特点。并认为开弦弓村的婚姻是受到传统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的。在《江村经济》中,婚姻选择并不是适婚青年的事,而是由父母一手包办。在传统的父权社会,男性在婚姻选择中占据主动地位。男性父母选择儿媳妇的标准也主要是两点:生育能力和经济能力。
2、李树茁等所著的《当代中国农村的招赘婚姻》。
该书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农村招赘婚姻的现状及对人口和社会的影响,说明了在中国农村推广招赘婚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长期的低生育率使招赘婚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提出了“两来两走”婚姻模式,为招赘婚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模式。
3、《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苏南七都》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豪兴教授1998年带领复旦大学师生在对苏南农村七都镇(江村属于七都镇)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吴江市七都镇正在发生的变化发展的经验事实为依据,通过对地方性发展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分析了七都镇的发展道路,也为人们认识苏南农村的发展过程,探索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在该书“家庭与婚姻”一章中,认为:1、七都镇农民的婚姻模式中,传统性因素逐渐削弱,而现代性因素逐渐增强;2、婚姻模式仍然受到传统乡村文化惰性的影响;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婚姻行为的影响。在本书中还提到了外来人口通过婚姻方式融入到七都社会生活中,包括外来媳妇和外来女婿。

三、开弦弓村婚姻模式的变迁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描述了30年代江村的婚姻:
“在农村中,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保证生育男儿是向算命先生明白提出的要求……传宗接代,用当地的话说就是‘香火’绵续,意思是,不断有人继续祀奉祖先。”
“在这个村子里,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父母的安排。谈论自己的婚姻,就被认为是不适当的和羞耻的。”“用理智选择儿媳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挑选时主要考虑到两点:一是身体健康,能生育后代;二是养蚕缫丝的技术。这表明了对一个儿媳妇所要求的两个主要职能,即是,能绵续家世及对家中的经济有所贡献。”
“在村中可以看到有两种不同的‘表亲’婚姻。一个女孩子嫁给她父亲的姊妹的儿子,叫做‘上山丫头’,‘上山’意味着家庭的兴旺。一个女孩子嫁给她母亲的兄弟的儿子,叫做‘回乡丫头’,就是一个女孩又回到她的本地。”
“……所以出现了另一种结婚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小媳妇’制度,‘小媳妇’的意思是年幼的儿媳妇,即别的地方所说的‘童养媳’。……‘小媳妇’制度是受到轻视的,因为他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产生的,而且通常是贫困的人家才这么做。……但一旦情况恢复正常,传统婚姻就取代了这种类型的婚姻。”
江村过去存在“小媳妇”和“小女婿”。“小媳妇”指童养媳,“小女婿”则是男孩多的贫苦人家通过介绍人将自己的儿子送给没有儿子的人家做小女婿。在费老的《江村经济》中都有了详细的描述,在这我就不加以赘述。现在这两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但招赘婚姻、“两头”婚、以及外来媳妇的婚姻模式就比较普遍。
(一)、招赘婚姻
对于招赘婚姻的看法,江村村民都很理性的认为自己对招赘婚姻可以接受。入赘是古往今来都有的一种婚姻形式,男子入赘后,完全脱离自己父母的家庭,因此,不是迫不得已,男子及其家庭不会选择入赘。但是现在,实行入赘的并不一定就是家庭贫困的原因,其他原因也开始出现。招赘婚姻模式在汉族地区父系制度严格的地方并不多见,但在发达的江南部分地区却很流行,人们对上门女婿也很重视,不像过去的上门女婿要改姓女方家姓氏,这样做降低了上门女婿的心理成本。Yfk叔叔有一个女儿,他的女婿就是招赘的,调查期间没有和他女婿进行过单独沟通,但是从家人对他的态度来看,他在家里有一定的地位。
(二)、“两头”婚
“两头”是村里人通俗的叫法,它的产生是出于强烈的现实需要。独生子女的政策严重威胁到原来的婚配系统,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即使在发达的苏南,社会保障仍旧没有足够发达到能够完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为避免家里父母孤独终老,因此不嫁不娶两头挂的婚姻就产生了。这也是Yfk叔叔给我解释最多的婚姻模式。所谓“两头”,就是一对独生子女结婚,他们并不是新娘嫁入婆家,也不是新郎入赘岳父家,而是保持平等的地位,他们可以自己搬出去单独住,也可以在两方定期地来回住,或者自己组建小家庭(一般都是在村外),对双方父母定期地相同频率地探望。他们的孩子如果生两个(现在国家政策允许一对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则一个跟着男方姓,一个跟着女方姓,如果生一个孩子,则两家要就孩子的姓氏问题在结婚之前就商量好,避免产生家庭矛盾。
在目前仍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主导的现实环境下,可以说,“两头婚”是一种最合适与最理想的婚姻形式,它可以解决双方家庭的老人赡养问题以及劳动力分配问题,但也加重了年轻人的生活负担。
(三)、外来媳妇
除了招赘婚姻以外,外来媳妇(指从吴江县以外的地方嫁到本村的女性)在本村也是比较普遍。江村地处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女青年来说,通过嫁入江村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正常的。根据Yfk提供的资料,可以统计到的外来媳妇共136人,占全村户数的17.22%,见表2。
表2
江村外来媳妇人数(单位:人)


安徽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南
浙江
江西
四川
云南
江苏
合计
6
4
2
4
5
4
2
13
7
89
136

以上江苏89人中包括苏南11人,不包括吴江市内人数
(资料来源:开弦弓村委会资料)
这些外来媳妇中,来自江苏的有89人,占65.44%,其他的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南等地。对于来自江村以外,江苏以内的外来媳妇来说,基本上不存在或者存在较少的融入问题。而对于来自外省的如广西、云贵等地的外来媳妇,她们的融入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江村的婚姻模式发生了变化,婚姻观念和风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复存在,现在都是由成年男女自己培养感情,然后再请媒人牵线,同时择偶标准也比较注重对方的条件是否与自己门当户对,女青年则更多考虑到双方的感情基础,比如男方本人的素质、是否有能耐、对自己的感情是否真挚等等。男方考虑女方的主要是能够自己独立,善于持家以及相貌等。
三、婚姻模式选择的原因
一个地区婚姻模式选择与该地区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尝试从文化和社会背景角度对江村存在的招赘婚姻、“两头”婚和外来媳妇三种婚姻模式进行分析。
(一)招赘婚姻模式选择的原因
1、文化原因
嫁娶婚姻是我国婚姻模式的主要形式,也是江村主要采取的婚姻形式。招赘婚姻的形式也被人们认可。这种认可,可以作为江村婚姻模式的一种文化背景,即婚姻习俗。这种婚姻选择的倾向性,来自父母传播给自己的子女,或者村里的其他成员传播给即将结婚的年轻人。年轻的一代从父母的婚姻经历中可能会认识到招赘婚姻是可以接受的;也有可能从父母的婚姻中,或者父母的引导中认识到招赘婚姻中的缺点,而采取嫁娶婚姻的方式。
但是,正如费孝通先生说过的,“婚姻是社会力量造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视作当事人间个人的私事,别人不加过问的。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到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起一直到婚后夫妇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总有别人来干预。这样就把男女个人间的婚姻关系弄成了一桩有关公众的事件了。”虽然存在着反对父母而采取自己主张的婚姻方式的例子存在,这与子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我们不能由此否认中国人的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组合。传统的婚姻模式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严格按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来选择结婚对象。现在提倡的是婚姻自由,极大地提高了婚姻双方的自主选择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自由选择的婚姻也要遵循一定的基础: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背景等等。
2、经济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植根于农村经济之上的农村婚姻家庭也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农村的社会转型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现代化过程。
农村经济改革使得江村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现在私营企业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来江村务工的外来人口。这些来自苏北、四川、安徽、江西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优秀者,有的农民也愿意为自己的女儿找这样的上门女婿。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们可以预见本村的男性更不愿意做上门女婿。
3、男女双方选择招赘的原因不同
男方和女方采取招赘婚姻的原因是不同的。就男方来说,采取招赘婚姻主要是因为兄弟姐妹多、家庭贫困、缺少土地等,这些原因在过去的招赘婚姻中较为常见,也是主要的原因。“文革”时期的招赘婚姻还有可能是因为改变政治成分的目的等。现在的招赘婚姻比较常见的还有男女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条件相当,男方考虑到女方的家庭情况而采取招赘婚姻的方式,即男方为了感情,为了更好的照顾女方父母而采取招赘婚姻。女方采取招赘婚姻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和经济两个方面。采取招赘婚姻的女方,多数情况是因为家庭中没有儿子,父母为了保证家族的世代延续和养老的考虑为女儿招上门女婿。招赘婚姻也可能发生在有儿子的家庭中,富裕家庭的女儿不愿意外嫁,父母也会考虑招上门女婿,因为招上门女婿的成本会很低,花费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村村民选择招赘婚姻,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吸引不少外地的优秀青年愿意到村中做上门女婿,同样也有不少外来打工的女性愿意嫁给本村的青年。
(二)外来媳妇居多的原因
1980年以前,江村内男女比例为男多女少,以村内婚为主。1980年之后,外来媳妇的增多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男青年的婚姻问题。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外来媳妇的数量在江村日益增多,2005年统计的数字是13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7.2%,和招赘婚姻的数量相当。
1、社会原因
外来媳妇开始增多,主要是在解放前后时期,村里有不少光棍找不到老婆,就要到更贫困的地方选择对象,或者只能通过别的办法找外地媳妇。随着经济的发展,江村村民在子女婚嫁上也更加开明,自由恋爱也被人们认可。由于村办工业的招工需要,很多青年男女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总的来说,子女择偶问题已经不完全是家长可以做主的了。就象上文提到的,青年男女的择偶对象开始注重两个人的条件是否匹配,而且更加重视双方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江村村民的通婚范围就有所扩大。
2、经济原因
这些外来媳妇通常是通过中间人介绍来到村中,娶外地媳妇的人家要支付中间人一笔“介绍费”,相当于婚姻中介的意思。“介绍费”从原来的一、两百,增加到一、两千元,更多的人加入到中间人的队伍。介绍的外来媳妇的范围也从苏北扩大到四川、云南、贵州等省。除了中间人,另一种方式就是由进村的外来媳妇做媒,把自己的亲戚或熟人介绍的本村。这样既可以为亲戚朋友找到好的归宿,也使自己在异乡不至于太孤单。据Yfk叔叔的介绍,这种情况在村内并不少见。
3、生育原因
外来媳妇增多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村内婚不利于优生优育,自觉回避五代内通婚。Yfk叔叔在跟我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江村村民比较喜欢找自己本村人(结婚),因为村内的人知根知底,好相处,“好儿好女不出村”。很少有人找外地的人结婚。后来也有的人找外面的(人结婚),后来大家发现,他们的孩子很聪明。举个例子,过去村里六组和十六组比较,六组的人比较富裕,而十六组相对贫穷一点。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十六组因为比较贫穷,光棍多,他们较多从外边更贫穷的地方娶妻。六组因为富裕,较多是组内人结婚。人们发现,十六组的儿童普遍比较聪明,念书也好。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村内通婚不利于下一代智力的发展,而开始接受村外婚。
由于这个地区经济较发达,与来这里打工的较贫困地区的人们所占有的资源不对等,村里的通婚半径并没有扩大多少。江村人们认为“好儿好女不出村”,大家虽然意识到“村内婚”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但因为大家都生活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行为举止都受到周围乡亲的评价和制约,对于稳定的夫妻关系形成和婆媳关系相处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两头”婚出现的原因
在中国农村,有个传统的说法,叫“养儿防老”。“当父母年老而不能劳动时,他们就有儿子们来赡养……他们不能靠自己的经济来源来维持生活,但这并没有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由成年子女赡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是老年的保障,即所谓的‘养儿防老’”。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善到可以不依靠子女赡养,因此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任务还是主要依靠子女的赡养。
1、社会原因
因为要控制我国过快的人口自然增长,计划生育成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出台计划生育政策后,女性权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近代,争取妇女解放的运动和新中国之后对女性的认同,部分解除了男权社会加在女性身上不平等的限制和偏见,男女平等被社会主流接纳。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政府多次强调女性的“传宗接代”的作用,“女儿也是传后人”不仅仅是用石灰刷出来的口号,也渐渐的被社会所接纳。在这种形势下,“两头”亲因形式上的男女平等,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是赞同。“两头”亲也因独生子女的增多而迅速增多。
2、土地限制
由于开弦弓村向来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从三四十年代就比较重视人口控制,“这个每家平均有四口人的村子,现有的土地已经受到相当重的人口压力,这是限制儿童数量的强烈因素”。
表3、开弦弓村户均人口

年份
1936
1987
2008
户均人口
4
4.1
3.8

(资料来源于开弦弓村委会)
80年代政府号召只生一个,江村人都能接受,现在几乎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考验着江村原有的婚配模式,以及紧随其后的赡养问题。“两头”也许不是开弦弓特有的现象,可能在其他一些对姓氏和世代继替比较看重的地方都会有的产物。
3、养老的需要
前面已经提过,我国的养老主要是依赖子女,在农村尤其是如此,社会性的养老制度不能保障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人们把自己的养老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而他们的子女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传统的婚嫁不能解决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因此“两头”亲更受江村村民的青睐,成为主要的婚嫁模式。
四、婚姻模式变迁引起的思考
(一)、“两头”婚所带来的养老压力
“两头”亲模式组成家庭的夫妻所要赡养的老人为双方共同的父母,因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儿女为父母的养老费用买单。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一对夫妇要赡养4个老人。如果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儿女,这样他们的家庭结构就是“四二一”模式,一对夫妇要承当7个人的生活费用,其压力可想而知。
(二)、缓解养老压力的途径
养老问题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江村的情况尤为突出。养老的最终解决在于社会养老,而不是子女养老。要化解“两头”所带来的沉重的养老负担,我觉得在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介入。由子女来担负父母的养老,不仅会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养老负担,也是社会功能的退化。然而,现实的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还不完善,社会的养老功能还遥遥无期,还是一个长期的展望。
在短期内,笔者认为开弦弓村可以有一些缓和措施:
1.提高劳动力工作年限。随着全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适当考虑提高劳动力的工作年限,迟退休几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子女的负担,也可以减轻老年人口的精神负担。
2.推广家庭副业。养蚕业一直是开弦弓村的主要产业,但是由于工业的发展,养蚕逐步被村民放弃,桑田面积和蚕丝产量今年来也大幅度下降,逐渐成为“夕阳产业”——多数老年人在家从事的产业。笔者认为可以从多方面组织在家老年人员养蚕。这样可以从经济和精神两方面来减轻养老的压力。
3.村内养老互助。开弦弓村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集中在一起,这样可以减轻养老的费用,也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两头”婚所带来的“香火”延续困境
与养老困境相提并论的是“香火”延续的难题。“香火”的延续是根植于开弦弓村村民头脑深处的思想。年老的父母可能不介意自己的儿女是嫁,或者娶,或者“两头”,但是他们都希望儿女的下代能绵续他们的“香火”,也就是跟着自己一方的姓氏。在独生子女之前,因为子女往往不止一个,嫁娶各有分别,“香火”的绵续不存在这个困境。而现在,一对夫妇却要延续两家的香火,于是未来孩子的姓氏便成了双方争论的焦点。
在和村民交谈中我们得知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轻的夫妇在结婚之时,双方谈妥未来的孩子跟随母亲的姓氏,但是在几年之后,孩子的父亲升职,社会地位提高,对孩子随母姓感到不满,要求把姓改过来。为此多次与妻子和女方父母争吵,甚至以离婚相威胁。
(四)、解决“香火”延续的方法
要解决“香火”绵续的难题,我觉得主要在于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子女养育成本的缩小。
虽然我国现在允许双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两个孩子,但是由于现在子女的养育成本太高,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夫妇并不希望生育二胎。“一个孩子都很难养的活,谁还愿意养两个?”在访谈中很多年轻的夫妇都会这样感叹。生育二胎,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有赖于子女养育成本的缩小,我国在这个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树茁,靳小怡,费尔德曼,李南,朱楚珠.当代中国农村的招赘婚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3-266。
[2]刘豪兴等.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苏南七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230。
[3]费孝通:《江村经济》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开弦弓村村委会资料

作者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9级政府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村研究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