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萧放】旅台日记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3-29 17:42     标题: 【萧放】旅台日记之二

旅台日记之二(萧放)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10 21:23:57 / 个人分类:随笔感言
[url=#xspace-tracks]查看( 183 )[/url] / [url=#xspace-itemreply]评论( 1 )[/url] / [url=#xspace-itemform]评分( 0 / 0 )[/url]
旅台日记之二(萧放)

35(周六)晴

早上起来,8点已过,到楼底商铺找早点,见到大都是青年人喜欢的油炸点心、面包之类。朝南走,见一店铺开门,内无一人,但招牌上炒粉、面条之类,进屋坐定,上来一年轻人说,不作早点,现在只有炒粉可吃,我点一碗牛肉炒粉,价格80元。端上后,发现这炒粉是带汤的,里面包菜居多,味道平常。回来工作到十一点多,带相机去校园,拍了几张风景照。到中文系后食堂吃午餐,我点了一个排骨面,50元,有一大块排骨肉,很管用。再到中文系看看橱窗告示,课表等,也都入了我的镜头。中文系前的荷花池,有许多乌龟在游动,池边的一株美人蕉仍在开放。当时太阳很大,树林里有人在拍艺术照。中文系旁边就是公博楼,学校人文图书馆在这里,我拿着借书卡,经过电子门进入书库。书库7层,西文书与线装书在7层,古今中西交融。我对线装书有兴趣,先到7层。但7层线装书室未开门。
然后我按照书库指示自上而下将书库逐层看了一遍,中国文学书籍在三楼,中国历史在二楼,我找到了想要的有岁时与礼俗内容的古籍,其中有一本此前没有听说《北平风土志》,此书出版单位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风俗研究所,出版时间为民国五十六年三月,即公元19673月,正是我大陆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本书的介绍是这样说的,“本书为中国文化学院风俗研究所所长李景武博士就记忆所及而撰写。全书正文二十节,附录碎玉集十六篇。对北平之社会状况,生活环境,风俗习气,建筑文物,道来如数家珍;且多亲自经历,从未见之其他书籍者,都二十五万言,不独为研究中国风俗学所必备,亦为文史家所必读也。”对于写作本书的缘起,作者未置一言,但书前有主编者张其昀的序,序中说到中国文化学院创立的宗旨是“欲以文艺复兴奠立文化复兴的基础,又以文化复兴奠立民族复兴的基础。文艺复兴,指新教育、新学术;文化复兴指新风俗、新社会而言。”“本人以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美文化,不仅是寄托在历代哲人的不朽鸿著,而是表现在一般平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北平为故都,风俗善良、民情敦厚,为中外人士称赞向往,等等。
书中有许多现代北京的风俗掌故,比如“师大穷,北大老”等俗谚。当时北平的私立大学为教会所办或私人所办。教会大学有名的有两所,一是燕京大学,一位辅仁大学;私人办的大学,为中国大学、朝阳大学。燕京大学校园漂亮,为王公故园,有山有水,男女生宿舍,分别东西,学生二人一室,享受为北平各校之冠。但洗染欧西学校恶习,老生侮辱奴役新生,甚至有“托尸”一俗,“旧生每将新生掷入湖中,令使饱饮湖水,始许上岸。”每年都有因此生病的,有一年曾因此溺死二人,方被当局禁止。书中有记载了庙会、旧年、婚丧礼俗、饮食、宴会、民间工艺、街市、园林等,是一本难得的风土实录。
晚上,中文系陈先生陪我去四维路买水果,散步走了很远。一路看见各色小吃,令人眼花缭乱,我盘算即使每天一品,也吃不过来。在回来的路上居然还看到卖哈尔滨千层饼的小贩,,一打听卖者是来自哈尔滨年轻女性,来台十几年了。
我们这次来回走了约四五十分钟,也算饭后运动,顺便欣赏台湾的夜景,新北市(原台北县)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城市。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