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东巴文化传承前路犹长 [打印本页]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3-27 19:48     标题: 东巴文化传承前路犹长

英古阿格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老神奇的传统文化,因其保存着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以及古老的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等,因而被称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丽江便启动了东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走过了30多年,其传承效果究竟如何?近日,笔者就此进行了调研。

    东巴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承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环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巴文化便面临着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其原有的传承模式已失去生存的基础,东巴文化的传承面临新的时代命题。比如,在上世纪40年代时,丽江山区的每个村子几乎都有东巴(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总数约有1000人, 但进入80年代后,东巴的人数锐减,仅有20多人,且大部分纳西族孩子已不会讲纳西话,认识东巴文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81年,在丽江地区行署副专员和万宝的奔走下,当地迅速启动了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先后成立了东巴研究室和东巴博物馆,由此开始了艰难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传承现状

    经过30多年的积极探索,目前东巴文化传承工作已逐步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格局。据官方统计,2001年,丽江有14个东巴文化传习机构,约有400多名年轻人在这里学习东巴文化。时至今日,这个数据有了较大的增长,从笔者近日的调查统计数据看,目前丽江已有传习机构20多个,近千人在这里学习东巴文化知识,近万人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了解了东巴文化。

    目前,丽江东巴文化传承的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在政府主导下,有学者参与、以学校为主体的传承模式,即公办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集中在丽江古城区,以黄山小学等学校的办学效益最为突出;二是以企业主办、学者指导的传承模式,这是一种把东巴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以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为代表;三是以东巴文化生态保存较好的社区自主建立的民间传承基地,这种模式可称为民间模式,三坝吴树湾、宝梧母、鲁甸新竹等地的传承基地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的实践,丽江东巴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巴文化传人得到了有效培养,断层危机暂时舒缓。据统计,仅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上报的东巴人数已达97人,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一定的增加。

    东巴文化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传统东巴仪式的恢复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现在在一些传承基础较好的乡村,每年都会举行祭天等传统东巴仪式;丽江的大具、塔城等地恢复了东巴造纸工艺;勒巴舞、东巴舞、阿卡巴拉等传统歌舞也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传统的三朵节(二月八)已成为纳西族法定节日,且规模越来越大,群众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春节祭天、“素注”东巴婚礼、东巴丧葬仪式等传统民俗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在教材建设、教师培养上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东巴文化在学校的传承,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师资与教材。这些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比如,2003年丽江通过了《关于在全县小学教育中开设纳西语言传承和普及教育的决议》,并于2003年、2004年、2007年分3次培训教师,培养出一批传承东巴文化的教师骨干。

    形成了一定的传承培养体系。2002年丽江县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开办了“纳西族语言及东巴文化方向本科班”,开设了纳西族语言、纳西族文学概论、纳西族文化史等课程。2003年,丽江县在全县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母语课和东巴文化课,一些中学也开设了纳西文化、东巴文化的选修课。可以说,东巴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已经走进了小学、中学、大学的课堂,并初步健全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东巴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成绩背后的隐忧

    东巴文化传承的30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体制、认识程度等原因,也存在诸多不足,可以概括为“偏”“乱” “散”“软”“弱”五个方面。

    “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巴文化的民间传承大多是在偏僻山区,地理位置上偏。二是传承内容偏。现在的东巴文化传承,在传承内容上有神秘化的倾向,这是值得警惕的。

    随着文化旅游的开展,东巴文化成了丽江的招牌,东巴文化传承也随之出现“乱”象,比如将东巴文化表演化、庸俗化、商品化,甚至出现了借东巴之名欺骗游客、收敛钱财等恶劣现象,恶化了东巴文化的传承生态。

    “散”则体现在东巴文化传承在不同行政区域管理下带来的政令不一,政出多方。东巴文化不只存在于云南,在四川、西藏也生活着不少纳西族民众。《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于2005年获得通过,但这只是一个保护条例,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方案,另外以一省之法律条例,推动东巴文化保护,在保护范围上也有局限。

    “软”则表现在政府监管文化市场不力,有法难依,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缺位,东巴文化传承没有硬指标、硬制度,处于疲软无力之状态。

    “弱”主要体现在传承经费的严重不足。经费欠缺,使民间传承困难重重。原丽江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公布过塔城等6个乡为东巴文化保护区,但因未建立起相应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尤其是缺少经费支持,多年来未见明显成效。从这个角度上说,东巴文化的传承还在路上,前路犹长。

此文发表于2011-03-22 《中国文化报》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3-27 19:50

去年完成了个课题,在此基础上写了点总结。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3-27 19:53

“且大部分纳西族孩子已不会讲纳西话”。
这不是实情!原稿在前面加了“城区”二字,这样一来好似现在大部分纳西族孩子不会讲纳西话,而事实是还是会讲的。
编辑进行发稿时,往往操之过急,留下遗憾。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1-3-31 00:13

英古辛苦,鄙人对东巴文化知之甚少,希望多多介绍东巴文化,共同分享!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3-31 12:23

谢谢鼓励!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