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施爱东访谈:“灵异谣言”披上“科学外衣” [打印本页]

作者: 黄景春    时间: 2011-3-27 18:17     标题: 施爱东访谈:“灵异谣言”披上“科学外衣”

日期:2011-03-27 作者: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                 


    现在,如果有人烧个符让你喝下去,告诉你这能包治百病,你大概会嗤之以鼻;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碘盐能防辐射,你或许就会将信将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看来,抢盐和古代百姓争抢道士画符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谣言披上了“科学外衣”,让相信科学的人频频“中弹”。
   
谣言为何满天飞
   
    俗话说:“真理还在家里穿鞋,谣言已走遍了天下。”任何一个突发性灾难事件之后都会有大量谣言。日本9.0级特大地震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潮,让施爱东立刻联想到非典时期抢板蓝根、抢绿豆的事情。他发现,这次的传播模式和形态特征几乎和8年前如出一辙,“用的是一种相同的文体不断重述。”
   
    施爱东把这类谣言归为“灵异谣言”。“‘灵异谣言’有个共同特点,它总会给你一个规避灾难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一定是简单的,人人都能掌握的。”施爱东说,“比如这次的盐。”“如果让你去喝一碗虎骨汤,才能防辐射,我敢说这个谣言传播不起来。因为虎骨不是人人都弄得到的。”
   
    施爱东发现,在这次抢盐风潮里打头阵的,大多是城市里上了年纪的大妈,为何她们成了谣言的重灾人群?原因有二,一是她们相信科学,二是她们不太懂科学。
   
    如果和一个种地老农谈核辐射,对方可能听了半天也不明白你在讲什么,与暴露在核辐射里相比,他们更害怕鬼神。但相信科学的人,对核辐射心存恐惧,这种恐惧与迷信的人们害怕鬼神并没有不同,这时候当有人说,有一种东西可以规避危险,就会立刻拥有大量拥趸,施爱东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科学迷信”。
   
    “你看那些抢到盐的人的幸福表情,就像鲁迅小说《药》里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一样,其实是在灾难面前的一种自我安慰。”施爱东说。
   
辟谣为何如此难
   
    又地震了,这次是缅甸,7.2级。
   
    关于2012的传言又一次在人们心中响起,海里的死鱼、天上的飞鸟,彷佛都和地震扯上了关系。尽管媒体上不断重复专家的话,称这些并无联系,但是许多人并不相信,甚至有人说:“信专家不如信蛤蟆。”专家的话何时丧失了公信力?
   
    施爱东说,谣言与真相无关,与情感有关。如果是符合自己情绪表达的,传播时就会有共鸣,如果是相悖的,那就会戛然而止。
   
    福岛核电站“50死士”就是一个例子。曾有媒体报道他们中间70%的人将会在2周内死去,后来被证实并不准确,但是造成的社会影响尚在。
   
    “地震后,人们希望有英雄来拯救他们,‘50死士’的出现就符合这样的期待。”施爱东说,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辟谣可以澄清事实,但人们的情绪不会改变。
   
    这或许能够用来解释2012传言的迅速传播。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让人们陷入一种不安中,一旦有某些佐证能与此联系,就会被迅速传播。
   
    另一方面,国内公众的科学素养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10元,目前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人员有180.84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里有13个半科普人员。“即使是大学生,没有看过一本科普读物的也大有人在。”施爱东说。
   
    媒体习惯凡事问专家,又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断章取义,而许多专家并不适合回答这类问题,是“被专家”的。缺乏科学素养的记者碰到“专业不对口的”的专家,如何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辟谣报道?一来二去,“专家”就成了百姓口中的“砖家”。
   
    尽管如此,大多数谣言在施爱东看来,仅是大众追求离奇东西的一种表现,因此谣言会被不断制造出来,也很快会被时间冲淡。这次抢盐风波刚一发生,政府就迅速出面澄清,同时加大宣传,一夜之内,谣言自破。  本报记者  沈湫莎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3-27 18:34

50死士原来是假的啊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3-27 19:00

流言止于智者。
谣言破于宣传?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1-3-28 09:33

期待施老师的谣言大作早日问世,广泛传播!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3-28 14:28

引用:
原帖由 李晓婧 于 2011-3-28 09:33 发表
期待施老师的谣言大作早日问世,广泛传播!
广泛传播?那不成了新谣言了?
谣言就是一种大众愿意相信,适合传播的假新闻。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3-28 15:09

现在,如果有人烧个符让你喝下去,告诉你这能包治百病,你大概会嗤之以鼻;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碘盐能防辐射,你或许就会将信将疑。

很是如此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3-28 17:41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1-3-27 18:34 发表
50死士原来是假的啊
是真是假不知道。
反正中国人盛传有“50死士”正在赴死,日本人好像不知道这回事。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3-28 18:03

今天看到报道,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对这些人隐瞒了核辐射的真实情况。
作者: 黄景春    时间: 2011-3-29 11:01

爱东的民俗学研究介入社会问题,乃至于社会突发事件,其价值超出了学术象牙塔,值得称道!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3-29 18:19

景春兄把我提升了一把,
其实我是看着什么好玩玩什么。
所以总在变。

正因为如此,
我没法报课题,
因为无论我报什么课题,我都没有前期成果。
当我有了前期成果的时候,我对这个选题的兴趣又没了。
所以,
我注定是个报不了课题的人。
再所以,
一直很穷,手上没钱。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3-29 19:47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哈哈,最后一句道出了心声。这告诉我们:其实一个学者真正去做点自己觉得感兴趣且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很容易,只要你不贪图名利。
作者: 杏雨飞扬    时间: 2011-3-30 09:26     标题: 谣言,威力

关于盐的谣言风头正盛时,我刚好在青海的农村做田野,领略了谣言的威力,在穷乡僻壤中,盐价飞涨,投机商人或者就是奸商嘴脸暴露无遗,从这家收,在那家卖,转手之间几倍的暴利。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1 19:55

“谣盐事件”的历史源流



施爱东



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日本人没慌,中国人慌了。传说碘盐能够防辐射,3月15日开始,始于江浙的碘盐抢购风潮如蝗灾般向着西北和华北席卷而去,所到之处,连酱油都被民众抢购一空。网友们将这波由谣言引发的抢购风潮戏称为“盐荒子孙无盐以对”。

灵异谣言的方便法门



历次灾难之后,必然伴生大批稀奇古怪的灵异谣言。汶川地震后的朱学勤和莎朗•斯通,日本地震后的石原慎太郎和李阳,都曾抛出“天谴论”。不过,我们在怒斥这一荒谬论调的时候,也应该了解,灾难天谴恰恰是自古以来人类借助自然灾害进行道德自省的一种方式。《圣经》记载,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堕落,一方面发动洪水毁灭人类,一方面用诺亚方舟拯救上帝的选民。楚简《鲁邦大旱》记载,孔子也曾说过“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关汉卿《窦娥冤》中的雪飞六月、亢旱三年。这些都是大同小异的天谴论。

灾难天遣是人类早期最流行的一种灵异谣言。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天打雷劈”这种反事实的诅咒语来表达对于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不过,宋代以后,随着厌胜之术逐渐盛行,宗教和巫术的心理治疗倾向越来越成为主流,天遣论逐渐丧失了市场。

所谓厌胜,即用法术或法器驱除妖邪,达到制胜保平安的目的。厌胜术盛行之后,无论遭遇什么灵异邪魔,人们总能找出一种有效的厌胜法门。厌胜术与灵异谣言的结合,导致几乎所有灵异谣言最终都会指向一种“简便的规避方法”。

厌胜术冲淡了灵异谣言的道德自省意识,却在无形中起到了一种精神抚慰的作用。2003年春夏之间,中国爆发SARS疫情。5月6日晚上,贵州省六盘水市家家户户燃起了鞭炮。当晚,邻县六枝、盘县等地的居民闻讯也开始燃放鞭炮,一时间竟然出现鞭炮脱销的情况。据说是因为“一个哑了多年的老人突然开口讲话说,只要在当晚12点以前燃放鞭炮,就可驱逐非典”。而在陕西神木县,则传说“一妇女于5月5日生下一男婴,这个男婴于5月6日突然开口说话,称非典这场灾难属老天收人,他是上天派来搭救万民的,只要家家户户每人于5月6日晚12点之前熬喝绿豆汤,即可免于灾难”。时隔不到一天,谣言就侵入了上海,迅速形成绿豆抢购风潮。

灵异谣言最后都会指向一种规避方法,落实为一种“方便法门”。上述谣言中“当晚12点以前燃放鞭炮”,“当晚12点之前熬喝绿豆汤”,甚至包括“谣言事件”中的碘盐,都是典型的方便法门。惟有方便、不难办到,才能普及,才能吸引更多的信众参与其事,推动谣言的进一步扩散。相反,如果谣言要求服用“虎骨汤”,那就成了“不方便法门”,谣言目的无法落实,最终只能终结其传播。

综合历次灾难的灵异谣言,我们可以把谣言公式归纳为:“1.虚构的或者特别挑选的灵异载体——2.离奇的灵异解析——3.被放大的灾难——4.简便的规避方法”。

科技时代的新灵异谣言



人类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恐惧,越神秘的东西,越恐惧。从未见过鬼的人最怕鬼,天天与鬼打交道的和尚道士和巫师,最不怕鬼。同样的道理,越是没有科学知识的人,对于威力巨大的现代科技,恐惧得越厉害。

现代社会迷信鬼神的人越来越少。可是,去了旧迷信,来了新迷信,不懂科学却又迷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打着科学的幌子招摇撞骗就具备了与古代巫觋装神弄鬼同样的功效。

我们剥去“谣盐事件”的科学外衣,很容易发现它在本质上就是一则科学时代的新灵异谣言。1,灵异载体就是“核污染”;2,灵异解析就是“遭受核辐射的人,会在若干时间内痛苦死去”;3,被放大的灾难就是所谓“整个太平洋都被核污染了”、“受污染的空气已经吹到了东南沿海”、“核污染气体将于今天下午四点到达菲律宾”等等;4,简便的规避方法就是“吃碘盐或硒盐能够防辐射”。

一旦灾难来临,公众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就很难保持足够的理性。一切有利于加剧恐慌的消息都会变得有人相信,一旦有人相信就会像病毒一样互相传染。人在极度恐慌之中,一切既有的知识和逻辑都会推翻。一件件不可思议的事件激发了人们的灵异想象,历史上曾经伤害过我们的那些谣言会死灰复燃,它们将再次侵袭我们的生活。

许多谣言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造谣者不可告人的目的。以2003年贵州六盘水市“鞭炮禳灾”的SARS谣言为例,公安部门抓获的烟花商贩陈某,就是最积极的谣言散布者,而陈某的目的,无非是想多卖些烟花爆竹。
有消息说日本地震后的3月15、16两日,超过5000万的江浙游资参与了对盐业股的炒作。这些大发日本国难财,扰乱中国市场秩序的“江浙游资”,正是那些古代巫觋的正宗传人。

“谣盐”的精神抚慰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看看那些抢到碘盐的老头老太太,就像买到了诺亚方舟的末班船票似的,个个心满意足喜上眉梢。可是,抢购风潮令人寒心的另一面也很明显,看看那些疯狂抢购者,个个都想吃独食,据说南京某电视台一位女士,一次狂买一吨盐。如此垄断扫货,哪是抚慰自己?分明是断别人后路。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1-4-1 19:58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1 20:05

这篇文章被《北京青年报》发表的时候,
编辑将标题改成了《“谣言”事件的背后》。
这个标题真臭。

《****的背后》这种格式的标题,完全不是我的风格。
什么叫“前面”,什么叫“背后”?好象我知道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消息似的。
我什么内幕也不知道,所以我不会取这么臭的标题。
特此说明。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2 11:22

日本警方加强网络监控预防谣言扩散
2011-04-01 21:31 中国新闻网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转发至


>>>点击进入日本地震专题



2011年3月31日,日本福岛县一个避难所内,出生于3月15日婴儿Nagashima Rio正在接受核辐射检测。她所在的避难所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大约70公里。而他所出生的医院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只有约50公里。

中新网4月1日电 据共同社报道,鉴于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有关灾区治安情况及核电站事故的谣言在网上扩散,日本警察厅及岩手、宫城、福岛3县警方日前开始向灾民安置点散发呼吁勿轻信谣言的传单并加强网络监控。
报道称,日本全国各都道府县警方要求网站管理者删除28条有关震灾的谣言,其中11条已被删除。

警察厅表示,上述3县虽然发生了灾区常见的盗窃等犯罪,但数量并不多。据称,在被地震和海啸摧毁的地区,警方也不曾接到有关杀人、抢劫、强奸或猥亵的报案。

据日本警察厅透露,网上出现的有关灾区的谣言包括“公路的限制通行被解除,职业犯罪者已进入灾区”、“发生了杀人和暴力案,一个人无法外出”等恶性内容。还有的谣言称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公里以内地区“外国人盗窃团伙活动猖獗”。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2 11:26

注意最后一句谣言,反映了一些日本人骨子里对外国的人敌视。
与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日本仇杀韩国人的谣言有得一比。(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就有人散布谣言,称“是朝鲜人触犯了神灵,地震是天神的惩罚”,军警当局还诬指社会主义者和旅日朝鲜侨民纵火、投毒,授意右翼团体自警团恣意刑讯、屠杀,当时被地震幸存者杀害的朝侨达到2613人,旅日华侨也有近200人失踪)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1-4-2 12:41

俺想借用施老师的“谣盐事件”
给童鞋们交流交流
不算侵权吧?宽恕则个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2 13:26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1-4-2 12:41 发表
俺想借用施老师的“谣盐事件”
给童鞋们交流交流
不算侵权吧?宽恕则个
俺们乡下银,
不知道啥叫版权,
更木有甚摩版权观念。
爱咋用咋用。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4-2 13:39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哈哈,加这个标题意思是老师的分析由表及里,看到事项背后的道理嘛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4-3 18:20     标题: 谣言风传:你是谁的传声筒?

“抢盐”潮退去两周,就连那些抢盐之后的调侃段子都已经不再那么新鲜了,但有关谣言的故事,是否还会上演不同版本?那些曾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谣言,为何没有让中国民众获得应有的免疫力?

谣言风传:你是谁的传声筒?

李瑾

2011/4/2 07:3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始于3月15日,终于3月20日的全国抢盐风潮,一度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食盐抢购、食盐脱销和哄抬食盐价格的现象。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辐射泄露的背景下,人们的恐慌心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令常识被漠视,谣言风传。忽然抢盐潮退,迅速的自嘲和调侃,让那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抢购看来如此滑稽。然而,仅因为听信谣言而发起的抢购食盐现象,在8年前的非典时期就曾出现过,而类似谣言传播也在不同范围内一再上演。究竟,在谣言背后,是什么在推动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经历了数度谣言的民众,为何却未能获得应有的谣言免疫力?

     十年谣言的集体记忆



     谣“盐”成为谣言,事过两周,再去回忆,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滑稽,正如一切我们曾经历过的谣言一样。

     算上前段时间江苏响水化工厂的爆炸谣言,这一次的吃盐防辐射谣言已经是国内一个月以来的第二次谣言风暴了。

     近10多年来,有关谣言的集体记忆,层出不穷。

     从1999年开始,接连三个夏天,河南中牟、上蔡以及湖北十堰等地先后出现了艾滋西瓜的谣言,导致西瓜滞销。两年后,天津爆发艾滋针谣言,一时间人人自危。此后五年,中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出现了“本地化”的艾滋针谣言。随着艾滋疫情透明化以及政府对艾滋病问题的重视、媒体对科普知识的宣传,艾滋谣言才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2008年,在奥运圣火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传递不利的背景下,针对家乐福的三则负面谣言,最终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家乐福风潮。有专家分析此次事件指出,谣言的情绪宣泄功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由谣言催化的抵制行动以一种相对极端但也相对鲜明的方式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民众的呼声。

     2009年7月,杭州飙车案肇事者胡斌被判入狱三年,当天,“受审胡斌是替身”的传闻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一场热闹的网络搜索、网民鉴定戏码随即在互联网上演,他们将杭州市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推向崩溃的边缘。这类谣言,前有“周老虎”,后有“钱云会”,版本不同但共同表达了人们对于一级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周老虎”事件最终证实,也正因此,带来了其后“胡斌替身”和“钱云会疑案”的不断质疑。

     2010年2月20日,“山西将于次日六时发生大地震”的谣言骤然流传。次日凌晨,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离家“等地震”。而在“等地震”的几个小时内,山西地震局网站无法打开、电话无法接通。同类事件还有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的谣言传播。当一种猜测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信息不透明加剧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慌,从而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及至此次抢盐风潮,在末日危机的心理暗示下,加之人们对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记忆被唤醒,疯狂的抢购行为在人们相互之间善意的提醒中,愈发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

     “抢盐”潮退去两周,就连那些抢盐之后的调侃段子都已经不再那么新鲜了,但有关谣言的故事,是否还会上演不同版本?那些曾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谣言,为何没有让中国民众获得应有的谣言免疫力?

     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在北京回龙观一带拉活的司机老孟,在3月17日抢盐风中,扮演着被传播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 “您没听说?快去买盐吧。”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后,他立即将同样的信息,不厌其烦地传递给每一位乘客。然而当谣言过后,回想起抢盐的疯狂,老孟不禁自问,在这场谣言中,自己究竟成了谁的传声筒?

     有一句俗语: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大概最基本的概念便是拥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们。

     我们什么时候最关注科学?大概就是某种危机出现的时候。但这股风潮不易扎根,再有下一次,我们似乎依然脆弱恐慌。

     “听信谣言折射出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科学判断力的欠缺。”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杨建华说,“这种欠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突出,却容易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导火索和放大器。”

     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10元,目前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人员有180.84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里有13个半科普人员。“即使是大学生,没有看过一本科普读物的也大有人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一项来自中国科学协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比2007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这个结果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差距约20年。科普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与这一数字对应的恰恰是近年来刘太医、张悟本们的走红以及不堪拷问的轰然倒掉。

     事实上,科学有时候并不深奥,只在于人们是否能够理智思考。在有关碘盐防辐射的破谣科普中,一个民间科学传播群体——科学松鼠会,扮演了“谣言粉碎机”的角色。

     “(通过吃食盐来摄入足够的碘)一个成人必须一次性至少吃下3.3千克盐,也就是六斤六两。这样一来,碘是补够了,人也齁死了!显然是不行的。”近日,这篇文章在网上不断传阅,生动有趣的比喻让人们立刻知晓囤盐的荒谬。这篇来源于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文章,几乎在吃盐防辐射谣言刚刚传播时,便在网上出现。与传统的官方科普行为不同,民间机构的非营利科普宣传,带着亲切和幽默,在谣言最易于传播的网络中宣传科普知识,也较为容易被网民接受。

     在科学松鼠会主办的果壳网上,类似的科普文章比比皆是。如《为啥喜欢看灾难?》、《经常洗头容易患癌?》、《怎么狠心怎么算,碘131也害不了咱》、《银针探毒,是科学还是巧合?》等文章。这些紧扣社会热点、关注度高的文章,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填补着来自官方的科普宣传缺位。“如果来自课本、来自政府的科学传播都可以如此通俗,贴近热点,我想大家的科学素养也会有相当的提高吧!”一位网民这样感叹。

     期待官方信息透明及时

     纵观以往的谣言事件,来自官方权威声音的缺失,以及滞后的官方发言而引发的公信力丧失,也是谣言四起持续滚动传播的原因之一。

     如何打消突发性的恐慌和盲目心理?浙江大学心理系教师徐青建议:制止谣言扩散,政府应该更加主动地面对公众,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

     及时,可能是一切以正视听的官方发言最要紧的一环。

     在此次抢盐风潮中,谣言最先起于浙江、上海沿海一带。

     3月16日,在微博上弥漫“抢盐”消息时,一名网友与浙江省领导的对话,成当天一段“抢盐”佳话。

     当天19时18分,网友“方宇琦”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说:“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

     19时20分,蔡奇回复:“请继伟省长关注。”很快,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在微博上说:“已部署。”并告诉网友,“盐会有的,请参阅浙江在线。”21时12分,蔡奇再次发布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

     当两位省领导发布权威消息后,网友纷纷通过微博转发。截至22时30分,蔡奇那条“食盐保证供应,请浙江同学相互转告”的微博已有近1000人转发或评论。

     与一年前山西地震谣言传播时,山西地震局网站无法打开、电话无法接通而造成的信息不畅相比,此次谣“盐”在两天内迅速消退,官民微博上的信息快速互动,也成为政府在此类事件中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正面经验。

     专家表示,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官方到位迅速的反应,是制止谣言的第一道屏障。另外,除了通过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直播等方式迅速发布消息,官方发言还应该在语言表达的准确、通俗、客观以及在传播载体和方式的选择上多下功夫,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认可度。“利用微博形成的官民互动,是一次贴近社会的传播载体选择范例。”

     “抢盐风波”已经平息,国家也通过快速应对和强制处罚在个案中取得了公众的认同。然而,我们没有理由就此乐观。当下一次谣言酝酿时、传播中,中国社会是否便具备了免疫力?个体是否还会发出“我是谁的传声筒”的慨叹?政府是否能够从众多谣言事件中建立一种免疫机制?一切的疑问,有待下一次谣言危机时验证。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4-3 18:25     标题: “松鼠”“果壳”为什么红

日期:2011-03-30 作者: 来源:文汇报                       


    一年多来,“松鼠”们确实剥了许多“坚果壳”。
   
    “谣言粉碎机”以每天1-2条微博的方式有序地粉碎谣言。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喝牛奶不一定有助睡眠,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睡觉的时候脚抽动一下不是在“长个儿”,也不是生病的征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留传很广,但它也不完全属实——“松鼠”们通过亲手做实验发现,青蛙会不会在加热的水里面跳出来,取决于加热的速率;只有在相当慢的加热速率(每分钟升温0.12摄氏度)下,温水才能把青蛙煮死。
   
    “破解一个谣言,短则需要一两天,多则一个星期。这当中,大部分精力就花在数据资料的搜集上。虽然不能说绝对真实可靠,但我们会尽全力来做到真实可靠。”“谣言粉碎机”科学编辑秋秋说道。
   
来自民间
   
    在北京生活的刘琼从2008年开始关注科学松鼠会,很喜欢在闲暇时候看看“松鼠”们写的文章。“以前看到什么我就相信什么,但是现在我会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有时候我还会自己动手做做实验哩。”
   
    刘琼最近动手做的一个实验,就是受了科学松鼠会会员瘦驼的启发。3月21日春分这天,瘦驼在微博上发了“立蛋”的照片,鸡蛋不仅能在桌子上立起来,还能在镜头盖上立起来。刘琼看到了,也拿鸡蛋实验了一下。
   
    “是能立起来,关键大头要朝下,重心要稳。”刘琼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科学松鼠会的信息,而民间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公信力。科学松鼠会网站副主编游识猷告诉记者:“辟谣的时候我们只看证据,其他的一律不管,我们和其他企业产品毫无利害关系。”
   
专业背景
   
    果壳网每个主题站由一至两个编辑负责,共20多位编辑。他们特征一致:80后的科学青年;具备高智商,却热爱宅居;习惯用Google Reader获取信息,靠Gmail保持联系;熟悉英文网络资源,善于表达与解决问题。
   
    在这次日本地震的媒体大战中,这批青年编辑表现得尤为出色,每天工作12个小时,晚上10点多回到家,洗个澡睡个觉,第二天8点又准时出现在编辑部,信息发布频率是以往的七八倍。
   
    而要成为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如同加入“门萨”俱乐部,有着苛刻的门槛和考核方法。申请成为科学松鼠会写作者的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当数量的科学文章。每篇文章都要经过由姬十三组成的“评议小组”审核,从专业性、正确性和文字水平等多方面来评估。由于评议小组成员都有科学专业背景,绝大多数错误都难逃他们法眼,由此保证网站上科学文章的水准。通过了考核,才能成为  “松鼠”,才能在Songshuhui.net网站上发表科学文章。这个科学青年俱乐部,也因此一直保持着有限的规模,至今共有120只“松鼠”。
   
    游识猷就是去年才加入的新人。为了入会,她写了两次“投名状”。在美国学习生物遗传学的游识猷一直对科普很感兴趣,“投名状”写的话题是当时社会上很火的“伟哥”。“一定是写得不够好,才没让我入门。”她并不气馁,去年6月回国后,又写了一份“投名状”,并得到了姬十三的赏识,这让她得到了在科学松鼠会网站工作的机会,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松鼠”。
   
通俗易懂
   
    难道人们真的愿意接受那些“危言耸听”的垃圾信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迷雾中拨开真相,将束之高阁的科学“请”下来,邀请每一个人品尝它的美妙,一直是果壳网的追求。这和他们一直坚守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人太需要科普了。“即使上完大学,没读过一本科学杂志的也大有人在。”中国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特别是文科生,科学素养太低了。”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人均专项科普费用才2.10元,每万人中从事科普工作的员工只有13个半。
   
    然而掌握话语权的,偏偏是这帮被施爱东看来“没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
   
    姬十三自比为“剥坚果的松鼠”,早在他弃理从文开始,就很注意用通俗的语言传播科学,这一要求也被各个编辑一以贯之地接受,并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点。3月14日的文章《神马“地震云”,其实都是“浮云”》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许多人一接触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就被科学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网友“盯着鞋看”在果壳网上留言说:“松鼠会和果壳网是最好的科普网站,因为其他的我都看不懂。”
   
    如今,不管是公益的科学松鼠会,还是商业的果壳网,其基本构架已经形成。媒体人陈承认为,从网站切入,未来更可进军杂志、新媒体和电视节目外包,前途光明。中国公众和社会面临转型,相关启蒙和常识普及是大产业。
   
    “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的美味或许可以这样分享。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4-3 18:28     标题: 科学的美味,可以这样分享

——解读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
日期:2011-03-30 作者: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

因为科普,一群年轻人走到了一起;面对谣言,他们用所学知识查找源头,驱散恐慌。                     


    本报记者  沈湫莎
   
    3年,120个人,做着同一件事情——科普。这是一个自称“科学松鼠会”的组织。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始终把“让科学流行起来”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但作为一个创业者,他不能容忍只把理想挂在嘴边。
   
    在中国做科普,是一个急迫又艰难的选择。这个兼具理科生的严谨和文科生的细腻的年轻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带领他的团队站出来“驱散恐慌、粉碎谣言”,一战成名。
   
    日本地震、核辐射、碘盐风波、超级月亮……这是更大的战场。依靠科学松鼠会和去年成立的果壳网,姬十三一边做公益,“剥开科学的坚果”让“科学的美味分享于众”,一边依托专业的网络编辑队伍,以内容为王,破解谣言。瞄准现阶段中国人对科学的渴求,姬十三带领着两个团队渐渐走近理想之门。
   
粉碎谣言
   
    日本发生地震以后,果壳网以网站、微博为平台,用专业视角撰写科普文章,粉碎近20个谣言
   
    3月16日,初春的北京城阳光柔和。果壳网主编拇姬坐在电脑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果壳网是一家面向大众的科普网站,自从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以来,拇姬基本上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
   
    下午2点左右,一条微博引起了拇姬的注意,这是他关注的一位朋友转发的照片。照片上,人们正排队买盐,有的人买了三五包,有的人扛了一箱。拇姬看了一下朋友的所在地,是宁波。
   
    抢盐?拇姬隐隐觉得这事并不平常,而且极有可能蔓延。当晚的编辑会上,拇姬给果壳网下属栏目之一“谣言粉碎机”的科学编辑秋秋布置任务,要求她做点文章。
   
    秋秋和拇姬讨论人们抢盐可能的诱因:一是盐中含碘可防辐射,二是担心海水被污染后买不到清洁的盐了。分析清楚了原因,写稿就有针对性了。
   
    第二天早上,拇姬从秋秋手上拿到了澄清的文章。3月17日下午4∶29,这篇《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的文章就登在了“谣言粉碎机”的微博上。
   
    和拇姬预料的一样,从浙江到全国,抢盐风潮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抢盐成了当天最大的新闻。各大新闻媒体纷纷邀请专家辟谣,专家之言与秋秋的文章“所见略同”。
   
    《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发表时间,与拇姬得知抢盐消息相隔了26个小时。在众多辟谣文章中,果壳网并不算最早的,但拇姬自信地说,他们绝对是精确和严谨的。
   
    为什么服碘能防辐射?——人体吸收的碘有一半左右都储存在甲状腺里。如果人体吸收了含有放射性的碘,在甲状腺里积累,就有可能引发甲状腺癌。而事先一次性摄入大量普通碘,“占据”了甲状腺和人体其它器官,那么放射性的碘就不能被吸收,将很快被人体排出去。
   
    为什么吃盐防辐射不靠谱?——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指导,减轻辐射所需剂量应该是24小时内一次性服用130毫克碘化钾,相当于99.4毫克的碘元素。[1]根据最新修改的国家标准,每千克加碘盐中应该含有20-30毫克的碘(以碘元素来计算)。[2]加碘盐中的含碘量即使按最大值30毫克/每千克来计算,要达到和服用碘片同样的效果,一个成人必须一次性至少吃下3.3千克盐,也就是六斤六两(儿童减半)。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健康人每日食盐摄入量是6克左右。[3]这样一来,碘是补够了,人也齁死了。
   
    如果你注意到了文章中[1][2][3],那么你会更加相信这篇文章的权威性,因为这些数据分别来自:[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卫生部《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3]世界卫生组织。
   
    “传统媒体倾向于问专家,而我们倾向于问资料。”拇姬说,“这是理科生的思维,我们用数据粉碎谣言。”
   
    在以理科生占多数的果壳网工作人员中,拇姬是特别的一个,他是80后,文科背景。但从大学时代起,就喜欢科学,尤其是文献学。“科学是件有趣的事情,而我特别希望把这种有趣传递给大家。”抱着这个想法,拇姬从上海某媒体跳槽去了果壳网。
   
    拇姬几乎立刻喜欢上了果壳网的氛围,他身边一半以上的同事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谣言粉碎机”科学编辑秋秋,就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专业的博士后。
   
    果壳网下设15个主题站,包括“DIY”、“谣言粉碎机”、“自然控”、“心事鉴定组”、“死理性派”等,每个版主要按照各自的主题,每天更新发布千字左右的科普文章。
   
    拥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是果壳网能第一时间识破谣言的优势所在。秋秋听到抢盐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是“这不可能”。当别的媒体还在苦于寻找“专家”时,秋秋已经开始搜索文献库,查找资料了。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是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在公信力方面,甚至超过了某些专家。
   
    日本发生地震以来,果壳网及时发布地震专题,向各种谣言下“战书”。截至3月18日,共发布72个帖子,粉碎近20个谣言。他们以网站、微博为平台,“用专业视角解读日本核地震、核泄漏”,撰写科普文章解答疑团。
   
    在拇姬看来,专家公信力的消减和媒体有着一定联系,因为本身就是媒体圈人,他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
   
    “有些时候,记者找的专家并没有充分了解事情原委,或者一时拿不出正确数据,又或者被媒体断章取义,这都降低了言论的可信度。”拇姬说。
   
    中国民俗学博士施爱东支持拇姬的观点。他认为,公众对专家的不信任,很大原因在于媒体“凡事问专家”,“一篇几万字的论证文章,被媒体截取几十、几百个字做解读,能一样么?”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团队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媒体人是马上赶赴现场,果壳工作人员则在幕后查找源头,通过所学知识用科学驱散恐慌。
   
    抢盐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的文章就有了上万次的点击和转载量,而另一篇阐释海水并非中国食盐的唯一来源的文章《囤积食盐,有必要吗?》也见诸网络。两文从人们抢盐的两个理由出发,有理有据,建立起公众的心里防线。
   
    另一方面,政府果断出击,保障食盐供应,谣“盐”不攻自破。
   
    “如果说传统媒体传递的是一种观点,果壳网更想传递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拇姬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这样评价果壳团队:“赛先生不死,启蒙精神仍在。”
   
“果壳”火了
   
    姬十三一直在思考公益和
   
    商业的关系。他一方面担心一个精英团队因为资金问题而被“挂”掉,另一方面又怕公司偏重商业色彩而让公益变味
   
    如果今天,你还没有听说过果壳网,那么你可能OUT了。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让它火了。
   
    截至3月29日,果壳网下最受欢迎的“谣言粉碎机”的粉丝数量已近60000人,而这一人数在日本地震前是40000多。
   
    同样是姬十三一手创办的科学松鼠会,微博上的粉丝已达到15万。据科学松鼠会网站副主编游识猷介绍,日本地震前,科学松鼠会网站每天独立访问量是4万,地震后急速上升到8万。
   
    媒体人陈承有言:这次地震和随后出现的各种谣言捧红了姬十三的果壳网,该网生而逢时。
   
    生而逢时并非只有这一次。早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们就尝试通过博客24小时不间断地更新地震信息,破解谣言。他们的文章既注重科学数据和推演,又注重语言的通俗幽默,很快便被广泛转载,给关注汶川地震的人做了一次全面的科普。
   
    只不过那一次,“陈地”是科学松鼠会的群博,还没有微博这样的平台“推波助澜”。
   
    姬十三一手创办了科学松鼠会。
   
    2008年4月,姬十三从待了11年的生物学圈子里“叛逃”。2004年就开始向媒体投稿、每周要写三个专栏的他,身边已经积累了一个科普作家圈子,为何不把这些人整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几乎没费多少力气,这个有着语言天赋、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白面书生”就拉扯出一支队伍。
   
    “科学就像一枚坚果,需要有人把坚硬的果壳剥开,才能让大众品尝到果肉的美味。”——既然要做“剥坚果的人”,何不把小队命名为“科学松鼠会”?于是,科学松鼠会在2008年4月成立了,并注册了一个群博,大家都可以往上头发文章。
   
    科学松鼠会成立后不久,“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大灾难必然伴随着大量谣言。在那次地震中,科学松鼠会拥有了最初一批粉丝。
   
    然而,要维持科学松鼠会的日常运行,每月至少需要10来万元。没有资金支持,尽管汇集了大量精英,最后也可能面临解散的危险。经过几年的发展,科学松鼠会不得不需要注册一家公司,虽然科学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想要赢利的打算。这种迂回曲折的发展路径,是众多草根NGO的无奈选择。
   
    2009年1月,经过科学松鼠会几个核心人物的讨论,他们在北京正式注册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3个月后,姬十三辞去先前自己的工作,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要带领这群“松鼠”挣钱了。
   
    在注册公司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姬十三都在思考公益和商业的关系。姬十三常常被人问到:“你们在帮助谁?”他回答说:“我们在帮助城市青年人提高科学素养。”他一方面担心这样一个精英团队因为资金问题而被“挂”掉,另一方面又怕公司偏重商业色彩而让公益变味。在科学松鼠会的文章里,挂上商业广告相信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2010年11月,科学松鼠会对组织架构进行全面升级,将科学松鼠会、果壳时间、科技互助等项目,统筹到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同时,姬十三也扮演起互联网创业者的角色,成立以果壳网和果壳阅读为主要产品的果壳传媒。很快,果壳传媒获得了挚信资本的风险投资。
   
    时至今日,姬十三应该“不差钱”了。影响力与日俱增让股东们对这个项目抱有良好期望。姬十三这个怀揣人文主义理想,和文字打了十几年交道的年轻人今后考虑更多的估计是内容、技术、产品和商务之类的词语了。
   
    无论如何,现在的姬十三心情不错,“如一座楼,正隆隆升起”,他在微博上写道。
   
树大招风
   
    今年3月23日12:00起,科学松鼠会的网站遭受来历不明的恶意攻击,导致无法访问。“我们惹到了什么人吗?”每天起床,打开电脑,上新浪微博,溜一眼果壳网有什么更新,已经成了北京小白领刘琼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组织很活跃”。早在2008年就关注科学松鼠会的刘琼告诉记者,“它会定期放映科普电影,还会召开科普写作培训班,在《南方周末》和《外滩画报》上也有自己的专栏。”看他们的文章很长见识,这是刘琼的感受。而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关注的事情千奇百怪,刘琼现在还记得她看过一篇《窗台下灰尘为何容易结堆》的文章。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网络可以使谣言疯狂传播,也能使谣言一夜之间平息。施爱东说:“借助微博,谣言的传播和结束都快很多。”
   
    无论如何,在日本地震之前,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还属于“小众”们聊天的话题。日本地震后接踵而来的核辐射、碘盐风波、超级月亮,让恐慌的大众急需有一个专业的、可信任的信息来源安抚紧张的情绪,科学松鼠会果壳网抓住了这个机会,走向“大众”。
   
    树大招风,古来有之。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烦恼”也随之而来。
   
    去年3月,方舟子在博客上发表了《科学松鼠会成了“造谣会”》一文,其中直指科学松鼠会成员瘦驼抄袭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作为反击,科学松鼠会指出方舟子“成段地引文献”、“直接把英语文章翻译过来”,引起一时口水。
   
    “引用”和“抄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松鼠”们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内部的专业人士审核。如果有人对文章有质疑(内部说法叫“拍砖”),质疑的人就要拿出“证据”。这是一个只看“数据”不看“情面”的地方,加上团队专业性很强,一般差错难逃众编辑的“火眼金睛”。
   
    “坚果”剥多了,难免会遭到“大波僵尸”攻击。
   
    今年3月23日12:00起,科学松鼠会的网站遭受来历不明的恶意攻击,导致无法访问。后经查,主要是有人操控许多“僵尸主机”向科学松鼠会主机发送大量伪装数据包,导致服务器带宽被阻塞或硬件资源被耗尽,最终使目标网站无法被访问。姬十三已经报警,但尚未查出“幕后黑手”。这样的攻击在科学松鼠会成立3年来尚属首次。
   
    我们惹到了什么人吗?姬十三问。
   
    经过技术部门努力,3月26日科学松鼠会网站恢复访问,“松鼠回归”。
   
    姬十三恐怕没有时间在网站被攻击这件事上逗留过多的时间,和所有发展中的企业一样,果壳网开始“招兵买马”。
   
    对于大家都看好的前景,施爱东抱着几分客观冷静。“120人的队伍好管,1200人的队伍难管。难道现在的门户网站在开始创业时候不是怀着最虔诚的理想么?”他提醒,“小心打着相同旗号却怀着不同心思的人。”
   
    施爱东担心,过快扩张可能导致一个精英团队的土崩瓦解,好在姬十三也想到了这一点。用游识猷的话来说,这些年科学松鼠会正在“缓慢”地壮大中,“每一个新入会的人都要接受严格的考验。”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4-3 22:45

哈哈,
当时记者问的是“谣盐”的事,
我提了一下松鼠会,
顺带评论了一两句,
没想到她还又弄出个副产品来,
这记者会找选题,
牛!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1-4-13 01:38     标题: 日本核辐射与中国盐恐慌:又一个都市传说

新浪  2011年04月12日15:34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中国语境中,“传说”大多指“假想的”、“虚幻的”。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都市传说”大致有着同样的意义。研究都市传说十多年的Richard Roeper完全否认传说内容的真实性,他在1999年出版的专著的书名就开宗明义:《都市传说:所有那些美妙动听的神话绝对地、100%地虚构》。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引发的中国盐恐慌,就是这类都市传说。

  未核实消息造成民众恐慌

  3月16日下午开始,国内“海水受日本核辐射污染,无法再提炼盐”、“食碘盐可防辐射”等消息疯传。尽管政府发布消息表示,核辐射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上述传言还是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当日,浙江省台州市出现群众排队抢购食盐现象,导致部分地区食盐脱销。3月17日,台州椒江盐业有限公司仓库门口围满了各地食盐经销商。广东佛山出现食盐抢购潮,警方出动维持秩序,并限制每两人购买一箱。江苏镇江市民排队打酱油以缓解盐荒。郑州千人围堵盐业公司疯狂抢盐。北京西直门嘉茂购物中心附近,人们开始排队抢盐。香港及澳门部分地区也有大批市民在超市争相抢购食盐。上海的碘盐已经脱销,笔者在一家大型超市看到“每人限购2包”的告示,平时一两块钱的盐在小店卖10元。卫生部3月17日在官方网站发布《放射防护中的碘知识问答》指出,通过食用碘盐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是无法实现的,摄入过量的碘会扰乱甲状腺的正常功能。中国盐业总公司等机构也发文辟谣。有网友爆料食盐抢购是奸商炒作,有人怀疑这是手机运营商利用短信发财的诡计。无论如何,抢购食盐的风潮还是发生了。

  最后发现什么事都没有

  类似的恐慌事件在中国屡见不鲜。根据孔飞力(Philip A.Kuhn)《叫魂》的记述,1768年,中国浙江德清县发生一起妄图把人魂摄走的事件。类似“妖术”事件在江南地区连续发生,惹怒了乾隆皇帝,把其当做“事件”进行追查,结果外乡人、游丐、郎中、艺人特别是游方僧,几乎在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居心叵测的妖人。但最后发现什么事都没有。

  1988年,中国决定放开价格管制之初,各种涨价的小道消息迅速流传,引发抢购商品风潮,国营商场的肉、蛋、糖等副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上海在数日之内,不仅商场里的食盐、食油、肥皂等日用消费品即告售罄,市民还在抢购金银首饰等硬通货;北京市民则在冬贮白菜销售点排队。

  2001年底至2002年初,天津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社会恐慌,并波及北京。恐慌源自下述传闻:一批河南籍的艾滋病人在天津的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用装有含艾滋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乱扎市民。2005年前后,公共场合座位上藏有艾滋针的传言遍及上海、深圳、福州、温州、南京、西安、银川、济南、兰州、南宁等城市,所涉及的城市数量及人口规模远远超过2002年初的天津。

  2003年“非典”期间,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比“非典”疫情的蔓延快得多。被抢购的除食盐和大米外,更多的是据称能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的板蓝根和醋。2009年冬,甲型流感的爆发又引发了新一轮抢购。除了一直深受追捧的板蓝根外,传闻能防治多种疾病的大蒜也遭到了哄抢。2010年,人们抢购的对象变成了“能治百病”的绿豆。

  恐慌是“集体记忆”的重现

  许多都市传说研究者把制造恐慌的谣言作为都市传说的一个类别,放在重要的位置。欧洲、尤其法国学者更愿意使用“谣言”而非“传说”,这种用语和相关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Kapferer甚至把现代都市传说视为谣言家族的一部分,将之界定为“在社会上流传的非官方的信息”和“流传的谣言故事”。它在战争、流行病、自然灾害、政治动乱等危机时期尤其容易出现。

  这类传说的盛行与群体心理有关。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邦指出,“群体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不论组成群体成员的个人在生活方式、职业、性格和智力水平方面相像与否,他们已经形成了群体这一事实,就使得他们在感觉、思想和行为方面与个人独处时大不相同。”在盲目聚众的情况下,“有意识的部分被遮盖或隐藏,无意识部分被张扬和显露”。更为重要的是,在群体里,人的智力水平极度下降,情绪性表现极度上升。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个体与盲目的大众有着天壤之别。盐恐慌如同“非典”恐慌,民众焦虑水平的涨落可能完全取决于风险危机本身之外的因素。它是民族心理结构性格的一部分,也是各国社会史的反映。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和饥荒的困扰。食盐恐慌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所说“集体记忆”的重现,它“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是另一个都市传说。

  社会文化环境并无实质性改进,民众才被假想敌打败。比如,民众宁信传言不信政府。官方的辟谣和安抚产生相反的效果。公德水平、公民素质也值得检讨。有专家通过电视台宣称,日本核辐射不会影响中国,原因是自日本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一直刮西风,核污染都被西风带到与中国相反的地方去了。此论中,世界公民的心态全无。公共服务的缺失也难辞其咎。对于日本核辐射到底会有多大严重性以及如何防备,应该是个科学问题。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也有失误。抢盐者既有老婆婆也有大学生,既有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教育培养造就的人为什么如此跟风、如此缺乏判断力,这些问题很沉重、值得反思。

  1998年,美国流行一部校园恐怖片《都市传说》,又译为《下一个就是你》,两年后推出续集《下一个还是你》。假如社会文化环境得不到明显改进,与抢盐类似的恐慌还会发生。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敦福 范国周 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4-25 22:37     标题: 灾难谣言因何而起 谁才是谣言的终结者?

中新网 2011年04月22日09: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无“盐”以对

  “要达到和服用碘片同样防辐射的效果,一个成人一次性至少吃下3.3千克盐。这样一来,碘是补够了,人也齁死了!”一篇名为《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的文章用科学分析轻而易举地回击了“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但在抢盐之风兴盛时,大部分民众顾上了买盐,却没有顾及这个基本的科学常识。

  “杂货摊前挤满了人,以往得卖一年的6箱盐,不到一天就卖光了。”北京朝阳区某杂货店的赵老板经历了从抢盐到退盐的全过程。“来买盐的顾客都在说‘吃碘盐防辐射’,结果没两天,全过来要求退货,我只好再给这些顾客退货退钱,积压的几箱盐还不知道怎么办。”

  “好心”的店主还给退货,退货无门的消费者就只能无奈把囤积的碘盐当作“谣言纪念品”。“这次买的两箱盐,可以吃上好几年了。”北京市民王女士在此次“抢盐大战”中想尽办法才买到两箱盐。

  抢盐的信息到底是怎么传播开来的?“我母亲打电话通知我,赶紧去超市买盐,朋友给我发了短信催我买盐,打开网页更是铺天盖地的核辐射和抢盐的报道,邻居间打招呼都变成了‘你买到盐没’。”王女士说,“现在吃也吃不完,退也退不掉,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问题后,大家都挺紧张,担心核污染会通过空气和海水扩散到中国,污染土壤和未来的食品来源,最怕的就是没有盐吃。回头想想这挺荒唐的,其实全国食盐储备非常充足,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3个月的库存量,食盐供应完全有保障,而且我们食用的九成是井矿盐。”作为抢盐族的一员,市民李先生后悔不已,他还细数见证和经历过的灾难谣言:2003年非典时期,公众听信谣言大量抢购板蓝根、中药和白醋;2008年汶川大地震导致饮用水污染;近期“‘超级月亮’即将引发超级灾难”等。

  谣言的历史太古老了。距今2400年的雅典发生小规模瘟疫,有人散布谣言,说是因为城邦宿敌在蓄水池投药,人们未将精力放在控制疾病传播,却四处巡游捕捉并不存在的“投毒者”,导致病菌传染,小瘟疫扩展成为殃及希腊半岛整个阿卡提地区生灵的大瘟疫。

  深层原因:一“盐”难尽

  “现在抢盐的风潮已经平息,很多人都把这个当作‘娱乐事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翼青表示。

  根据人民论坛所做的深入调查,“假借理论支撑”、“冒充知名媒体报道”以及“假借或曲解专家观点”是这次谣言迅速传播的前三位原因。

  除了凭借“科学”“理论”获取公众信任,谣言借新媒体的传播力迅速扩张。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薛国林说,“2011年这次谣‘盐’传播让人印象深刻,新媒体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微博传谣’和‘微博辟谣’是突出特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通过‘关注’—‘粉丝’的关系,形成快速的人际传播。比如我有100个关注我的‘粉丝’,我的‘粉丝’又有各自的‘粉丝’,如果我在微博上说吃盐防辐射,那么关注我的100个粉丝又成为传播这条消息的新信息源,这种传播是裂变式的,这个现象在名人的微博上表现得很明显。”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刘学说。

  “无论是科学理论被利用,还是新媒体的传播迅速,说到底归结于民众的社会心理。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甚至战争时,由于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人们又普遍缺乏必要的信息,谣言就会泛滥,社会公众在这一刻容易从众、情绪激动并轻信谣言。”胡翼青表示。

  在人们社会心理急剧变化背后,还隐藏着激烈的利益角逐。“有些谣言也不只是误传这么简单,一些别有用心者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链驱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杨宜音表示。

  浙江杭州西湖公安分局3月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抓获一个在杭州试图通过散布核辐射谣言牟取暴利的非法组织,黑手落网后得到法律严处。

  “在‘谣盐’事件中,经济利益是主要动力。尽管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指出这次谣言的有组织的幕后推手,但他们将是‘谣盐’事件的主要获利者,这一点无可置疑。谣言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产业、盐业企业、股票市场可谓广义的赢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赵万里表示。 


  谣言应对:

  止于多方

  “政府完善辟谣机制,提高公信力,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是辟谣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谢志强说。

  在本次谣言传播的同时,政府辟谣行动也迅速展开。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及时公开信息,通过电视新闻以及QQ、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辟谣,政府紧急调运食盐投放市场,严厉打击囤积私盐、哄抬物价、非法经营食盐的行为,使谣言风波迅速平息。

  国家海洋局在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每日分别保持1至2艘船舶,专门执行海洋水体和海面大气放射性监测;国家环保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也对核泄漏辐射污染事故对我国的影响,每日监测预报。一张覆盖海水、陆地、大气的实时环境监测网络迅速展开。政府相关部门每日在网站上公布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情况,通过新闻联播每日向公众告知检测结果,从放射性物质剂量水平来看,其对国内居民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通过全面客观的信息公开,进行科学普及,公众对身边环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有关核辐射的谣言也逐渐失去滋生的土壤。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辟谣的权威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表示,“第一是建立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必须要非常及时地捕捉到社会恐慌、社会风潮的形成原因,并及时采取行动;第二是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凡是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时,一定要及时通报;第三是要建立可操作的防灾救灾标准体系,在危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性和秩序。”

  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是这次谣言传播的助谣者,同时也是重要的止谣者。新媒体具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在此次谣言事件中,于第一时间辟谣。新浪微博紧急启动辟谣机制应对网络谣言,除了实时监控之外,开放私信,提供举报邮箱,让网友举报谣言。政府部门与媒体合作,通过QQ群、发微博的形式辟谣,使谣言没有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媒体应该快速及时地为公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宣传谣言风波的激烈;另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加强合作,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优势结合起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洪杰文说。

  终结谣言除了要依靠政府和媒体,更要依靠民众自身。谣言过后,一些民众表示之所以会被谣言蒙蔽,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科学知识欠缺。在人民论坛的调查中,“提高当前一些国民的科学素养,使其不信谣、不传谣”排在终结谣言努力方向的首位,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心理的理性,对终结谣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宜音认为,“公众应理性看待谣言,面对这样的信息应该抱有谨慎的态度,理性地进行判断,冷静思考就能发现谣言的漏洞;其次,公众中的专家、知识分子,更应该发挥主要作用,给予人们正确的引导。”

  日本九级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使罕见的“抢盐热”一度达到沸点。经政府多管齐下,及时辟谣,加大食盐供应,“抢盐潮”迅速平息。目前,福岛核电站的情况还在演变,人们对核污染扩散的担忧依然存在,一些荒唐的谣言可能又在酝酿、发酵。谣言过后,我们不禁反思,灾难谣言究竟因何而起?究竟谁才是谣言的终结者?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