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公安女儿行3
[打印本页]
作者:
黄梅
时间:
2011-2-21 22:24
标题:
公安女儿行3
调查日志3
11月12日 晴 旅馆中
(一)亲历文化人的生活
这只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得出的一点心灵启示。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一直存在着一个偏见:搞研究的学者专家类似的人物,其生活应该是索然无味的,无趣又无味的生活,而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与周围的人联系不甚紧密,且有着一种天然而成的清高之风。这样的人是笔者难以接受的古板人物。
不可否认,笔者的性格有少许的叛逆。只期望过着自然舒服的生活,不想有太多的追求,让生活变得沉重。但这两天的见识却让惭愧,一扫前面的偏执,是真的想要去了解他生活。也许他们所追求的,笔者难以望其项背。不同的人都有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而从这些东西中获得乐趣应是最美的生活。近日所见的几位老师,他们多才多艺,让平凡的笔者羡慕。
张遵明老师,原公安政协的副主席,是知识分子也可说是政府官员。也许放到从前,笔者定当己之偏解,对其生活,嗤之以鼻,就算听闻了他们的“高风亮节”,也只会送其几个词“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然而在与张老师交流之后,却被他的性情所折服。
认识到自己浅薄,尤其是在思想学识方面的浅薄,是在上大学以后。高中以前的生活重心都是学习,而这个学习也不是出于自愿,盲目被动的应试教育磨平了我原本的追求。
上大学之后,特别是大二重新分班以后,见识到天南海北的人,同他们一起学习真正懂得自身的不足。同样是看书,笔者从小看的书都是闲书杂书,甚至在童年时,就开始喜欢言情小说。散文、杂文、名篇、名作那些晦涩的文字很少能入得了我的眼,更别说赢得我的心。加上学习生活的枯燥,更是看一些能娱乐的书籍打发时间而已。
可以说,一直也很认真地在读书习文,却不曾用心。总是把它们当做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去对待。更觉悔恨的是,突击式短暂性地为应试而学习以后,总感觉自己一无所获。看着别人出口成章,也看着别人随口拈来的都是一些精美的文字,内心就更不舒坦。除了叹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没有天赋,后天又不曾用过心,这便是结局。人生就是如此,我的生活更像一个悲剧。看了张老师的生活,自然而心出一些惭愧的心事。老师的藏书更是让我艳羡。各类各样的书,迎入眼帘。那便是一种幸福。书中还有老师的批注,看得出他很爱惜自己的藏书,更是认真地去书中寻找他的净土。那种遗憾所充斥的感觉,仿若拿到了一块宝石,细看之下,却发现隔着重重的帘幕。只因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你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无意间,闯入袁爷爷的生活。见识了一位不同凡响的老人的生活。居住在福利院的袁爷爷,可说是无亲无顾,惟有一保姆管其生活。冰冷的环境中,没有儿孙绕膝,无法享受最简单最平凡的天伦之乐。唯一的继子也不在身边。纵有其他的老人作伴,那样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每逢佳节则倍显自身的孤单。没有牵盼的生活,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行尸走肉。而却没有,在他写的文章中,稍稍透露着他的凄婉的心境。然而人前,他依旧是令人敬佩的袁老师,尽管少了笑容。也许是习惯了别人用崇拜的眼光看他,在人前,他也毫不保留自己的才情。他习医育人,他练太极健身,他拉胡琴、谈电子琴,他绘丹青,他歌诗词,他著书写文——他的生活有滋有味。他的生活何其丰富,自己寻了乐子解闷,在别人不能理解的世界中,怡然自得。也许他的每一种爱好玩的都算太精致,但他对生活这样坦然的心态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他。身边只有一位神智都不太清楚的妇人照顾他,偶尔会有学生来探望他,他全心投入生活,生活也决然不会将他抛弃。每一分钟,他都不曾虚度,用这些方式打发日子 ,不想说得他高雅,可谁又能否认,他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乐趣。
反观自己的生活。做社团,看闲书,逛网页,考前又来个突击复习,单调而乏味。为是说一成不变的生活就一定枯燥,只是每天的生活虽说基本上都是在匆忙中度过,忙过了却忘记了,原来我曾经也将每一刻都填满了事情。思想如杂草般枯萎,荒芜的精神家园又存了一堆无用的东西,配上消极的生活态度,也许我的生活,就这样了吧。若在天年,也能用更丰富的生活换得精神的圆满,此生不换。
(二)行万里路之三袁村纪行
1月12日 晴 孟溪镇三袁村
这一天,我们就行走在三袁村的田埂上,放眼而去,枯黄的稻田里,已经没有什么农作物了,但入眼中的景物依然是那样的和谐。咱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姑娘,即使没什么机会下田,田地入眼就是多了几分亲切感。这里也不会过多的描述,除了赞美这里尚未被过重污染的环境,更要感谢那些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对我们的照顾,还有纯朴的乡民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支持我们的调查工作。
老天始终眷顾着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女儿,调查这几天的天气都出奇的阳光明媚,全然少了那几日在校园里的刺骨冰寒。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最适合出行的日子,而我们也再一次的按照计划踏上了征程。因为已经打算一整天都呆在三袁村,在吃了一碗面条作早餐后,每个人也拎了一大包零食,开始了我们类似远足的乡村调查。
调查之前的那些担忧也渐渐地消失了,反而是将这次出行一直当做旅行,心情自然也放松了。没有太多的压力,漫步徐行的味道很是一种享受,再聆听着年长的人们说说“三袁”的传说,美哉,怡然自得的生活人生难得。无易于点上一枝清香,品一口清茶,听那说书人讲故事,比那隐世之人的生活还要清闲。可惜,这种日子没能长久。
不敢忘了这次出行的目标,一路走走停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面打听着路,也一方面尽其可能多多听几位老人说说故事。
传说故事,收集纸质资料也许很容易,但年轻的我们,多了几分豪气,总想着不能总是借助前人的帮助,把那“拿来主义”实行了个彻底。哎,也算是多花了一些功夫,费了些许力气,却没有超过公安前人已做的工作。似乎我们也就是去炒了一次剩饭。当初文化馆的郑馆长曾提出开车送我们到三袁村看看,采访一两个文化人后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再三拒绝郑馆长的好意,也无非是想让人知道,我们大学生也是能够吃苦做工作的人。有志气是一回事,年轻的身板,也不介意多走点弯路。笔者始终认为,下去走一走,亲耳聆听,双目所见才是最真实的“公安”。一天的时间根本不能够走多远,再加上后来拍摄器材电力又不足,采访的人也不多,收获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说不上费力不讨好,却也没有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在一路的采访中,也认识到,传说故事收集整理存在的困难。很多的老人的记忆力大不如前,很多故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了;有些老人不擅言辞,说出来的话不能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更有甚者,根本不想开口,也不能开口;再者,许多老人讲出的故事,很多都重复了,反反复复讲的就只有那几个故事;更令人苦恼的是,老人们讲出故事也很有一部分在王书文老师赠送的《三袁故里 民间故事选》中都已有收集。听别人说了很多,却又总掏不着新货,对一个学新闻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刺激。
不想强人所难,也不忍放弃,天地相接,冬季里眩目的阳光让人迷糊,也许调查的结果终不能让人满意。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1-2-22 23:23
口头故事的传承, 一是历史的积淀,一是精英的突围.
我们调查的重要原则是, 借助口头性\实地性访问, 发掘出那些故事能手,故事篓子,故事家.然而,这种发掘,其实与找金矿一样,有,但却不一定如愿所想呀!
不过,只要真诚的去找了,去淘了,去感受了,故事家的传统一定可以领悟,故事家的历史一定可以被讲述出来!
作者:
黄梅
时间:
2011-2-27 23:09
会说故事的人才,那里还真没有.那里的老人真的像爷爷一般亲切,感觉很好!!!!
作者:
刘颖
时间:
2011-3-2 17:37
嗯,现在想起咱们在三袁村吃零食充饥的情景,觉得挺有趣的哈,嘿嘿,,,,,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