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几重春色逐灯来
[打印本页]
作者:
边缘人
时间:
2011-2-17 20:46
标题:
几重春色逐灯来
几重春色逐灯来
刘锡诚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17日 24 版)
春节期间,南京夫子庙高高挂起大红灯笼。
王路宪摄(人民图片)
辛卯年元宵节在腊春的匆匆脚步中到来了。俗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尽了元宵节火树银花的热闹隆重与多彩繁盛,表达出了百姓的欢乐心态和幸福诉求。今年元宵,时值“立春”后的半个月,“七九”河开的第四天,正所谓“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愿意相信,元宵节原本就是一个开始农作的民俗节日,在其形成的长途中,陆续吸收了若干原始习俗、甚至道教或佛教的理念与仪式。今天所体验的元宵节,已经是各种文化元素或民俗事象不断积累、添加、普及的节日了。
由于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元宵节又是春节节期的最后一项活动,故而具有非凡的意义,民俗活动也就繁多而隆重。除了祭祀先祖与神灵,古代传袭下来的由夜及昼解禁灯火以及赏灯、猜谜、舞龙、舞狮、高跷等游乐活动和节日食品等,使得元宵节更为丰富和鲜活。解读元宵节的文化意涵,祭祀和祈福应是原旨之一。《唐六典》、敦煌遗书等文献里都曾讲到燃灯功德(在)“国泰人安,永无征战”、“惟愿荡千灾,增万福,善业长,惠牙开”。明清文人也非常强调燃灯的原初意旨是为祭祀及祈福。让廉著《京都风俗志》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祭神,以元宵为献,俗谓之‘灯节’。”《都门元夕张灯记》说:“张灯之地,以正阳桥西廊房为最,巷有五圣祠,康熙癸卯,里人燃灯祀神,来拜观者如堵……”
民间相传正月十五日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而在江南一些地方还有祭祀“蚕神”的习俗。祭蚕神用白粥加肉脂为供品,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点燃用芦苇或茅草扎制的火把沿着田埂烧薰,俗称“照田蚕”。元宵节迎紫姑是妇女群体中流行的习俗。紫姑原出江南,因有涉妇女命运,故受世人同情,遂演成民间普遍崇祀的厕神。其信仰和仪式,如今在江南仍有遗绪。元宵节,妇女还要成群结队“走百病”(过桥摸钉),目的在求“度厄”。迎紫姑和“走百病”的习俗,折射出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因而希图改变受族权父权夫权三重压迫的强烈愿望。此外,“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农谚则表明了元宵节见证了气候、农事与民俗的另一重意义。
在发展演变中,燃灯、赏灯、歌舞、社火以及猜灯谜等,已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担负着民众娱乐、提高审美、传播知识、舒缓压力的功能。这一点,乡民社会和市井社会皆然。但历史上元宵节燃灯和观灯之盛者,莫过于长安、洛阳、汴京、临安、金陵、燕都等古都。《朝野佥载》的记载,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唐代的盛况: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于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于灯下踏歌三日。据史书记载,明清燕都的灯市,达到了繁盛与奢华的极致。三街六市,前后张灯五夜。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颇难枚举。真个是:“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元宵节燃灯赏灯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复苏和发展。几年前,我曾亲历南京夫子庙“秦淮灯会”的辉煌,璀璨夺目的灯火与“桨声灯影”里的意境,把古都南京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上知名的北京前门、花市等灯市,也在21世纪初开始走出沉寂,几近失传的灯画也开始在灯市上再露头角。元宵节灯彩的历史辉煌,也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的那个常青论断——“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作者:
oeskins
时间:
2011-2-18 10:58
感觉元宵节的文化气息和习俗在逐渐的弱化,在我们当地元宵节也就是吃吃元宵,然后把春节剩下的鞭炮燃烧殆尽!儿时的灯笼似乎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作者:
边缘人
时间:
2011-2-19 11:59
标题:
复oeskins
北京的情况尚好。我去过的三里屯village国际社区,街道和外国居民的灯市,有各种各样的灯式和灯彩,只不过数量少了些。电视报道的前门大街,也好看,一夜有50万人观灯呢。我的希望是恢复旧时的灯彩,那时艺术品啊!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2-19 13:46
拜读刘老的文章。
元宵节是全民性的民间艺术综合大展示的节日,其中工艺方面的代表是灯彩(也含演艺服饰道具等),演艺方面的代表则是各种秧歌、旱船、舞狮舞龙等社火活动,这是全年任何节日和官方任何庆典都无法企及的。
作者:
边缘人
时间:
2011-2-19 20:49
这类节日还试应回归民间的事情民间办。不要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办。征服办固然有钱,但容易挫伤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往往整齐划一,缺乏多样性。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2-19 22:15
民间的节日民间办,最好。像元宵节这样的民间节日,传统上就是民间行为。
但如今政府喜欢操办的事儿比较多,政府一出面,要的是所谓形象,花钱多少无所谓,气派就行。
就如某县,并不富裕,年财政收入不达三个亿,过年办春晚,当地的演艺人才和节目一律不用,花高价请来央视的鞠萍、白岩松主持,阎维文、杭天琪和那个唱《十五的月亮》的来压轴,最次也是省里的大腕歌舞什么的,豪华是豪华了,气派也气派了,但引来舆论大哗,上上下下骂声一片,几年也平息不下来。
而过去,是由各乡镇老百姓自己来表演,秧歌高跷、彩船社火不说,就是小戏、演唱之类,也是自编自演,说得是咱老百姓眼跟前的事儿,亲切,鲜活。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