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鞭炮禁放争执再起:要年味儿还是要低碳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2-13 23:52     标题: 鞭炮禁放争执再起:要年味儿还是要低碳

作者:孙秀红 兰恒敏

和讯新闻 2011年02月13日22:54  来源:经济导报  

  春节假期结束了,但街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仍让年味儿缭绕。

  离开喧闹的街市,网络上对于燃放鞭炮的争论同样热闹,随着污染、火灾和伤亡数字的不断传来,鞭炮禁放与否的争论成为不亚于春晚的又一热点。

  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国内众多城市鞭炮的禁放与开禁,年年成为热议的焦点。而今年,这一争论经过多年的发酵后,随着网友的广泛参与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四万亿投资影响节能减排 负面影响将持续三年 美承诺确保两房偿债
北方大旱考:山东抗旱无米下炊 浙江将公布首批可开发建设无人岛 日钢拒付违约款 在澳矿石或被扣 天胶暴涨 轮胎业联合求救国务院 高清:埃及总统辞职 示威者庆祝 详解美国房价便宜的3个原因   赞放者:不放鞭炮,就没了年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流传千古,是中国人过年团圆喜庆除晦气必不可少的“大餐”。随着各地对燃放鞭炮禁令的开禁,燃放烟花爆竹成为普通百姓春节“狂欢”的重要内容。

  来自济南市环卫部门的数字显示,从2日至9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8天里环卫工人共清理2450吨烟花鞭炮纸屑。其中,仅正月初七一上午就清理烟花鞭炮纸屑350余吨。上述数字比去年同期显著增加。

  济南只是全国各地大放鞭炮的一个缩影。据媒体报道,3日(正月初一)早上,大连市区清理鞭炮纸屑近千吨。

  除了普通百姓,从9日(正月初七)正式上班开始,不少企事业单位、娱乐场所、卖场店面也都纷纷燃放烟花爆竹,讨个“开门大吉”的好彩头,即传统风俗中的“开头鞭”。去年2月23日(正月初十),哈尔滨北环商城一小时燃放的鞭炮纸屑就装了两卡车。

  对于燃放鞭炮,网友“早餐只有水果”的观点极具代表性,“过年不放鞭炮,如同过年不吃饺子,没年味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过年,才有年味儿,才有节日的气氛,这是很多中国人的共识。而没了鞭炮这个载体,过年就空落落的,没了感觉。

  “这是人神同庆共欢的表达形式,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通过声音和红色纸屑来渲染欢快的情绪,否则就逊色很多。”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认为,燃放鞭炮已经成为百姓表达情感的符号,并成为春节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

  禁放者:年味儿背后是污染、火灾和伤亡

  每年春节,欢闹喜庆的气氛中总有不和谐的音符,今年也不例外。兔年刚过20分钟,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即因燃放烟花起火,最终这座152米高的大厦损失30亿元;除夕零时至大年初一14时,北京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223人,死亡2人;春节期间,吉林省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300余起;烟台市在春节的6天时间里,因燃放鞭炮引发火灾“烧掉”19万元……

  类似的数据不断传来,燃放烟花爆竹的种种弊端在春节后显现出来。除了火灾和伤亡,空气污染和噪声也扰民。济南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显示,2日至8日,济南市空气质量受到燃放烟花爆竹和灰霾天气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为4天,轻微污染3天,良好率仅为57.1%。同时,遍地的烟花鞭炮纸屑也让环卫工人不堪重负。

  “燃放烟花爆竹,有百害而无一利。”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肖雪慧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她认为,燃放鞭炮“失火导致的灾祸,是最显见的损失。还有很多对他人来说是无形但确实在发生的伤害。比如,烟花爆竹所强加于人的噪声和空气污染就对无数人造成损害”。

  该帖子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引起广泛共鸣。网友“宋化老兵”坚决支持禁放烟花爆竹,“以高噪声、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燃放烟花爆竹营造喜庆之氛围,实在不可取!”网友“在山一边”也认为,“从环保和安全角度无一有利。”不少网友,包括专家、学者列举了燃放鞭炮的种种弊端,并呼吁禁放,刻不容缓。

  焦点:燃放爆竹,是民俗还是陋习

  其实,对于鞭炮引起的污染、噪声、火灾和伤亡,赞成燃放者并不是看不到。但他们认为,相对于传承了千年的民俗和百姓节日的欢乐而言,这种损害可以不强调。

  “轻易改变燃放鞭炮的民俗,是对中国传统春节文化体系的损害,得不偿失。”张士闪分析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过年的确融入了许多新方式,如短信贺年、旅游过年、晚辈给尊长发“压岁钱”等新年俗。无论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都蕴含着人们对于家庭和新一年的情感寄托。但改变的只是过节的外在方式,新老年俗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

  在他看来,燃放鞭炮就像品一壶陈年老酒,享受的是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这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心中唤醒的情感和欢快无法用其他东西代替。如果失去了,就等于把春节的文化内核抽掉,没有鞭炮的春节将很“苍白”,会让很多人感觉失落,春节民俗的凝聚力也将大打折扣。

  和张士闪一样,不少网友对年俗文化推崇备至。“关键在于这是人民惟一自掏腰包的自娱自乐,难道这惟一的自乐权利也要交回。”网友“魏武王所常用大锹”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里表示,网友“renmin”也是支持者,认为“中国春节如果没有鞭炮还叫春节吗?”

  不过,不少人的观点截然不同。在肖雪慧看来,燃放鞭炮是一种恶俗。她在帖子中写道:“有人以‘民俗’为由替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辩护。但民俗有生有死,随着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应该有新民俗的生成,也有过时民俗的革除。中华民俗原本丰富,春节民俗也不该沦落到如此地步,似乎除了年夜饭就只能发扬烟花爆竹这种既不尊重他人意愿又不断引发祸事的恶俗。民俗原本优劣并存,早已废止的女性裹脚就是恶俗。但跟燃放烟花爆竹相比,裹脚是自伤,并不侵犯和伤害他人,烟花爆竹却损害他人,而且酿成的灾祸已经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这种民俗,不论本源意义是好是坏,在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已成文明社会共识的现时代,这两条中任何一条都构成革除燃放烟花爆竹的充分理由。”

  网友“上海老绍兴”也认为这是陋习,“用燃放烟花鞭炮来祈福是陋习,这种陋习满足了一部分人贪婪的心理,而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乃至共同财产。这样的陋习应该禁止。”

  争论摆出了燃放鞭炮的利弊得失。但张士闪坚持认为,春节燃放鞭炮不能因噎废食。他举例说,西班牙斗牛节和西红柿节,虽然前者有伤亡、后者浪费巨大,但人们乐在其中,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节日。

  对于用新民俗替代燃放鞭炮的建议,他表示在理论上可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被百姓普遍接受的替代品,鞭炮在春节年俗中依旧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各地的鞭炮禁放令没持续多久,就在百姓的呼吁声中陆续开禁。

  建议:管而不禁或是最好出路

  面对截然对立的观点,有人提出“折中”的办法,尊重民俗,加强城市管理,让百姓安全地燃放鞭炮。

  “既要控制燃放鞭炮,更要引导百姓节日娱乐的多样化。春节本是中国的传统,发扬传统并摒弃陋习才是关键。”网友“大失落者”认为。

  网友“秋风”也认为,“一种惯例,一种习俗,如果它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被人们普遍遵守,且没有造成显著的伤害,那么,它存在的权利就是毋庸置疑的。”他建议通过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保障燃放鞭炮时的安全。如“烟花爆竹行业协会或者政府监管部门可以调整烟花爆竹标准,控制火药当量。社会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那些燃放烟花爆竹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比如,政府可在销售环节征收烟花税,授予一个独立机构建立一个烟花爆竹救济基金,救助那些烟花爆竹受伤者,赔偿死亡者,赔偿第三者遭受的财产损失。

  网友“冯兴”则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政府部门应多管齐下,加强城市管理,将火灾和伤亡事故降到最低,并充分考虑各群体的诉求,特别是老年人的诉求,维护一个健康、良好、有序的燃放秩序。首先从源头上加大治理。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协同烟花爆竹行业协会调整烟花爆竹的生产标准,降低和控制火药当量,坚决打击伪劣、不合格烟花爆竹产品。今年之所以出现多起恶性伤亡事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烟花爆竹火药过量和伪劣产品惹祸。

  其次,应该严格规定和执行烟花爆竹的燃放地点和时间。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小区,政府管理者应该严格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可以在城市里划出广场、公园等特殊燃放地点,实行专人的监管负责制,并实行规定时间制,过时不允许燃放,否则给予严格的处罚,以保证一个健康、有序的燃放秩序。

  “管”而不“禁”,显然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对监管机构而言,制定措施容易,监管难度却很大。目前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众多,销售渠道复杂,尤其是农村地区,无证销售的大量存在,而城市市民能否严格遵守燃放地点和时间的规定,也很难说。因此,建立健康、有序的燃放秩序是对城市管理的巨大考验。

  微评

  禁与不禁,都有道理。关键是从哪个角度看,站在哪个立场上。

  如果不让放鞭炮,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吃好饭?平时吃的饭就是过年饭;穿新衣?现在过年都懒得买新衣、穿新衣;讨压岁钱?小孩得利,大人之间玩“豆腐一碗,一碗豆腐”的游戏,不赔不赚,没意思;探亲聊天?聊半小时就大眼瞪小眼,没话说了。好像只有放鞭炮才是过年的惟一“标志”和盼头了。

  但是,如果你襁褓中的婴儿被鞭炮吓得哇哇大哭;如果你家里的老人被鞭炮吵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如果你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部电视剧而无论如何听不清台词;如果你的爱车被鞭炮声震得整夜“吱吱”报警;如果你一出门就被硝烟呛得不能呼吸;甚至如果爆炸的伤亡、火灾等不幸降落到你的头上,你还支持放鞭炮吗?

  当正反两方因都有道理而难以抉择的时候,惟一的标准是看这种行为是否能危害和干扰他人。显然,放鞭炮对他人有干扰,应该禁。

  说实话,当年济南市禁放鞭炮的时候,笔者也因禁放缺少年味儿而大力鼓吹开禁;但这两年受够了鞭炮的骚扰后,笔者由衷地感到还是禁放好。当然,为了尽可能地照顾“鞭炮爱好者”的利益,可以以严“管”替代严“禁”———缩短燃放时间,缩小燃放区域,严厉处罚违规。这样的话,大家都过得去。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2-13 23:54     标题: 烟花鞭炮禁放两难岂可无解

马龙生

和讯新闻-江南时报 2011年02月10日00:03


  北京市烟花办8日凌晨通报,从2月2日零时(除夕)至2月7日24时(初五),全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情194起,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04%;致伤388人,同比上升了11%。其中,有2人死亡、1人摘除眼球。

  从数据上看,今年的“限放”效果不如去年。早在几年前,有记者曾回访了立法听证时10位禁改限的“反对派”,他们曾明确提出了“执法成本过高、违禁品种失控”等疑虑,而今年的限放效果,恰恰印证了上述种种担心。

  从除夕零时至初五,北京共出动防控力量286万人次。其中,初五当晚,全市组织防控力量84万人,这样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可从法规要求和安全效果上看,还未达标。举例来说,《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可以召集居民会议、村民会议和业主会议,就本居住地区有关燃放烟花爆竹事项依法制定公约,并组织监督实施。但是实际上能做到这些的社区不多。真要做到了,投入必定巨大,这笔费用从哪儿出?如果加到烟花鞭炮的成本中,显然又要走入“监管成本高零售价格更贵违禁品种更多监管成本再增高”的恶性循环中;如果全由财政负担,面对左邻右舍的监控对象,监控效果有保障吗?监控的“投入产出比”又该如何控制?纳税人的权利又该如何体现?

  对于烟花鞭炮,现在已到了禁也不是,不禁也不是的两难境地。立法也好,听证也罢,两种意见的尖锐对立,两种力量的相对均衡,都使烟花鞭炮处于魔鬼与天使的双重角色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抱怨立法者没有意义,因为立法要尊重两个方面的民意,“禁”改“限”正是这一背景的产物;抱怨政府监管不力,同样底气不足。因为涉及到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广的领域,这么典型的“边缘违法”,谁来监管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农耕习俗遇到了城市化,烟花鞭炮的尴尬自然在所难免。在立法无法穷尽安全隐患、执法难以毫无疏漏的情况下,百姓的自觉守法就至关重要了。有关燃放的安全法规,概括起来其实只是燃放品种、燃放地点、燃放时间等几项。而这几项法规要求,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所有传媒,春节期间都在滚动播出,了解起来相当容易,关键还是公民的守法意识强不强。现在,离正月十五的燃放期还有几天时间,喜欢放鞭炮的人,能不能多一点公德意识,少给过节的喜庆添堵呢?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2-13 23:55     标题: 烟花禁与放让民意多飞一会

作者:朱四倍

和讯新闻 2011年02月10日16:39  来源:新京报  


  每年春节过后,烟花鞭炮的禁与放都是个热门话题,今年更不例外。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象:当烟花引发火灾事故时,有“民意”会呼吁禁放,而当禁放烟花时,又有“民意”来呼吁尊重“民俗”,那到底哪种观点才是真正的“民意”?

  其实,如何对待燃放烟花爆竹之所以一直未能达成共识,问题就在于各种“民意”没有被充分地释放和尊重。制定烟花爆竹燃放政策,必须让公众参与讨论,应让公众参与政策从讨论到确立的全过程,让公众对治理烟花问题充分地表达意见,让民意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显现。

  禁与放不是流行价值的时尚表达,也不是某个个人或部分阶层价值取向的固化,而应该通过民主程序和对话理性来使各群体的意见获得基本的尊重。春节燃放烟花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自然不能轻易扼杀,但在保护传统文明的同时,如何做好和现代文明的对接同样重要。政府在治理烟花是否禁放的问题上,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意见表达,在保障一部分人燃放权利的同时,不能伤害另一部分人的权利。(朱四倍)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2-13 23:55     标题: 爆竹声声,如何避免“喜庆烦恼”?

网易 2011-02-10 06:36:43 来源: 四川日报(成都)


  串串鞭炮,点燃了新春祝福,也带来不少安全隐患。兔年春节假期,因燃放鞭炮造成的火灾和人员伤亡让人扼腕。爆竹声声中,如何避免“喜庆烦恼”?

  燃放鞭炮“三宗罪”噪音、引火、垃圾污染除夕开始,民众纷纷燃放烟花爆竹,城市沉浸在“轰隆隆”“雾蒙蒙”氛围中,甚至带来不少安全隐患。有人在网上直陈燃放鞭炮 “三宗罪”:噪音、引火、垃圾污染。

  “春节期间,晚上睡不好觉,外面爆竹声没消停过,吵死了。”家住上海浦东的李栋对记者说,“破五”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家比一家响,与除夕夜的爆竹燃放不相上下,“肯定惊扰了许多人的睡梦!”

  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火灾的例子不少。来自公安部消防局的数据显示,2月2日零时到2月3日上午8时,全国发生火灾5945起,直接财产损失1300多万元。燃放烟花爆竹不当是导致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

  据了解,仅除夕夜,上海就出动了3万余名市容环卫职工坚守岗位,清除烟花爆竹垃圾1000余吨。

  环卫工人刘习之告诉记者,春节这些天,居民燃放烟花爆竹的量非常大,“尤其是初五,家家户户放鞭炮,从早到晚没停过,垃圾我们扫了一车又一车。”

  指责鞭炮弊病也不赞成春节“静悄悄地过”

  一面是燃放鞭炮带来的种种不利,一面是割舍不下的“爆竹贺岁”情结,不少网友在指责鞭炮弊病之余,也不赞成春节“静悄悄地过”。

  腾讯网网友SAGA留言说:“尽管我很反感在春节期间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但没有烟花爆竹,感觉少了点什么,丢了点什么。”

  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说,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放鞭炮代表着辞旧迎新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为喜庆的日子烘托热闹氛围。对过年而言,爆竹燃放的声音、火光乃至硝烟,都是“年味”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告诉记者,迎财神的鞭炮具有深刻寓意,可说是一次克服经济危机的民俗总动员,是一场鼓舞信心,洋溢激情的“中国式狂欢”。

  仲富兰认为,尽管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噪音、空气污染及安全隐患,但不能因噎废食,简单地一禁了之,须采取相应措施保留传统习俗丰富文化的韵味,兼顾环保与安全。

  放鞭炮禁不住只能疏之以导专家认为,要想真正避免燃放鞭炮带来的“喜庆烦恼”,确保城市环境和公共安全,须引入“低碳”概念,加强燃放烟花爆竹的规范管理,提高城市的安全设防能力。

  “国内好几个大城市在禁放烟火之后又开禁,说明禁是禁不住的,出路只能是疏之以导,加强城市安全设防能力。”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树英说。

  仲富兰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们小区是组织居民在固定时间进行集中燃放,选择远离房屋和车辆的开阔地点,燃放结束后,很快组织清扫垃圾,效果不错。”

  上海市人大代表裴蓁则呼吁,借鉴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的先进经验,不要沉迷于传统的燃放烟花爆竹,建言采用电子烟花爆竹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电子鞭炮,同样可以营造火光、声响。”

  朱树英建议,应提高城市的公安、消防等各方面监管能力,使燃放烟花爆竹有序进行、文明燃放。另一方面,对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问题,不能只盯住燃放环节,还应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规范和监督。
     新华社记者 李烁 罗争光(据新华社上海2月9日电)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2-13 23:58     标题: 今年成都烟花有点“冷” 鞭炮残屑减少2/3

新民网 2011-02-12 09:06   来源:中国安徽在线   作者:李霞


 春节期间,中心城区清运鞭炮渣屑比去年约少了2/3

  今年春节是成都燃放烟花爆竹开始“禁改限”的第3年,从2009年除夕的鞭炮声起伏不断到今年除夕的烟花爆竹声少了,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热情在减弱,更多的市民选择其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蓉城的年味儿依然浓厚。为何今年烟花爆竹声减少了?烟花爆竹销势走低?对此,记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

  【市民感受】  烟花爆竹声小了 持续时间短了
  昨日,记者走访了不少成都市民,大家纷纷表示,今年的除夕夜,烟花爆竹声小了,持续时间短了。市民燃放烟花爆竹的热情在减弱。

  前两年,家住西门车站附近的李小姐总有件烦心事儿:除夕夜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即使是她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大,也只能勉强听到电视里的台词。而停在小区楼下私家车的报警器也一直响个没完,而初一一大早,爆竹声又会把她早早吵醒。然而今年她发现,小区里的居民放的鞭炮明显少了。除夕夜12点前后是每年放鞭炮的高潮。今年高潮时段一过,小区里的鞭炮声就渐渐稀少,很快就安静下来了。

  在高升桥附近居住的杨先生也给记者描述了一下2009年除夕夜的场景,“春晚才看到不到两小时就响起了,腾空而起的烟花照得高空通亮通亮的,天空出现了不少绚丽的烟花。到了11点多就‘噼里啪啦’起伏声不断,一直持续到1点多。”杨先生注意到,今年的鞭炮声不大了,持续时间也短了,“到12点半就没什么声了。”

  万年场的一位女士则告诉记者,“今年鞭炮声可比往年少多了,往年一般都要持续2个多小时,今年就半个小时左右。”一些市民表示,周围的朋友以前都会跑到新津等郊县购买烟花爆竹,今年反而没有买了,“我居住的周围,那天晚上放的人比较少,可能最多持续了10多分钟。”

  【商家反映】  烟花爆竹生意“秋” 大型礼炮少问津
  昨日,记者对莲桂南路、万年场等多家城东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点进行了走访调查,或因天气缘故,市区大部分销售点都闭门谢客。仅有的几户营业商家也都表示,今年生意“秋”,尤其是大型礼炮少有人问津。

  在万年场双庆路的一家临时销售点,一个商家告诉记者,消费低的小型火炮销量稍微可观些,但大礼花就太难卖出去了。“你看嘛,我这儿都还堆起一大摞呢。”说着,她指向帐篷两侧堆着足有两米高的礼花盒子。

  一个做了七八年烟花爆竹生意的老板表示,跟前年去年比,今年的生意差了不少。他认为“可能由于价钱比往年涨了15%左右,今年的销售点少了,但买的人还是比前两年少。去年双庆路上有6个摊位,今年只有4个。往年除夕晚上来买炮的人都是人挤人,1点多来买的人都还比较多,今年才刚过12点就没生意了。”

  【侧面印证】  垃圾总量虽增多 鞭炮残屑却减少
  绚丽烟花辞别旧岁,爆竹碎屑洒夜空。记者从市环卫处获悉,截至2月8日下午5时,春节期间,中心城区共清运生活垃圾达3万余吨,其中鞭炮渣屑300余吨,比去年少了200多吨。“垃圾总量在增多,但鞭炮屑确实少了。”市城管局环卫处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去年除夕,成都环卫工人在大年初一扫出了接近600吨的爆竹纸屑,对于为何爆竹纸屑会陡减的问题,一些网民在论坛上发帖称,今年小区周边烟花爆竹的燃放量比往年少了许多,爆竹纸屑自然也没有往年多了。

  【声音】

  市民:希望限得更科学

  一些环保人士和组织担心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环境,不少的市民也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过年时不再滥放鞭炮。一些市民说,春节本是祥和欢乐的日子,但是读到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惨剧时,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利弊得失。燃放烟花爆竹既污染空气而且产生恼人的噪音,应该换一种既喜庆又安全的过节方式。

  而另一些市民表示,年节之喜庆,放鞭炮不可或缺。只要杜绝那些危险的大威力烟花爆竹,即可确保大都市的春节既热闹、又安全。为了做到既环保,又兼顾传统文化民俗氛围的需要,可以提出一个比较安全的折中方案,特别是对时间和地域的严格限制和管制。由于住家附近多是老小区,即使在小区外燃放也很容易出事故,如果能集中指定几处可供燃放的安全区域并进行防护,这样既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烟花,又保证了大家的安全。

  民俗专家:少放鞭炮不会冲淡年味

  不能尽情放鞭炮,那该怎么找年味?一些网友在网上争论时表示,鞭炮是长期传承的民俗文化,不放鞭炮就丢了传统,没了农历新年的味道。

  四川社科院民俗学专家袁庭栋表示,春节放鞭炮是中国多年留下的传统,主要是表示除旧迎新,表达对新年的展望,以及扫除烦恼、剔除霉运,带来好运等。现在人们继承的是古人的文化心理,不放鞭炮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放多了出事了就会适得其反。此外,民俗文化的变迁也跟经济大形势有关,烟花爆竹价格上涨,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热情会随之递减。民俗也应该有个新气象,“少放鞭炮,适可而止,并不会冲淡年味。”

  【提醒】

  11类烟花爆竹禁止燃放

  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成都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规定》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时间、禁放区域、批发规定都有要求。此外,每一年春节前,成都都会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规格品种进行严格限制,主要是针对噪音分贝、用药用量等方面作的要求。今年春节,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线香类、造型玩具类、鞭炮类(摔炮、拉炮、砸炮等国家禁止产品)、双响或多响的加芯红炮、排字炮类、组合烟花类、小礼花类、烟雾类、摩擦类11类烟花爆竹产品禁止经营燃放。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李霞采写摄影于谭阳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2-14 00:02     标题: 春节燃放鞭炮引多起火灾 是否禁放再惹争议

2011-02-11 13:04:21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楠):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燃放鞭炮引致大火和人员伤亡事件时有发生。鞭炮该不该“禁放”是一个多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年更不例外,春节是否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再次引起多方争议。

  兔年刚过20分钟,中国东北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即因燃放烟花而起火,最终这座152米高的大厦被烧毁,损失达30亿元。来自公安部消防局的数字,2月2日(除夕)零点到2月3日(大年初一)上午8点,是燃放烟花爆竹的高峰期,在这一期间,全国共发生火灾5945起;且至3日14时,北京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223人,死亡2人……这些数字背后,人们不得不意识到,惹祸的还是鞭炮。

  究竟春节的时候大家到底支持不支持燃放烟花爆竹?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我不支持,它污染环境。放鞭炮容易把人炸伤什么的。”

  “肯定支持,过年不放点鞭炮能行没?”        

  “我希望晚上的时候有规定的时间放,不要在人家休息的时候放。”

  针对春节该不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问题,有河南的网友以投票的形式征求意见。从投票活动总体来看,超过八成的网友支持禁放,他们认为,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容易引起火灾,造成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同时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休息。

  但一些学者和市民也认为,燃放鞭炮是重要的民俗,是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鞭炮声,年味就淡了。眼下传统文化正遭遇到全球化时代的冲击,如果我们不保护民俗的东西,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躯壳。民俗学家齐守成也表示了他的看法:“这是几千年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人们的风俗习惯不是哪一个人制定的,也不是哪个人规定说他可以实行、可以禁止。”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带动下,短短几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中心城市都宣布禁止在中心城区燃放,随后又陆续解禁。到了2006年左右,连禁放控制最严格的北京,也把禁放改为限放。如何才能在禁与不禁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专家认为,政府应该适当引导公众参与更多其他的节庆文化习俗;另外,还应严格规定安全燃放区和燃放时间。这样,既降低了造成损失的风险,也不会扰民,同时,满足了部分市民燃放鞭炮的需求。
作者: 柳倩月    时间: 2011-2-14 13:15

大年三十晚上那天我是被烟花的浓烟呛得咳嗽了近一个小时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2-16 11:14

不放鞭炮确实没年味儿,彻底禁放不合适。但不分钟点儿、不分地点、不管他人感受、毫无节制地大放特放,也实在是无法令人接受,环境污染、人员死伤、火灾频发,总不是什么好事儿。
能不能立法,对放鞭炮的时间、地点、数量及鞭炮当量有个明确规范?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1-2-18 16:41

个人感觉,放得有点过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2-19 02:18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1-2-18 16:41 发表
个人感觉,放得有点过了。
是的,放鞭炮原本是一个神圣的事情,除夕放鞭是用来驱除邪恶,赶除灾祸的,民众在这一活动中,是带有很强敬畏感的。。。

而后来发展成活跃气氛,热闹节日的方式,甚至发展成为春节狂欢的一种形式,城市禁鞭解除之后,人们突然一下子海阔天空,没有任何可以畏惧的了。。。这样的神圣仪式变成无所顾忌的狂欢仪式,人们的某种欲望在狂欢中得到满足,但是当我们回头发现因为这个事情一旦做得过度了,不仅不会驱除邪恶,反而会引发灾难!于是,人们又开始有了敬畏。不过这种敬畏不是原发的,不是出于心灵深处,不是宗教情感,不是潜意识的一部分,而是与自身利益联系十分紧密的一种认识而已。。。当个体利益还未遭受此种灾难时,这样的狂欢又卷土重来,或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某一天个体失去某种利益为止~~~

很多机构在策划怎样让春节走向世界,让春节情结融入全人类的潜意识里,如果我们肯定这一行为的话,我觉得首先是咱们地地道道的中国春节要过的有品质,要提高春节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利益衡量,不仅仅是休假,也不仅是狂欢,而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就像过年要回家一样,成为与生俱来,自发的文化力量,要在春节这样一段转换的时间里让人们收拾昨天的记忆,积淀成内心的财富,振作起对新的一年的信心~~~

春节有很多过法,形式与内容现在看来实在只是次要的,春晚也好,传统民俗也好,冷冷清清的度过也好,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春节回到真正的哪一样一种颇具神圣感,使人们产生敬畏,温馨,希望等文化感召力的春节情结,不再让我们的心灵淹没在喧嚣嘈杂的气氛中,算是为春节保留一丝内在的品质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