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马昌仪】妈祖传说与文化轨迹(1)
[打印本页]
作者:
边缘人
时间:
2011-2-10 17:09
标题:
【马昌仪】妈祖传说与文化轨迹(1)
马祖传说与文化轨迹
马昌仪
妈祖信仰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福建莆田湄州岛上一个名叫林默的女子的传说,渐而成为以舟楫为生的人们崇祀的对象,作为一种民间相信样,从福建向西传到了广东、广西,向北传到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沿海地区。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逐渐为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所接受,成为影响最大的海神信仰。当我们整理有关妈祖的传说和记载,进而研究它们的文化内涵时,发现不仅妈祖的传说和信仰本身饶有兴味,它所提出的文化传播问题,也带给我们某些重要的启示。
妈祖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妈祖
关于妈祖的传说,宋以来的方志、民俗和笔记小说以及碑文石刻中多有记载,前辈学者顾颉刚、容肇祖等人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经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今人宗力、刘群又在《中国民间猪神》里加以搜求罗致,这些材料虽然片段段,并非我们今天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那种完整的记录,但仍然可以从其中看到一些端倪。例如:
神为五代时间王统军兵马使林远野地六女,能乘席渡海,人称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州。常衣朱衣飞翻海上,土人祀之。(姚福均编《铸鼎余闻》引宋潜说友《临安志》)
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
珓
,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夷坚支志》景卷九《林夫人庙》)
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佑间,邑人祠之,水旱疠疫,舟航危机,有到高辄应。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以八舟使高丽,风溺其七。独允迪舟见神女降于樯而免。……三十年海寇啸聚江口,居民祷之,神见空中,起风涛烟雾,寇溃就获。……乾道三年,兴化大疫。神降曰:“全庙丈许有泉可愈病。”民掘斥卤,甘泉涌出,饮者立愈。(《铸鼎异闻》录元王元恭《四明续志》卷九《祠祀篇》引程端学《天妃庙记》)
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州地也。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以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
幼而颖异。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如会稽吴望子、蒋子文事。然以衣冠族,不欲得此声于里
闬
间。机妃亦且韬迹用晦,栉沐自
嗛
而已。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忽一日,妃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时。父母以为暴风疾,急呼之。妃醒而悔曰:“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亦不之问。暨兄弟赢胜而归,哭言前三日飓风大作,巨浪接天,弟兄各异船,其长兄飘没水中耳。且各言当风作之时,见一女子牵五两(
舡
蓬桅索也)而行,渡波涛若平地。父母始知妃向之瞑目,乃出元神救兄弟也。其兄长不得救者,以其呼之疾而神不及护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
上面所引几段文字,都出于宋元时期文人之手,但显然他们也都取材于民间的传说。看来马祖传说的基本情节(骨架)已经形成、甚至相当丰富了。作为海神传说的人物,她的出生是神异的,说是其母吞食了南海观音的优钵花而受孕,还有材料说,在她出生之时有异光闪现;她能“乘席渡海”、能“飞翻海上”,具有超常的水上本领,在商船遭遇巨风恶浪时,她变形出现于桅樯之巅,使化危为安;拯救舟使高丽的路允迪于海难;牵五两救三兄弟于赢胜而归,而由于父母的呼唤,使长兄死于波涛之中;能给人们治病,显示出女巫的某些特征。等等。在流传中,由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群在传述中加以附会何丰富,因此堆积在她身上的这许多枝枝杈杈的情节,有些显然是矛盾的。比如有的传说说她是林愿的第六女,林愿没有男儿,而由叶德辉编辑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这个元代就得以流传的传说,则说她有四个兄弟。这种根据某些事实或传闻二加以附会,以讹传讹,从而造成在情节上前后错乱、相互矛盾的现象,恰恰是民间传说的一个典型特点,如果要求民间传说处处都符合逻辑,那就不是传说了
。
根据顾颉刚的考证,林默实有其人,但人们把她作为偶像来崇祀,却是在她死后(据记载,林默卒于宋雍熙四年即公元
987
年)经过了大约
100
年光景的酝酿期。
[1]
而关于林默其人的传说,显然是在她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之前早就在民间流传着的。人物传说的规律告诉我们,大凡流传的时间尚短的传说,一般还未能脱离事实太远,虚构的成分不多,而经过了相当长时期流传的传说,则虚构甚至荒诞的成分大大加强。马祖的传说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以舟楫为生的渔民,希望摆脱时有发生的海难的威胁,想象出许多美好的故事来寄托自己的这种愿望,于是,类似的传说就应运而生了;另一方面,人们所以把种种体现着美好愿望的美丽传说附会到林默身上,使这个渔家女变成了传说中的人物马祖,那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曾经有那么一个带有某种神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依托,没有一个可以作为依托的人物,传说也就无由产生;其次,客观上由于海上贸易何交通的发展,人们在心理上需要塑造出一个类似的、能护佑人们海上安全的传说人物甚至神仙。这个传说人物或神仙是涨某还是李某,完全是一定的条件何机遇决定的。赵翼《亥余丛考》卷三十五有云:“窃神意之功效如此,岂林氏一女子所能,盖水为阴类,其象为女。地
媼
配天则曰后,水阴次之则曰妃,天妃之名,即谓水神之本号可,林氏女之说,不必泥也。”古代学者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林氏女林默所以称为传说人物和海神,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甚至于说现实中的林默,是否就具有了上述古籍记载的那些神奇的事情,如“乘席渡海”,在渔船处于危难时常坐在桅杆顶上等等,那自然是很难这样说的。笔者宁可以为这些都是在流传中根据愿望和想象附会和添加上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林默是一个水性很好的渔家女子或女巫,她在水中活动如履平地,甚至有时“衣朱衣飞翻海上”。而这样的人物(或男或女)原型,在现实生活中是大有人在的。
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偏要塑造一个女传说人物或女神,而不塑造一个男传说人物或男神,倒是一个十分有趣而颇费思量的问题。顾颉刚先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他说:“宗教里很有女神的需要,所以观世音菩萨会从男身转成女身。在道教里,碧霞元君是一个很大的女神,相传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但是她的势力只限于北方,到了南方,天后就起而代之了。”
[2]
容肇祖也曾引用全祖望《鲒琪亭集》卷三十五《天妃庙说》中的一段话论到这个问题。《天妃庙说》:
今世浙中,闽中,粤中,以及吴松近海之区,皆有天妃庙,其姓氏则闽中之女子林氏也,死为海神,遂有天妃夫人之称,其灵爽非寻常之神可比,历代加封焉。子全子曰,异哉,圣人之所不语也。生为明圣,死为明神,故世之死而得祀者,必以其中节贞孝而后尊。以巾帼而言之,湘夫人之得祀也,以其从舜而死;女须之得祀也,以其为弟屈原;曹娥之得祀也,以其孝。若此例者,不可屈指。若夫流俗之妄,如矶
○
夫人祠,亦以伪传其殉汉而祠之。至于介山妒女之流,则所谓
俚
诞之不足深诘者也。若天妃者,列于命祀,遍于南方海上州县,其祀妃里巷祠宇所可比。然何其漫无稽也。夫妇人之为德也,其言不出于阃,其议不出于酒食之微,其步趋不出于屏厅之近;其不幸而婺,所支持亦不出于门户之间,所保护亦不出于儿女之辈;若当其在室,则尤深自闷匿,而一无所豫,林氏之女,即云生有异禀,其于海上楼船只夷险,商贾之往还,亦复何涉,而忽出位谋之,日接夫天吴,紫风之流,以强作长鲸波汛之管勾,以要鲛人蛋户之崇奉,甚无谓也。古来巾帼之奇,盖遭逢不幸,出于变故之来,勃菀烦冤以死,故其身后魂魄所之,不可卒化,世人亦遂因而祀之,以励风教,以维末俗,是三礼之精意,不可废也。
[3]
顾
先生只是提出了问题二没有解答问题,没有说清楚为什么需要塑造出一个女性的
传说海神人物,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北方有了碧霞元君,南方就一定需要一个马祖呢。全祖望的论述,讲出了一部分道理,却充满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家的思想对妇女的偏见。笔者认为由于社会的分工和生产的习惯,捕鱼、航海、海上贸易等事业,多为男子承担,妇女是历来不能染指的,而且历史上还形成了许多对妇女的禁忌。陆地上的工作则由女人来担当。每当男人出海,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无异于死离死别,女人们往往把期盼家人团聚的希望寄托于求神问卜以及巫术活动上,巫祝的脚色很自然第九落在了女人的身上。林默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适应人们心理需要的女巫。她由于具有某些非常人所具有的巫术,因而被人们所传颂。她一旦成为人们所传颂的传说人物,就不进适应了得心理需要,而且也为皇权所重视,于是在不断出现的加封之中,她由老百姓的渔女林默尔成为马祖,而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妃、天后,形象愈来愈高大了。
从林默到马祖再到被最高统治者加封的天妃或天后,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既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到体现着人们愿望的传说人物的演变过程,又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到接受人们祀奉的神偶的演变过程。在从人到神的过程中,传说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租用。
近代马祖传说的演变
尽管关于妈祖的传说从宋元以来就不曾间断地在民间流传着,延续了整整一千多年之久,在宋、元、明、清的文献里不绝如缕地发现它的踪迹,可是,
20
世纪前七十年间,在中国大陆却似乎很少有关这个传说的新纪录公布于世(不包括研究论文)。学术界所运用的材料,任然是送宋、元、明、清几代留下来的零星记载和碑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不在本文的论列范围,从
80
年代起,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编辑《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共计三套书,每省各一卷)和各省编修地方志书以来,有关地区搜集和发表了一些现在还在流传的马祖传说,使我们有可能在掌握了比较丰富而全面的资料的情况下,来研究这个源远流长的传说的流变。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现将几个有代表性的传说的情节摘要列在下面:
(
1
)《女海神》
,流传于福建。原载福建《故事林》
1986
年第
6
期。
1
,南海观音授林夫人仙丹,夫人怀孕,十二个月后分娩,有祥光现,生一女儿,取名林默。
2
,指点百姓淘清井水以治疗瘟疫。神仙授铜符给默娘,令其为民解厄消灾。
3
,默娘预告将有台风,劝渔民不要出海,其父未从。
4
,海上风浪大作,渔船危在旦夕,默娘以院中柴草举火,引导船民施到海岛。
5
,默娘再去救其父,父得救,默娘用身体压住船锚,因而葬身于海中。人谓被观音携至西天瀛洲。
(
2
)
《海神娘娘赐灯》
,流传于山东长山岛。原载《海上仙山长岛》,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
1987
年
11
月版。
1
,海神娘娘为庙岛渔家女。
2
,父兄三人出海遇雷雨。海娘伏在织机上睡着了,咬紧牙、攥紧拳。其母将其叫醒,海娘言其父落于水中。
3
,两兄安返,告知其父落水,并说在风浪中似有人拽住他们的衣服将其拖上岸来。
4
,两兄再次出海,夜遇风浪,有小红灯出现于桅顶。
5
,海娘承认上述两事是她所为,从而犯了天条。玉皇大帝令其脱俗回到天庭。从此船只遇难,只要喊三声“海娘保佑”,船头便有红灯出现。
(
3
)
《海神娘娘智占庙岛》
,原载《海上仙山长岛》,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
1987
年
11
月版。
1
,八仙之首吕洞宾将道帽扣在庙岛凤凰山上,占下此洞天福地。
2
,南海海神娘娘为降妖伏魔来此,看到吕仙道帽后,将金钗置于道帽之下。
3
,吕洞宾于海神娘娘斗智失败后,海神娘娘在庙岛安居下来。
另一个在砣矶岛搜集的传说,把吕洞宾换成了关帝。关帝主管陆上事,海神娘娘主管海上事。庙岛的关帝庙在天后庙的前面。(《海神娘娘智占庙岛》,原载《长山县民间文学集成》,长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小组
1989
年
11
月编印。)
(
4
)《南海女神马祖》,流传于福建,原载《民间文学》
1988
年第四期
1
,五代闽王时观音菩萨授胎丸于林妻王氏,宋太宗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有红光闪射,生意女孩,取名林默。
2
,井仙授一铜符。
3
,当地其瘟疫,默娘用铜符为人们治病,并教人们挖泉引水,含情解除。
4
,默娘父及兄渡海北上赴任遇海怪,遂以铜牌助父降千里眼、顺风耳及海怪。
5
,默娘抛筷子拯救商船。筷子变杉木围护。
6
,雍熙四年重阳节,踩彩云升天。
7
,明洪武年
泉州卫指周作之战船载海上遇礁后,马祖显灵以神火引导,转危为安。
(
5
)
《女海神三上瑶池》
,流传于台湾,沈顺天搜集,原载《闽台风情录》,东方出版社
1989
年。
1
,马祖升天后,为王母娘娘祝寿时,王母娘娘教她用瑶池的黄泥和着琼浆捏成飞马,于是岛上便有了马。
2
,马祖二上瑶池请教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教她到五指山采来翠竹和菠萝树苗,到天池采来香蕉和柑橘树苗。于是岛上才有了这些树。
3
,马祖差遣的凤凰私到福建衔来乌龙茶苗,犯了天条,被王母娘娘惩罚,变成了凤凰山,常年守卫着乌龙茶。
4
,马祖三上瑶池,向王母娘娘要稻种。王母娘娘教她到蓬莱仙岛取回两种水稻种。于是台湾才有了蓬莱稻和在来稻。
(
6
)
《女海神救仙翁》
,原载《闽台风情录》,同上。
1
,海神告诉孤苦的老渔翁半夜到海边去,她的儿子会给他海鲜。
2
,老渔翁如约一人来到海边。一只猫送给他许多条大大鱼。
3
,第二天,老渔翁违约,和老伴一起来到海边,不见儿子也不见猫。
4
,第三天,老渔翁如约一人来到海边,那只猫蹲在那儿,旁边有许多鱼虾。老渔翁说:猫鼻头,马祖婆叫我来看你啦!你可别再跑了!猫是灵物,以为女海神要它留守在此,于是就再也不走了。老渔翁从此每天都有吃的用的。
(
7
)
《台湾三妈祖》
,原载《闽台风情录》,同上。
1
,高雄以家建房,煞神作怪,房梁掉下来,二妈祖暗中接着,折断了一只手臂,二妈祖因此显了圣。
2
,有庸医向妈祖求医,未显灵。于是把庙拆了。其实是二妈祖应邀到大妈组处用衣裙承住冰雹、陨石去了。
3
,大妈组查清情况,把庸医发到地狱里去。高雄人重建二妈祖庙,迎回二妈祖。
4
,三妈祖生得漂亮,引来许多青年求婚。不得不到二妈祖处避一避。大妈祖也同时来到。
5
,三妈祖庙荒芜。北港发生放火抢劫、男盗女娼、稻麦失收、病患连生。天上三太子传大妈组的圣意,隆重迎三妈祖回庙。从此三妈祖香火最盛。
仔细研究这些现代记录的马祖传说异文,不难发现,比起清以前的记载来要丰富得多了
。它们呈现出如下三方面的特点:(
1
)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传说的基本情节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被保留下来了。(
2
)马祖这个具有神格的传说人物,更加世俗化、生活化、地方化了
,这些传说中的马祖形象,与那些碑文上的马祖的冰冷的面孔,有时简直判若两人。(
3
)海神妈祖逐渐同其他的神祇联系了起来。如吕洞宾、关公等,其在信仰方面的地位得到加强,并出现了将其他海神取而代之的趋势。
下面让我们对上面这三点作进一步的分析,借以探讨传说的流变。
第一,一个传说一旦与信仰结合,便互相促进,从而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了某种惰性,长时间保持着一个坚硬的内核,向滚雪球一样滚下去。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打过一个很有兴趣的比方:“它像草木一样,根子在古代,却繁茂滋长,有时枝桠枯竭,或又扭偏了。又像海滩堵水,既有沉沙,又有潮涨潮落。仔细地研究时,从这当中可以窥见时间的进展给予人类社会巨大变革的某些痕迹。”
[4]
妈祖传说所以能常盛不衰,而且能延续上千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祖信仰的存在。如果换一种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在某个地方神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很大影响的地方,那么,妈祖神的影响就自然会被削弱,妈祖传说也必然会逐渐削弱或被人们所遗忘。比如山东沿海有的地方信仰妈祖,也同时流传著妈祖传说,有的地方则信仰其他地方神,流传着一些地方神的传说。而鲁中以西的广大农耕地区和丘陵地区,大部分信仰碧霞元君,几乎完全找不到妈祖信仰和妈祖传说的痕迹。同样,我们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些农村,也看到农民的居室里、宅院门旁,供着的是土地神,而不是妈祖。其实哪里过去时妈祖信仰很盛行的地方。人们职业的变换,也促使原来流传的妈祖传说发生着变化。一般说来,在沿海以舟楫为生的居民,随着时间的变迁,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变着妈祖传说,删除某些不合自己口味的东西,或他们认为不合理的情节和细节,添枝加叶地加进去一些符合时代需要的观念。最明显的例子,是把妈祖和台湾人抗击倭寇事件联系起来(《女海神救渔翁》)。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传说是《女海神三上瑶池》,其中的妈祖,很像是神话中的文化英雄,她用泥捏成马,采来料竹林、香蕉林、柑橘林、菠萝林,取来料稻种。这些后来添加上的情节远远突破了原来妈祖传说的框架,当这些传承该传说而又现代科学知识极其有限的人们讲述传说时,他们既受了古代神话的影响,又受着现代生活的激发;既恪守着传说的规范,又在生活和观念的领域里采摘着符合他们口味的一切。
第二,一反古代碑文所塑造的那个威严冰冷、居高临下的天后形象,在现代记录的传说中,妈祖变得世俗化、生活化了。她是渔民的救星,更是渔民的朋友和亲友。如果说,《南海女神妈祖》这篇传说基本上是古代那些情节的翻版和演绎,并没有什么新的添加物和新的补充的话,那么,《女海神救渔翁》中的妈祖,则完全是生活中或民间故事中的那种知人冷暖的朋友或娘妈。大连《金州民间故事》中收了一篇当地流传的《海神娘娘的故事》,是民间文学集成搜集者搜集到的,其中的海神娘娘,是一个本地的渔女,是一个极其生活化的人物,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5]
《台湾三妈祖》中的大妈祖、二妈祖、三妈祖这三个人物,既是主管人类祸福的神祇,又是、甚至更像是人们的邻里亲朋。这个传说有着民间广泛流传的
三姐妹故事色彩。对于一则传说来说,距离源头越远,其神圣的因素、信仰的因素也就越单薄,世俗的
色彩也就越浓重。对于后世的传承者来说,妈祖与其说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着的神而起作用,毋宁说是一种企望平安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更为准确一些。与生活化、世俗化相并行的,是把妈祖地方化的苗头出现于一些传说中。庙岛群岛的渔民说,妈祖是他们那儿的人氏,叫海娘;台湾的渔民说,妈祖是台湾的人氏,甚至给妈祖分了身,称为三个妈祖。这无疑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子。别的地方肯定也有类似的例子,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掌握这样的材料罢了。至于地域风情的描写和地方用语的特色,更是自不待言的了。
第三,在《海神娘娘智占庙岛》两篇同题的传说中,讲到妈祖于吕洞宾、关老爷的关系,其他传说中叶讲到她与观音菩萨、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以及天上三太子等神祇和神界人物的关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我们将留待在论述信仰的传播时再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妈祖信仰的文化轨迹
妈祖信仰起源于何时,学术界说法不一。这当然是受史料的局限造成的谜团。
20
世纪
20
年代末,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一些民俗学者大都认为对妈祖的信仰,出现于宋元佑年间(
1086
—
1094
),即林默度过她的短暂的一生“升天”一百年之后。他们的根据是程端学的《天妃庙记》中所说之“宋元祐间,邑人祠之”这句话。今人的有关材料中,则把妈祖信仰的出现时间,提前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甚至更早一些。林文豪主编的《妈祖千年祭》一书认为:“据《天后志》所载,祖庙(指莆田之天后庙——引者注)初仅‘落落数椽’。后来由航海商人三宝捐金修建,焕然改观。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
1023
—
1032
年),传说岛上屡现神光,荷蒙庇佑的人又捐资扩建,使廊庑更增巍峨。”
[6]
这就把妈祖信仰推前到了林默姑娘去世之后的几十年间,而且这还是以寺庙的建立作为信仰的标志来判断的。实际上,作为观念的传说,它的发生,也许要比作为行为的信仰的形成,以及寺庙的建立,要更早一些。
如前所述,林默可能是一个能够施行一些巫术的女巫。詹
·乔·弗雷泽在《金枝》里说:“巫术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也是一套谬误的指导行动的准则;它是一种伪科学,也是一种没有成效的技艺。”“最初的巫师们是仅仅从巫术应用的角度来看待巫术的,他从不分析他的巫术所依据的心理过程,也从不思考他的活动所包含的抽象原理,他也和其他绝大多数人一样根本不会逻辑推理。对他来说,巫术始终只是一种技艺,而从不是一种科学。”
[7]
马林诺夫斯基更简洁地指出:“巫术纯粹是一套实用的行为,是达到某种目的所取的数段。”“支配巫术的是粗浅的信仰,表演巫术的是简易而单调的技术。”
[8]
林默所施行的巫术,无非是希望渔民海上安全和为乡民驱灾逐疫而已,她之所以能在北宋末年不算很长的时间里在福建沿海一带,主要是泉州和兴化地区传开,说她“能知人祸福”(黄岩孙《仙溪志》)、“能言人休咎”(李俊甫《莆田比事》),当然是受着一种顽强的信仰的支持。
据史料记载,宣和癸卯(公元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遇风,其他七艘船都丧身海底,唯有路允迪的船载妈祖的庇护下得以生还。为此路允迪奏请皇上封妈祖为灵惠夫人,宗徽宗没有敕封,而特赐顺济庙额。(柯秉圭《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历朝褒封》;涨燮《东西洋考》;程端学《天妃庙记》)这是史籍上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第一次敕封,也是北宋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敕封。到南宋宋高宗绍兴25年(1155年)才封为崇福夫人。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阶层不断加封,于是林默在这种累封之中,由一个民间的普通渔女,巫女,而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美谥累累,地位不断上升,头上不断给戴上神圣的光环。
[9]
原来民间还只是信仰,还只是一种着渔民的希冀的传说,加上了当权者利用老百姓这种愚昧的笃信心理而大力提倡,妈祖信仰于是如虎添翼,如遇东风。
随着内河漕运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在南宋以后从福建传到了邻近的沿海省份,如浙江、广东、山东以及琉球(台湾)等地,称为主要是渔民和商人中的占优势的信仰。由于传说的飘飘忽忽,时隐时现,似风似雾,即使有些记载,也相当零碎和片段,很难理出马祖传说和信仰的脉络,倒是那些散布于各地的庙堂和印在书上火刻在石碑上的碑记能多少帮助我们找到它的传播路线和传播情况。
就妈祖庙而言,除建于北宋时期的湄洲祖庙而外,有记载说,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福建会馆在庙岛(沙门岛)建立了供奉妈祖娘娘的海神庙。
[10]
这是否就是湄洲祖庙之后最早建立的一个海神庙呢?是否在距离莆田的湄洲屿更近些的泉州、浙江、广东的一些水陆码头还建立过更早的海神庙呢?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换啊没有看到比这座庙更早的妈祖庙的材料。广州的崇福无极夫人庙建于南宋前期。杭州的顺济圣妃庙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泉州的妈祖宫建于庆元二年。宁波的妈祖宫建于南宋绍熙二年之前,据认为是直接从湄洲祖庙分炉出来的。庙岛是庙岛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东、北、西分别由南北长山岛和大小黑山岛构成天然屏障,周围海域系泥沙底质,是天然的锚泊良港,为南来北往的渔船和商船锚泊之所。同时,这里地处蓬莱仙岛的北面,神仙思想极为发达。因此,妈祖故乡福建的商人把这里首选为建立马祖庙宫的处所,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时,这也反映了海上贸易何海上交通是怎样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的。在此之前,往南山东半岛的青岛和石岛,往北国老铁海峡辽东半岛的山海关老龙头等地,也都建有天后宫,但都建于明代及其以后,避庙岛上的海神庙要晚得多。
天津的天妃宫建于元初。泰定年间(1324—1327)遭火灾,至正十一年(1351)重葺。天津卫海滨地区,以渔盐为业。地当辽沈之西、燕京之东,为北方出海之咽喉。因此居民易于接受妈祖海神信仰。天后宫建立后,又得到了皇朝的大力支持,在元时就已经香火甚盛。元张翥代天妃庙次直沽作诗描写了当时的情状:“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清朝演变为盛大的皇会。皇会既有酬神性质,又是当地以渔民为主体的居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文艺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深入人心。皇会的兴起和发展,是天津海运、漕运发展、商船粮舶帆樯林立、商业贸易繁荣的见证。
[11]
从历史记载来看,妈祖的传说及信仰在广东的传播,广州崇福无极夫人庙领风气之先,出现于南宋。但信仰的大量传播,似乎是在明以后。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记天妃的一条说:
天妃,海神。或以为太虚之中,惟天为大,地次之,故天称皇,地称后。海次于地,故称妃。或曰,非也。易兑为泽,泽通于天,故曰天泽。以海为大,故曰天池。而兑为少女,故曰妃。艮之男为地公侯,故兑之女为天妃。今粤人皆以天妃为林姓云。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这段话说明了天妃信仰那时在广东各地已经相当普遍了。珠江三角洲外秒的澳门(古称濠镜澳、濠江)在葡萄牙人入侵之前,就有了妈祖庙——妈祖阁。何高济为英国人C.R.博克舍(C.R.Boxer)编注之《十六世纪中共南部纪行》一书的《导言》中说:“葡人后来把他们的原始住地转移到更平静和更有掩蔽的白
礁
海域,最后在1557年左右,转移到‘阿妈(Ama)女神湾(或庙)即澳门。”
[12]
“阿妈女神湾”的“阿妈”就是福建人对妈祖的民间称呼。葡人进来之前,不仅有了妈祖的信仰,而且已经建立了妈祖庙。布衣《澳门掌故》也证实:“葡人初抵澳门,据说由妈阁庙对开处登陆,他们不知地名,问土人该庙何名,答妈阁。葡人遂称之为马交。”
[13]
<FONT size=3>澳门的妈祖信仰是泉州和漳州人到此航海和经商带过来的,这里的妈阁庙虽然尚难于确定建于何年,但根据上面的两条材料,完全可以肯定,是在明代甚至明代以前由福建商人修建的。俞永济编著之《澳门指南》确指建于明万历年间。还说,在庙内有“洋船石”,石高数丈,倚山面海,石上镌帆舟形,尾刻“利涉大川”四字。“土著称,万历年间,一漳州巨帆泊于
[
本帖最后由 边缘人 于 2011-2-10 17:25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