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扬子晚报:官员为啥总指责群众“不明真相”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2-29 11:53
标题:
扬子晚报:官员为啥总指责群众“不明真相”
扬子晚报:官员为啥总指责群众“不明真相”2010年12月29日05:11
扬子晚报
[
微博
]
马涤明[url=#]
我要评论
(
0
)
[/url]
字号:
T
|
T
是谁不让我们知道真相 又在指责我们“不明真相”
关于上访村主任遭碾死一案,在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浙江乐清市公安局政治处主任傅昌扬称,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个别人士的煽动下,造成5名民警受伤(12月28日新华网)。
这位傅主任好像语言不俗,人家不说“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而说“个别人士”,佩服。不过语言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群众为啥总“不明真相”?
在“不明真相”的语境中,傅主任们只负责“不明真相群众”的定性问题,群众为啥“不明真相”的问题似乎并不归他们管。其实群众委屈得很:是你们让我们不明真相,却又指责我们不明真相,叫我们怎么办?
好吧,我们回到钱云会之死的事件上。
第一,只要一出事,要么说监控系统出毛病了,要么说探头坏了,早不出毛病,晚也不坏,偏偏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它不灵了,咋那么巧?又咋有那么多的巧?不过这一回还好,系统也没出问题,摄像头也没坏,就是“不储存录像”,为什么呢?不会是就为了让我们“不明真相”吧?
第二,只要一有人命事件必抢尸体,不需要理由。没有理由,我们只好去猜,这一猜,又变成了“不明真相”。这一次,当地政府又组织百余名警察两次抢尸,还带上了警犬,不抢走尸体决不罢休,为啥呢?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就“不明真相”。
第三,一遇公众事件,傅主任们总是习惯于选择性地作有利于当事一方的解释,有意回避那些不好解释、解释不清的问题。甚至怕你提问,说完一件事马上就散会,据说史上最高效的一次政府新闻发布会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是以秒计的——不到一分钟。而这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只说肇事司机无驾驶证的事,只说监控摄像“不储存录像”的事,当然还说了“村民妨碍执法”的事,而当地群众和网民都在质问的诸多疑点,基本全部回避了。昨天温州市警方介入了,火速查出结果是“暂未发现谋杀迹象”,可是证据呢?我们还是“不明真相”。
有 人就不想让我们知道真相,然后又指责我们“不明真相”,这么一绕,理由全被他们占去了。这难道真的成了一种“定律”?
公众要的是真相背后的安全感
浙江乐清市上访村主任钱云会离奇死于车轮之下,乐清当地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该事故为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且没有正面回答公众此前对于死者之死为何如此奇怪等诸多问题的质疑,直接导致了公众舆论更大的反弹。
舆论升级,调查升级,如何取得公众的善意回应则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由温州市责任部门调查,还是由独立第三方调查,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平息公众舆论的质疑之声。现在,温州市警方介入此事,必须要回答的是如何保持自己能够公正处理下辖区域内的案件。这也要求,当地责任部门进行的调查不能预设前提,不能只为此前的调查结论寻找更多的证据,新的调查应该从零开始。
当地政府所称的调查结果和处理面向公众“信息公开”,“接受媒体及社会的监督”,是一大进步。但是,这并不能消弭公众对于调查过程的质疑。公众必须首先看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过程,才有可能去相信责任部门调查的结果,尤其是没有独立第三方的时候。如果温州责任部门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开放调查的过程,即便给出一个符合真相的调查结果,也很可能会继续引起质疑。因为,当政府责任部门牵涉其中的时候,只要有一丝的疑问,就会在公众心里投射出巨大的阴影。
更重要的是,当地责任部门和公众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找出钱云会死亡的真相。当地责任部门寻找钱云会死亡真相是其职责之所在,也是对公众一个应有的交待。公众对钱云会死亡调查真相的渴求,除了真相本身,更多的则是担心钱云会死亡的处理结果不公正,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效尤,直接威胁公众自身的安全感,这会让公众舆论每时每刻惴惴不安。所以,公众除了真相,对其背后安全感的渴求更值得重视。
真相是回答公众舆论质疑的最佳答案,也是公众安全感的最基本要求。公众对真相背后安全感的疑虑,其实是给当地责任部门的调查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作者:
gaoy_1989
时间:
2011-1-29 12:16
标题:
央视调查钱云会身亡案 称官方结论并无可疑
在浙江温州乐清市蒲岐镇,有一个名叫寨桥村的临海村庄,一条名叫虹南公路的交通干道从村口经过。2010年12月25日早晨,在公路和村口交界处,53岁的寨桥村前任村委会主任钱云会被一辆工程车碾压死亡。
但是,村民们并不相信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他们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人目击,钱云会是被四个人强行按在车轮下碾压致死的。这个说法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
事发当天,有媒体转载了网友列举的“五大疑问”:“工程车逆行之谜”、“死者身体方向之谜”、“路口摄像头失效之谜”、“工程车不刹车之谜”、“肇事司机被带走之谜”,这些疑问都指向钱云会有可能是被谋杀的。
随着事件进展,在网络上和媒体报道中,质疑和猜测每天不断更新,加上死者是长期为征地问题上访的前任村委会主任,人们对钱云会的死亡真相疑问重重。
视频:央视《新闻调查》还原钱云会死亡之谜
12月27日,乐清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调查,钱云会之死是普通的交通肇事。然而,质疑之声并没有因此停止,当天,温州市市委宣布由温州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前往乐清对事件进行复查。
【新闻发布会现场】
沈强(温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我就乐清蒲岐,12-25案件的调查情况进行通报。
解说:12月29日晚,温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复查结论。
沈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已经固定。乐清蒲岐“12-25”案件排除谋杀可能,认定为交通肇事案件。
记者:你们怎么知道他是被车撞死的,而不是本来就死了放在那里呢?
记者:钱云会生前打的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谁的?
解说:对于钱云会之死,人们有诸多疑问未解。我们前往寨桥村,询问钱云会家人的想法。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钱云会家。钱云会的儿子钱成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但他希望隐去自己的形象。
钱成旭(钱云会之子 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村民):我也想我爸不是谋杀的,是事故,我们家里也保证有个安全。假如真的是谋杀的话,凶手没有抓出来的话,我这个家里全都不安全。
记者:公安机关调查的结论是交通事故,你自己到现在相信这个结论吗?
钱成旭:我也不好说。
记者:你也不好说?
钱成旭:别人都说,钱成宇说的,好像是那几个人谋杀的,那四个人把他压住,这个说法。
解说:很多村民说,一个名叫钱成宇的村民目击了事发过程,“四个人把钱云会按住碾死”的说法,最初就是从他那里听来的。由于事发当天,钱成宇就因涉嫌寻衅闹事被刑事拘留,外界无法接触,他是否真的目睹了传言中的情景,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警方表示,钱成宇并没有看到事发瞬间,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并向我们提供了对钱成宇进行问讯的录像片段。
警员:你和他们怎么说的?
钱成宇(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村民):我也就是说几句。
警员:说几句是怎么说的?
钱成宇:我说这个人肯定是谋杀的,我就这样吹的。
警员:吹?
钱成宇:不是,我对别人说这个意思。
警员:猜测的?
钱成宇:猜测的。
警员:具体点?
钱成宇:我具体就是这样说,我说这个人是害死的我说这是被人害死的,不会是车祸出事的,我这样讲,我在马路上这样讲。
警员:被穿制服的人按住,叫车过来轧,这些有没有说?
钱成宇:没有,这些没说,这些是他们说的。
警员:谁说的?
钱成宇:他们农民百姓说的,我这句话没说,我只讲后面有四个人,我没有这样说。
解说:作为事故现场最早的目击者之一,钱成宇究竟看到了什么?他说的四个人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村民们会说传言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呢?在乐清市看守所,我们采访了钱成宇。
记者:作为村民到达现场你是第一个人?
钱成宇:对,我是第一个。
记者:你当时到那附近是去做什么?
钱成宇:我早上吃完饭没啥事,我过马路,看到怎么那个车往那边停呢。
记者:就是说这个车是逆行的?
钱成宇:逆行的,倒行的。
记者:你当时离那辆车有多远?
钱成宇:十四五米这么远,我就去看一下,看一下这个车底下有个人,我再仔细看看,是我们村长,我脑子一片空白,我跑出七八米的地方叫我说皇天三宝(老天爷啊),就像叫救命一样。
记者:这中间的时间间隔长短有多少?
钱成宇:第一眼看到车,离叫人差不多两分多钟。
记者:距离这个车大约也就是十四五米,为什么会走了一两分钟的时间?
钱成宇:过来过去的车这么多,有时候车过来的时候我得停下来。
记者:当时还有其它的车辆经过?
钱成宇:那天圣诞节,好多车,马路上还有工程。
记者:在事故发生的现场,你有没有看到司机?
钱成宇:没看到,有看到就好了。
解说:钱成宇说,他没有看到四个人把钱云会按在车轮下面,但他在现场的确看到了四个人,而且对四个人有怀疑。
钱成宇:我一过来的时候这个车后面有四个人。车头在这里,离开车一米处,后面这四个人就这样,这样斜过来走。
记者:你看到四个人是你刚才说的跑到马路中间大叫之前还是之后?
钱成宇:之前,之前就看到了。
记者:你是从马路对面走过来的过程中看到有四个人,然后你走到车前面看见了村长,然后跑到马路中间开始叫人?
钱成宇:差不多。
记者:你看到的四个人是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
钱成宇:穿保安衣服,就是这个过程我有怀疑,你是保安人员,你在那边在一块对不对?为啥跑到那个车后面去?我觉得就这个奇怪。
记者:有很多村民都说他们听到你亲口说看到村长被四个人抬着放到车底下?
钱成宇:没有,这个是没有的,说实话,这个是没有,被人抬过去这个是没有的,你抬过去,我是死人啊,对不对?这个是我村长,我会让你把他抬过去啊,对不对?我这么个人保护村长都保护不住?
记者:那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要说是听你说的呢?
钱成宇:我说后面有四个人,别人听错了,说四个人抬过去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2-7 23:29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