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应景旧作】春 节 话 “ 年 ”
[打印本页]
作者:
叶涛
时间:
2008-12-20 19:35
标题:
【应景旧作】春 节 话 “ 年 ”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古代又称为元旦,民间俗称为“过年”、“过大年”。把正月初一这一天定为春节、称为年,这是怎样确定的呢?
年,既是时间概念,又是计时单位,它和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的国度,“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循环而被人们所逐步认识的。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最早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里所谓的“有年”指的是农业有收成,“大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收。在获得丰收之后,人们为感谢神的保佑而举行酬神赛会:酬谢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饭、新谷酿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来年再获得丰收。据记载,早在二千八百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
“年”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代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称“祀”,直到周代才称之为“年”。但是,周代这种欢庆丰收和举办祭祀活动的“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获后的庆祝以及冬季的定期来临,这种庆祝丰收的活动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作为年节的雏形,为以后年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年节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汉代。汉武帝时改革历法,武帝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参照前朝历法创立“太初历”。太初历以夏代历法的正月为一岁之首,(所以至今中国民间仍然把阴历称为夏历),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代虽然多次对历法进行修订,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以后,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随着年历的确立,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而沿袭下来。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时,采用西方的公历纪年法,并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民间称公历为“阳历”,称中国传统纪年法为“阴历”。将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又称作“新年”;将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民间仍称为“年”。年与元旦相比,更具有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明的色彩。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