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音乐》
[打印本页]
作者:
bshugraa
时间:
2010-12-28 09:31
标题:
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音乐》
《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汇报演出及论证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办,赤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阿鲁科尔沁旗旗委、政府承办的《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汇报演出及论证会于2010年11月26日至27日在呼和浩特举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乔玉光、驻厅纪检组组长韩冰,赤峰市委宣传部部长钱荣旭、市人大副主任巴音巴特尔、副市长梁淑琴,阿鲁科尔沁旗旗长敖日格乐等领导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及负责人出席和参加此次活动。
1984年,在阿鲁科尔沁旗根丕庙发现《蒙古汗廷音乐》文本资料,共15首,经专家学者认定,最早版本为北元时期林丹汗宫廷音乐。蒙古汗廷音乐盛行于蒙元时期,由乐声、乐曲和舞蹈三部分组成,共有80多个曲目,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舞蹈包括“武舞”和“文舞”,具有刚劲、强悍、威猛之势和轻柔、幽美、典雅之风。蒙古汗廷乐队始建于太祖元年,盛行于元代,是在蒙古金帐殿前表演的音乐队伍,主要在可汗继位、诸王或外国来朝、册封皇后、皇太子、众臣封尊号以及郊庙礼成、众臣朝贺、大飨(享)宗亲时演出。
从2009年开始,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关研究部门的积极协助下,阿鲁科尔沁旗着手开展了《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和《蒙古汗廷乐队》筹建工作。2011年,阿鲁科尔沁旗政府把《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工作作为该旗建设文化强旗的头等大事,前后投入100余万元,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历史资料的同时成立了由5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组成的《蒙古汗廷乐队》和10多名专家、编导组成的晚会策划班子,并按照现代音乐写法复原历史资料中所有曲目曲谱的同时,还复原制作了各种乐器、道具和演出服饰等。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努力、细致编排及不断修改和提高,《蒙古汗廷音乐》于2010年7月向当地观众进行了公演,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2010年11月26日下午3点,在自治区文化厅召开了《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汇报会。由赤峰市和阿鲁科尔沁旗领导分别汇报了近年来关于抢救复原《蒙古汗廷音乐》工作的基本情况,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呼格吉勒图等专家从历史角度和晚会的总策划及艺术等方面介绍了《蒙古汗廷音乐》的挖掘、研究及抢救复原现状。会议上,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丰硕成果。我区蒙古族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9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1项,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96项,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63项。《蒙古族汗廷音乐》是我区乃至我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项目之一,具有重大挖掘、开发、保护、传承和研究价值。对此赤峰市各级领导,尤其是阿鲁科尔沁旗委、政府投入了大量心血。抢救和复原《蒙古汗廷音乐》意义重大,它的文化内涵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深远,高度重视和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厅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本次会议也是近十几年来自治区文化厅第一次关于对基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研究的研讨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们要以实事求是、科学、客观、认真的态度,进行深入讨论和确认、定位,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我相信,在全体与会人员以及所有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下,《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工作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11月26日晚,由阿鲁科尔沁旗乌兰牧骑编排的《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汇报晚会在内蒙古文化大厦五楼剧场正式上演。晚会以《笳吹乐章》演唱部分、《番部合奏》演奏部分和《文舞》、《武舞》表演部分等三大内容组成,主要利用蒙古族古代管弦乐、打击乐和合唱、舞蹈等相结合的方式表演了蒙古古代汗延里演唱的礼仪歌曲、宴乐歌曲和宴乐曲调,全部以现场伴奏、伴唱形式进行。真实的历史文化、高雅的宫廷音乐和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给首府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场座无虚席,掌声热烈,演出赢得了所有观众和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11月27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论证会在文化厅三楼会议室进行。专家们在高度评价《蒙古汗廷音乐》演出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蒙古汗廷音乐》的历史、艺术和抢救复原的价值,通过深入分析、概括和提升,对《蒙古汗廷音乐》恢复时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学术性、传统音乐、乐器和服饰复原的文化价值以及从其文化定位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音乐》具有统分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依据,而且面临着消失流传的严峻考验和抢救、复原、保护的紧迫任务,要保护好、继承好和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希望社会各界和各级主管部门采取更多更具体措施,更加有力地推进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乔玉光总结了各位专家的评审建议,并认为《蒙古汗廷音乐》演出的构架、风格和所透露出来的民族文化气息表明它确实是蒙古族的宫廷乐舞。蒙古族的宫廷音乐和宫廷乐舞具有鲜明的蒙古民族和草原民族的风格,是蒙古族文化的精华的提炼,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汇聚,从文化史和音乐史上来说它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民族文化当中无价之宝。我们应该对于其恢复时做出大量工作的当地政府和专家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下一步,我们保持文化的自觉和清醒,把工作重点放在《蒙古汗廷音乐》真实的复原上,一定要维持它历史的原始性和客观规律。《蒙古汗廷音乐》属蒙古族宫廷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我们从历史文化的全方位去考虑和研究此问题。最后乔厅长从《蒙古汗廷音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提出三个问题,即需要进一步认定资料的真实性,需提高《蒙古汗廷音乐》演奏人员水平和进一步确认其文化定位问题。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提高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管理、保护以及对蒙古族古代文化、尤其是对蒙古族宫廷音乐的研究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我区抢救复原和传承保护蒙古族汗廷音乐工作以及培育和打造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品牌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全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文化厅 社文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