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莱芜锡雕传承人:尝试用数控技术创新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2-14 21:15
标题:
莱芜锡雕传承人:尝试用数控技术创新
莱芜锡雕传承人:尝试用数控技术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2月14日 17: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刚刚40岁出头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千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莱芜锡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了两年之后,他回到老家,雄心勃勃地开始了在锡雕艺术上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先进技术引入锡雕生产。然而,这些探索,却在非遗保护人士中间引发了争论。
王千钧的创新路
位于山东中部的莱芜,是全国冶锡制锡较早的地区之一。在莱芜众多的制锡作坊中,以创立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鲁王工坊最为有名。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上,鲁王工坊锡雕因为工艺精湛,特别是将诗书画与雕刻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特色而广受关注,并在最终的评选中摘得了银奖。2007年,鲁王工坊锡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身于锡雕世家的王千钧,其父是鲁王工坊锡雕的第七代传人王雷。从小耳濡目染,王千钧对锡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18岁的他确定了从父亲手中接班的人生方向,并立志要将锡雕艺术发扬光大。
为了提升修养、完善技艺,2002年开始,王千钧到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深造两年。在著名美术院校的学习、与著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不仅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增强了他的自信,也让他对锡雕艺术的未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思考。王千钧的心里有一个想法日益坚定:锡雕艺术要想得到永续传承,唯有加快发展,而要加快发展,则要不断创新。
回到莱芜后,创新的想法很快就转化为了实践。在创作理念上,他顺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变化,遵循内容和形式完整统一的原则,力求从“制器尚像”向“制器尚神”“制器尚意”转变,使自己的锡雕作品展现纯熟的技法和新颖的创意。
在锡雕工艺方面,则是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他开始尝试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来改造传统工艺;而在产品的设计环节,三维成像技术的引入,先进的设计软件的应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创作观念。
在王千钧看来,只有不断提升锡雕的创新研发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2007年,他发起成立了莱芜市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此外,他还利用学习期间积累的资源,在清华大学创办了研发基地,延请工艺美术方面的顶尖人才来加强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千钧改变了“技艺不传外人”的传统做法,直接从工艺美术学校招收大中专毕业生。
这些努力不仅让他收获了《中华至尊》、《高山流水》、《鹿王本生》等一批独具创意并体现当前锡雕工艺水平的艺术精品,而且还推动鲁王工坊在迈向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一步。
非遗传承该不该这么干
王千钧的做法在非遗保护人士中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一位在山东具有影响的非遗保护人士曾经当面否定了王千钧的创新:非遗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要原汁原味地把传统的工艺传承下来,用现代设计和现代科技生产出来的锡雕产品,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么?
也有许多人对王千钧的创新表示高度的肯定。他们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要求所有的东西只能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关键是要使其保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王千钧有想法,有思路,他的这些探索是锡雕艺术史上的亮点。
对于这样的争论,文化部的一位专家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不可分割。我们既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同时又要利用、发展好文化遗产,要通过利用和发展,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前,积极利用一些现代理念和先进科技手段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利于解决部分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两个方面的棘手问题:一是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民众与它们的感情日益疏离;二是保护工作缺乏持久的动力。在生产工具、生产材料、生产流程的科技进步促动下,部分遗产项目有可能转化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而这将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文化与科技融合非常必要
王千钧用实践证明,他的这些探索是符合锡雕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规律的。如今的鲁王工坊,不仅很好地传承着传统技艺,而且还是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且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王千钧说,受政府部门的委派,他马上就要去澳门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与王千钧“英雄所见略同”的还有江苏爱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欢。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工艺”作为自身使命的爱涛是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的知名品牌,陈国欢在这一行业摸爬了多年。他说,长期以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从业者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手工制作与科技没有关系;二是传统行业与现代科技距离很远。事实上,手工艺行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也非常有必要。
从目前来看,这一行业急需的科技支撑有3个方面:一是设计研发。目前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无论是题材还是图样,都存在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的情况,尤其是个体手工劳动者,很少有涉及研发的,可以说,设计方面的瓶颈是这一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材料与工艺创新。在这方面,内地从业者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力度不够。比如,刺绣用的丝线,从浅蓝到深蓝,我们只有20多种,而在日本,这样的丝线可以有100种。三是行业标准。内地的手工艺行业开展理论研究的力度不够,行业标准严重欠缺,这导致我们的产品均质化没有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汪建根
作者:
山人小卧龙
时间:
2010-12-17 11:25
前阵子刚和王老师一块吃了个饭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