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赖淑华]《客都梅州》一部研究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力作 [打印本页]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10-12-13 10:16     标题: [赖淑华]《客都梅州》一部研究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力作

《客都梅州》一部研究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力作

作者:赖淑华

中国编辑  2008年第6期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虽与广州、潮汕文化一样是形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覆盖国内十多个省份并远播海外近百个国家的这一非地域文化特征,使之更具民族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独特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成分。作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的《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一套八部),正是揭示客家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的鸿篇巨制,不久前已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着眼于大客家,凸现梅州客都地位,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历史文化,着力挖掘、整合、创新客家文化,全面体现其权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拓展和深化了以往的研究,让世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客家历史和现实。细读书系之一的《客都梅州》,不仅倍获教益,且很受鼓舞,深感《客都梅州》是弘扬客家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一部力作。

  一、寄情于史,承传客家文化

  《客都梅州》的一大特色是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在追寻梅州的千年古史中通过缅怀客家一代代英雄豪杰的爱国热忱和壮举,揭示了客家文化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在回眸千年历史时,以深厚的民族情结、凝练的笔触重现了一幅幅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壮丽画卷。鸣奏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让人从中感受到千百年来在客家人身上薪火相传、贯通古今的民族正气。客家人多数是在动乱时被迫南迁的,他们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具有不妥协、不受辱、不甘被奴役的反抗精神。从罗孟郊(宋·兴宁人)不畏权势、力主抗金到蔡蒙吉(南宋·梅县人)举义旗抗击元军,从文天祥(南宋·今吉安人)临危率客家义军勤王到抗清义士赖其肖(明末·蕉岭人)勇抗清兵,还有近代的太平天国洪秀全,高举辛亥革命义旗的孙中山,现代及当代的老一辈革命家、抗日先锋朱云卿、古大存、叶剑英、黄琪翔、姚子青等众多客籍人士,他们的报国襟怀、丰功伟绩,历历在目,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英雄人物描述虽着墨不多(篇幅长的一千多字,短的不过三四百字),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英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现今读来,读者会被带回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的梅州,感受到英烈们在客都山城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抗敌的精神。书中那些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篇章。使人深切体悟到萦绕梅州千年的文化脉气和文化精神。

  二、以新颖见解阐释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研究客家文化的有关论著不少,早年的不说,就是十多年来也不下三四十种。可以说,不同的论著有不同的见解。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进一步地深入分析研究,索引钩沉,明辨是非,以新颖独到的见解阐释客家文化,让人倍获教益。如说到龙,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该书告诉人们,未见有哪一个区域的民系能像客家人那样对龙的图腾演绎得比中原更丰富多彩、更威武凶猛、更生动飞腾。在客都梅州,关于舞龙的种类,可谓数不胜数,诸如火龙、乌龙、金龙、青龙、花环龙、布条龙等:表演起来,更各有千秋,有出水、游龙、盘龙、十字、戏珠、抢宝、回龙。等等。作者寓意深长地写道:还有什么比通过龙能更好地记录下客家人与古老的华夏文明的渊源。从而表达出客家人对中原文化的深深依恋呢?远离了庙堂和中原。靠什么才能让子孙后代不忘历史与祖先?靠什么才能在蛮荒之地开基创业、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呢?只有——龙!把龙的飞腾,龙的灵动,龙的无往不胜,熔铸在古汉族这个新民系的血液之中,方可以筚路蓝缕,置之于死地而后生!通过对客家人对龙的崇拜的描述,阐明客家人更具有不忘祖宗盛德,弘扬家声、追根溯源的中原文化风格,这便是对客家人为何独钟情于龙的解读。

  又如,书中对清末诗人、外交家、变法志士黄遵宪在梅州所建的“人境庐”的描述、评说,见解精辟。作者认为,人境庐就是黄遵宪,黄遵宪就是人境庐。人境庐蕴含着黄遵宪的人生曲折、世态炎凉、壮志难酬、退守旧舍的心理:黄遵宪把自身的文化价值熔铸在他用心构建的这一园林式的书斋里。

  长期以来,史学家们把中国近代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太平天国,视为“客家人的革命”;认为辛亥革命,同样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革命运动;可是,关于戊戌变法,则多认为似乎与客家人没多大关系,毕竟这是一次改良运动,形式温和,不合乎客家人刚烈和勇猛的精神。作者在书中指出,这是一种误会,戊戌变法一点也不温和,菜市口“六君子”喋血便是明证。“六君子”之中,便有刘光第是客家人;而黄遵宪,同为这次变法的主心骨,戊戌变法失败,他与“六君子”一样被参奏“惩办”,幸得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及日本驻华公使的干预,才幸免于难,而被罢官放归。回到人境庐,他仍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且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深化,从改良走向革命。咏物寓情,作者认为,人境庐不仅是一座带有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意境的园林式建筑,更是黄遵宪人格力量的外化,体现着主人高远的精神境界。

  三、用清丽语言展现客家文化

  该书的又一特色是文采斐然,充满诗情画意。如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的题目分别是“千年文史风雨桥”、“山川形胜壮粤东”、“衣冠南渡古风存”、“人境庐畔说人境”、“今日梅州展宏图”。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出的是客家人广博的精神世界。细读其中的篇章,不少章节就像一首首散文诗,语句优美、生动,长句中不时穿插感情色彩浓烈的短句,引发读者去思考、去回味。本来,大凡涉及写史的文章,有时文字难免有晦涩乏味之感,但该书文字清丽、流畅,字里行间体现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可谓别具一格,读来让人激情澎湃,浮想联翩。全书内容通俗易懂,却也不失其高品位、高格调的特色,表述的严谨与资料的翔实固然是该书的优点,文字的清新与生动更折射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才情。作者将梅州的历史、地理、风情等多方面事物化作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间或抒情性的描写并配上图片。让读者在细致而精粹的描述中品味客家文化的精髓,读之兴趣盎然,不忍释手。

  该书作者之一谭元亨教授长期从事文、史、哲、美学研究,对广东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的研究深入,成果颇丰,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化史观》、《客家魂》三部曲、《客家圣典》和影视作品《客家女》、《客家人》等,2004年应梅州市委、市政府之邀,参加这套书系的编纂。为了该书的写作,几位作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走遍了梅州各县(市、区),采访了不少学者、文人,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力将梅州客家文化丰富内涵及其独特魅力揭示出来,不仅为世人寻根、旅游与文化交流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还为“世界客都”打造了特色名片,为“文化梅州”增光添彩。

  纵观全书,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状,对高雅文化还是民俗文化,对民居建筑还是特产小吃,都有出色的描写,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相信该书和整套书系一道,对进一步推动客家文化乃至广东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丰富岭南文粹,弘扬民族精神,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