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乌丙安】漫话“冷烫”与“干洗”——小议我国民俗观念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2-10 11:29
标题:
【乌丙安】漫话“冷烫”与“干洗”——小议我国民俗观念
【乌丙安】漫话“冷烫”与“干洗”——小议我国民俗观念
我国
传统
民俗
文化
按着自己特有的模式稳定地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
中国
特色的风俗习惯定式。这种定式往往在
民族
交往、民族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中方才出现许多明显的演变。西方学者往往把我国民俗文化的这种内部封闭保守的倾向称做“冷
社会
文化”,仿佛这种民俗文化几千年一贯制,很少创新和演进。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的远洋入侵,震动了这种“冷社会文化”。随着“洋人”的侵入,带来了“洋枪”、“洋炮”、“洋船”及形形色色的“洋”货。民俗文化随之出现了大量冠以“洋”字的事物名称,标志了“土”与“洋”的异质民俗特色。
物质文化
中,中国普遍使用了“洋”货,并通用了新民俗词汇。洋楼、洋车、洋马、洋火、洋油、洋布、洋酒、洋蜡、洋灯、洋文、洋书、洋乐、洋伞、洋教、洋人、洋狗之类的俗词广为流行。这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融入本民族文化的民俗
观念
的演进。无论以后怎样反帝反洋货,最终还是把这些洋货及其使用习惯纳入中国人的民俗
生活
规范之中。
随着近代西方产业革命的剧变,终于把使用“电”的高技术传到古老的中国,于是在洋货名词中,出现了大量冠以“电”字的常用俗词。电灯、电车、电梯、电线、电柱、电炉、电扇、电影、电报、电话、电台、电铃、电门以及具有方言土语特征的“电锅”(发电机)、“电匣子”(收音机)、“电驴子”(摩托车)等词也广为传用。甚至在东北地区把交流电收音机叫做“水电匣子”,是因为这电发自小丰满水电站。把半导体直流电收音机称做“干电匣子”。以至今日出现了电视这玩艺儿,还是冠之以“电”。全中国的日常生活
习俗
,终于随电气化的技术发展,进入电脑时代。
现代化发展是以电子工业高科技为先导的。电子计算机这种人工智能机器,被人们称之为“电脑”。以标明它像人脑一样灵,形成俗名。在国际上不论怎样统一称呼它为“Computer”,但在中国依然沿着由“洋”到“电”的观念来约定成俗的。
但是,高科技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面应用,几乎全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现代化发展成为全球性毫无争议战略目标,许多传统生活方式的发展条件不再具备了,以传统文化生活为引导的传统世界正在向现代化剧变。我国的改革、开放促使人们不得不在心理上适应这种剧变。但是,传统生活模式和传统文化观念又牢固地牵掣着从传统民俗文化走过来的人们,于是,人们在接受新民俗文化事物时,依然难脱旧俗观念的深刻影响,才出现了矛盾的民俗概念和一时约定俗成的民俗新词。遍及全国的“
冷烫
”和“
干洗
”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冷烫”与“干洗”,都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烫”和“洗”的模式,完全是与“烫”和“洗”毫不相干的事。它利用日用化学药剂,取代了原来用“火烫”、“电烫”卷发的陈旧技术;也同样不经过几千年来“水洗”的方法使衣物除垢去污。但是,人们所习惯的“烫”和“洗”的观念仍然难变,这才不约而同地叫出了“冷烫”和“干洗”词语。这种叫法人人认可,甚至连语言学者也不得不随俗呼叫。本来“烫”从火,无火怎言烫?“洗”从水,无水何谓洗?“冷”与“烫”本不相容,“干”与“洗”势不两立,然而却在新旧民俗文化的转换剧变期,它们就可以阴阳相合,矛盾统一,合成一词,为人们接受为通用词语,这正是民俗观念转变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在我国尤其如此。
在民俗语词上和民俗新概念上所以形成这种近似笑谈的矛盾,是由外来民俗文化事象与传统民俗文化事象相冲撞时,发生了难以适应的后果造成的。就拿“烫发”这个外来发饰习俗来说,最初,从西方先传来了用金属夹剪经火烧高热后卷直发为波浪形的方法,我国汉语于是产生了俗名叫做“火烫”;以后金属夹剪通上了电源,用电热卷发的技术传入,我国俗语中又出现了“电烫”一词,逐渐由电烫取代了陈旧的火烫。近几年从西方又传入了用化学药剂卷发的新技术,完全抛弃了火烫、电烫的旧法,也可以说完全取消了那种火烧火燎发丝的原始方法,与“烫”已经无关。然而,人们依然摆脱不了原来的“烫”的观念,保持着原来那种“不烫哪能成卷发”的认知习惯。于是才硬是创造出来这个叫做“冷烫”的俗词。这里确实反映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民俗观念型式及特有的民俗思维定式。
我国人民对从西方传入的美发习俗,从开始就着眼于它的做法和手段,却往往忽略美发的具体目的。也就是说,首先关注了用火、用电、用冷药水去“烫”发,于是“烫发”的概念形成。西方人创造的美发习俗,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卷发的修饰目的。所以把头发卷成大小波浪形,卷曲形的概念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至于是用火还是用电,以至又用了冷药剂,都只是为了更好地使发卷曲成美发型。因此,英语俗语从一开始就对这种美发习俗叫做“Permanent Wave”。“Permanent”是“长久不变”或“长期固定”的意思,“Wave”是“波浪形”的意思。连起来可直译做“长久不变的固定波浪卷发”的语句,或简称“固定卷发”或“卷发”就可以了。这个语词,我国一律译成了“烫发”,失去了原意。这个外文俗词不标志火烫、电烫或冷烫等烫发的意味,无论将来高科技用什么来卷发,这个俗词可以永久不变。反过来看,我们的烫发观念,一旦不再使用烫的手段,便无言以对,只好弄出个“冷烫”的阴阳怪气混合词。好在有一个约定俗成,于是也就在语词使用上认可了。这说明外来民俗移入我国的过程中,我国人往往抛开了原习俗的本意和叫法,按我国传统观念去接受这种习俗并冠之以本土特色的名称,然后推而广之。不论原俗本意如何,都要另造词汇。
在这一点上,
日本
国人在接受西文外来民俗事象时,则往往采取了和我们不同的态度。比如“烫发”习俗,在日本也有老年人叫过“电发”,但是并没有传开,而是从一开始就把英语原词引进,通用外来语“パ
—マネント·ウェ—ブ
”或简称“パ
—マネント
”、“パ
—マ
”。不论火烫、冷烫或再什么烫,叫法不变,都是卷发,只是在操作时,才分别叫用电热卷发和用药剂卷发。现在,冷烫概念已广为传用,把“冷烫”直译成外文给来我国的外国旅行者听,他们几乎不懂为什么能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词汇。他们哪里晓得我国人的传统民俗观念的复杂性呢?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西方人中,至少德国人在发展烫发这个习俗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我国这种民俗观念的转换。德国人在美发卷发习俗中和西方国家相同,都存在“天然卷发”和“人工卷发”两种类型。人工卷发叫做“Kunstlich gewelltes Haar”;天然卷发叫做“naturlich gewelltes Haar”。其中人工卷发相当于我们的“烫发”一词,叫做“Dauerwellen”。这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前半部“Dauer”是“耐久”的意思,后半部“Wellen”是“波浪”的意思,合起来直译做“耐久的波浪卷发”,与英语完全一致,并不包含“烫发”的意思。因而不论用什么方法卷发,这个俗词可通用。但是,德国人在经验中一直经历的是“火烫”、“电烫”之类的高热处理卷发,所以近些年改用液体冷药剂卷发,促使德语中的卷发一词,也注入了“冷卷”的含意。在口语中“去做冷烫”的俗话是“Kalt-Wellezeit”,这“Kalt”就是“冷”的意思,直译可做“去做冷波浪发型”。表现了德语俗语合成中的民俗观念的转换。这种和我国“冷烫”的叫法稍有些接近的特点值得注意,似乎原来的旧观念中是存在“去做烫波浪发型”的意味的。
让我们再来用比较民俗语言学的方法探究一下“干洗”这个矛盾混合词的民俗文化观念吧!用水洗涤衣物这种生活习俗在我国至少也有3千年
历史
了,无水不成洗。有一则小谜语很能表述这种用水洗的几千年一贯制的观念:“此物真希奇,越洗越有泥;不洗还能吃,洗了吃不的。”(打一物)这则谜语在猜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是从被水所洗的物件中联想的,所以很不容易猜中这种越洗越脏越不能入口的东西。实际上,这谜底是使用诡词法隐藏起来的“水”本身,是水越洗越有泥,是水洗用之后不能入口。这是从谜面到谜底都运用了水洗习惯引发思考的,可见水洗概念该多么稳定。如今,用含苯的去污剂就可以免去水洗,就可以使衣物洁净,一改几千年传统习惯。这种化学药剂除垢的新习俗在西方流行开初,它的俗名就和洗不同。“洗”在英语中叫“Wash”,洗手间叫“Washroom,洗衣机叫做“Washing machine”,洗衣房叫做“Washhouse”,都离不开水洗。但是,干洗在英语中叫“drycleaning”,只有干除垢店的意思,与洗衣店叫法完全两样。甚至在英文中干洗店的叫法和吸尘器的叫法相同,都可以叫“Cleanet”,可见干洗属于吸尘除垢性质,洗衣机才有水洗清洁的功能。这样看来,干洗与洗毫不相干,但是传入我国后,不论用水用药剂,依然是传统老习惯——洗,只不过一个湿洗,另一个是干洗罢了!
日本人引进了这种干洗技术,同时引进了“drycleaning”(
トライ·クリ—ニング
)这个除垢去污的外来语专用俗名。他们把“洗濯”与除污垢区分开,各有叫法,做法不一,观念也有别。尽管在日本语中也有“干式洗濯”的说法,但是广泛通用的仍是外来语干除垢去污。
就“干洗”一俗语不能不再重提德语。在德国出现了这种用化学清洁剂除垢去污的日常习俗后,德国人就按传统习惯语合成了一个俗词,叫做“Trockenreinigung”,前半部“Trocken”是“干燥”,后半部“reinigung”是“洗涤”,和我国的“干洗”不谋而合。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德语中还有一个常用的俗词“Waschen”和英语的“Wash”相当,都是“洗”的本意,而“reinigen”这个俗词,“去污除垢”是它的本意,转用时有了“洗”的意味,可见和我国汉字的“洗”的本意还不甚相同。
民俗的发展和演变,处在急剧变动的时期,新旧习俗,本土传统习俗与外来新潮习俗的合理冲撞,形成了民俗融合和民俗趋同,这是必然的不足为怪的现象。对于民俗观念转变过程中出现“冷烫”与“干洗”这样的俗语,也应当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看到传统民俗是如何努力去适应现代化的进程这种积极现象,而不必咬文嚼字去挑剔字眼儿。人们的民俗观念在适应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艰难地改变,这是特大好事。
在民俗文化推陈出新的发展前景中,适者生存,仍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
本文转载自丙安小屋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uid-20-action-viewspace-itemid-3418
作者:
六神合体
时间:
2010-12-10 12:19
乌老妙文,我们学习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