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清初在理学复古之风运动的影响下,基于社会秩序的重建、经济秩序的稳定政策下,对于任何会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多抱持着保守的态度,理学家的理念并没有完全因为明末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受到巅覆。就如学者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所言,宋明理学虽渐渐受到冲击与挑战,但是即使到了十八世纪,孔子仍毋庸置疑地居于中国学术的中心地位,尽管清代的汉学家掀起新儒学解体的运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建立一个维护儒学于不坠的社会机制,儒学一直都存在,只是以不同的面貌呈现,例如理学到朴学以至经世之学的发展65,尚情文化、社会经济的变动,并没有让礼教的提倡消失。但是相对的,女性活动在此变动的年代下,影响决定其行为因素的,也不只是礼教,而变动年代下的世风,妇女的活动亦是呈现多面貌的。
因此在妇女的宗教活动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清初至干隆年间,或者更晚,只要是会对于传统礼教、理学理念产生影响,家庭伦理或社经秩序即将受到破坏与挑战,士大夫即抱持着亟欲重整的心态。正如罗(William T. Rowe)在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一书中,从研究官僚陈弘谋的观点切入,进而分析社会的现象去谈士大夫的社会观,例如对于两性关系,社会上的丧葬礼俗的看法,显见的是,士大夫企图用政治力量去重塑儒家的理想,作者言其是企图挽救世界(save the world)66,但借着政治力量──告示的不断出现,也显示着士大夫和民众之间是有着紧张关系的。地方官即是抱持着拯救、重整社会秩序的观念,这个秩序是理学家建构出来的礼法秩序观。士大夫尤其是学者官僚,在清初重振理学活动下,无非是抱持着传统的男女秩序观点来看待妇女的宗教活动,如何重返传统的女教观──男女防闲观念,以避免「桑间、濮上之疑」,透过学者官僚的告示,即不断的展现着对妇女行为道德秩序重整的要求。 作者: 大目目 时间: 2010-12-10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