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河南奇俗-------骂社火 [打印本页]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12-6 13:01     标题: 河南奇俗-------骂社火

“骂社火”,河南省灵宝县阳平乡的节日社火,也是中原汉族地区民间传统游艺活动的高潮,又称为“耍社火”。

    骂社火
  这里所说的“骂”和普通意义上的骂已有很大区别,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性。这是河南省三门峡一些地方的民间传统奇俗,2007年还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民间多以村为单位,从村民挑选数名、数十名村民组成骂阵(俗称后场子),然后敲锣打鼓,点响土炮,到对方村庄去挑骂。常常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骂家反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不是人,说的不是人能说的话,不能见怪。骂虚不骂实,专骂对方的社火头子,极尽捏造谩骂之能事,目的是激怒对方村答应耍社火。如西村上阵骂东村:“东村七个队,为耍社火开了会,有的往前拉,有的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对,真真一村窝囊废!”。这样来来往往,从正月初二开始天天挑骂。灯光之下,锣鼓之后,几个村民一个接一个反穿皮袄跳上大鼓骂赌博、骂陋习、骂懒惰、骂不孝不敬、骂对方村干部不作为等等。这种骂,当然不是污蔑非谤之骂。而是一种控诉,一种批评指责讽刺,骂中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过程。被骂到的人呵呵笑,被骂得越狠越欢喜。在这里辱骂成为一种敬重,辱之愈甚敬之愈甚。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所以这种大俗大雅完美结合的社火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社火”亦称“射虎”,来源于古代祭祀社神,目的是驱逐鬼神。这种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杂耍表演。一般社火从正月十一开始,正月十六结束。东起西落,交替进行,骂社火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六下午“骂社火”结束,晚上就不能再骂了。“骂社火”代代相传,是因为它起到了乡规民约的作用。通过骂这种游戏形式,大雅大俗美丑尽显,起到互相批评,互相警示,互相监督作用,村干部们清政廉洁,村民们也自觉律己,少犯错误,怕被对方抓住把柄,到时受骂,揭短亮丑。并且群众也寓教于乐,欢度新年,所以,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编辑本段顺序
  “骂社火”的顺序为:队首报马三个,为开路先行官,带有“令箭”,表示社火开始出动。 接着是手脸乌黑、翻穿皮袄的炮轰队,如雷贯耳的三眼铳一齐鸣放,惊心动魄。继之是吹号的、鸣锣开道的、打灯笼的、打花鼓的,打彩旗的等等。 队伍边舞边行,气氛热烈。社火队中有数十人翻穿皮袄,脸上涂上颜色,使人看不清其真面目。这些化装特殊的人便是专职骂人的演员,也称“骂手”。翻穿皮袄的原因,是为了示意自己是“畜牲”,请对方不必介意。骂,成了烘托气氛的挑战形式。骂的内容,不外乎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偷盗犯罪、奸情淫秽。有的是揭露黑暗,有的是捕风捉影。骂家可以任意开口骂,听家是洗耳恭听,绝不还口。 骂社火是中州一奇。这种风俗能够流传下来,它的生命力在于骂是社火的一项内容,不仅起到了乡规民约的作用,也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来历灵宝市阳平镇东西常骂社火,由来已久,闻名遐迩。骂社火,原来叫“社合”。相传尧舜时期,人们为纪念轩辕黄帝和嫫母的公德,每年春季都要大举祭祀活动,用唱歌、跳舞祈祷吉祥,消除纠纷,合作向前。在后来自发活动中,有了好差之别,差的不服气好的,挑剔好的毛病,好的也不等闲视之,这就出现了骂的成份,骂的成份越多,村社越“合”不来,社合由此演变为“骂社火”。骂社火,民间谓之,大抵以滑稽取笑为旨。范成大在“三十二韵”中说,“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章显骂社火的含义。盛唐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一入正月,都愿喜庆一番,但当时赌博成风,社会不管,爹娘拦挡不住,村民都欲以社火冲垮赌博,当时两村都规定,敲起锣鼓骂开社火,谁也不准参与赌博。两村骂起社火,忘乎所以,斗骂、斗智,不分胜负,那年从正月开始,一直耍到麦子快成熟时,还停不下来。一村表示“麦稍黄”,一村表示“谷穗长”,都决心奉陪到底,骂“最后一次”。此举严重影响了“豫、秦、晋”三省百姓的生产生活。湖城县令也的确为此事发愁,便立即给皇上写了一份奏折,皇上批御后,从长安送至湖城。为了迎接圣旨,两村共同在河东临时夯打一土台,并精心彩装。就在这一彩台上,湖城县令宣读了皇上的御批。从此,这个土台就叫“记事台”。县令宣读后还怕记不长久,遂命两村把骂社火的规定镌在石碑上,立在河东桥头处,碑文曰:“兴骂不兴当场还,从正月十一日开始,十六日结束,东起西落,交替进行三次……。谁若违规,罚米三石。”此碑即“骂社火碑”,骂社火碑后来丢失,不知何人把它扔到东常村张随定的深井内,至今打捞不出。骂社火是两村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综合村势的大检阅,是综合性艺术形态,它包括舞蹈、戏剧、杂技、音乐、文学等艺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民间即耍社火”。骂时,那红火热闹的场面,任何娱乐形式都不能相比。周围几百里的群众,带上干粮,步行几天,赶来观看,陕西、山西、灵宝、陕县、卢氏、朱阳等地的群众纷纷而至,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正常年景,一般三年一骂。只是大跃进后,骂社火的民俗就中断了。五八、五九,春节搞“开门红”;三年自然灾害,哪有这闲情逸趣?到了“文革”那些年,骂社火被打成“四旧”;再往后,斗完“牛鬼蛇神”,又斗“走资派”,斗了“小爬虫”,又斗“反革命”,谁还有心耍社火?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到户,广植苹果树,丰衣足食,生活温饱,心情舒畅精神爽,不耍社火,岂不枉活在世!
编辑本段活动
  骂社火,第一天晚上,先组织好本村的骂社火队,到对方村去骂社火,第二天下午,在本村巷道出社火。近年来,由于阳平镇政府、灵宝市政府邀请,东西常的社火也赴阳平街、灵宝城去耍骂。 骂社火,内容丰富,项目很多。基本分为六个部分,现将服饰、道具、音乐、舞蹈……,夹在其中,结合下文给予酌情介绍。
挑社火
  “挑社火”和进行中的“骂社火”不一样,通常有挑斗、挑骂、挑衅等各种形式,达到耍对方耍社火的目的。从时间来说,正月初二开始,以东常村关帝庙的钟声为准。挑社火中一不骂老实疙瘩庄稼汉,二不骂异姓外来户,三不骂出嫁的大闺女,专挑人物头、村盖子、人尖子骂。从大小上看,东常村六个骂社火头,约一千一百口人,西常村三个骂社火头,约六百口人。从富裕程度上看,东常没有西常富。西常村土地承包到户,联产联心,不再搞那种“干不干,八分半”了。当东常村群众纷纷要求实行生产责任制时,张支书直摇头,“硬要一窝蜂,不要满天星”。也难怪他的脑筋老,其实他有他的苦衷。土改时张支书在分得的土地上,辛苦劳动致富,批他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忘本”,低标准时,他把土地分到户,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又犯了“右倾错误”……从此认定:“队不能分小,地不能分到户”。两年过去了,西常村慢慢富了,张支书的观点也慢慢动摇了。西常村富了,胆子就大了,村小人心齐。樊发财“文革”期间,是造反派头头,后又当了革委会副主任。再往后,虽然干部不当了,但仍然是西常村的“社火头”。那年正月初一过后,他集中了一部分群众,拿着鞭子扛着耙,赶着一头牛和一头驴,敲锣打鼓到东常村的庙前。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拉长声音喊:“东常村十个队,为耍社火开了会,有人往前拉,有人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对。张支书,实在笨,不敢定音开啥会?真真是个窝囊废!”喊完后把牛和驴都套上,扬起鞭子,指桑骂槐地说,“你们大家看看!这牛拉驴不拉,能弄成个球。”西常挑骂社火三回合后,东常准备回骂社火。东常的“社火头”初十晚上到关帝庙敲古钟,钟声一响,表明今年骂社火就算定局。
  东西常骂社火,“骂”是一大特色,骂得“怪”远近闻名。为了骂社火,两村每次都成立“骂社火组”。组内有骂者,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宏亮,骂的巧妙,令人赞叹;有编者,要求编得押韵,骂着顺口,编得快,写得清。
  “骂”是一种艺术,东西常骂社火的艺术人才辈出不穷。东常老一辈骂社火的艺术人才有:屈治申(邦犬)、张成喜、张丙赦、张从、张夫子,后来出名的是:王天锁、张宏斌;西常老一辈骂社火的艺术人才有:樊百成、樊现德、樊勤、樊文。后来出名的是:樊伴成、樊发财、樊可智、樊书生。解放前夕,樊现德与屈治申前往阌乡县城,痛骂王琏(县长)、刘二旦(名德渊,勾结土匪,横行城乡)一通。骂后刘让他的手下,掂着枪,到处寻找樊、屈二人。屈治申、樊勤、樊文,1947年阌乡县第一次解放时任村农会干部,解放军东进后,三人都被还乡团杀害,1950年,三人被阌乡县政府追认为烈士。有一年骂社火,东常村的屈某扮的是西常樊某他妈,王某要娶樊某他妈为妇。屈某事先偷藏在樊某家中扮樊母,当拜请队一到,屈某破门而出,哭哭啼啼地说:“我娃还小,丢心不下,我不能改嫁”,说着就随王某拂袖而去。此为挑骂樊某不孝之举。樊某其父死得早,与母相依为命,东常王某把他“母亲”娶走了,樊某感到极大羞辱,第二天晚上翻穿皮袄,回骂东常的王某的短处。文革时期,东常村民想耍骂社火,工作组老尚说社火是“四旧”而阻挡,结果社火出的太晚,西常樊伴成前来说骂:十一出了鸡上架,十三出了快半夜(ya),十五出了太阳落,看社火人没背锅,自立打了小治一棍子,谁叫你半夜出社火芯子。此后东常村找骂樊伴成赌博习性:伴成后场子叫不到,害怕狗旺再点炮,狗旺点炮不保险,害怕炮药烧着脸,二次叫他他不来,躲到暗处在抹牌(赌博)。骂社火,贯穿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两村的骂者,分别夹杂在拜请队伍内,到对方村念祭文、点主。西常给东常屈、张、王念祭文,祭的是狗、猫、猪;东常给西常樊、苏、贾念祭文,祭的是鳖、蝎、蛇。那年,西常的旱船坏在半路,东常的骂者当晚就骂,“西常淹死3人”;东常骂社火队内,糊有羝羊,西常接着糊一牧童,骂者道:“过了年打罢春,牧童放羊不小心,吃了西常的麦苗根,吃麦根还容可,不该踏毁你祖坟……”。这是骂社火的压点。   
骂社火队,项目很多,除了三眼铳、横额、骂者之外,还有羝羊、驮灯、竹马、舞蹈组、歌咏组、旱船……。羝羊,是东常村艺人张夫子制作的,长短、粗细、形状如同活的大绵羊一样。用竹片扎绑好,外糊白纸,纸上贴些小白毛,很象羊毛,内燃蜡烛(由于蜡烛易灭,后来换用干电池),头是葫芦瓢,用绳系之,用手一拉,二羊羝的咣光一声,甚为有趣。在驴鞍子两侧,用竹片、白纸糊绑两个倒放的竹篓,内燃蜡烛,即为“驮灯”。数目不限,随骂社火队前行。竹马,亦是用白纸、竹片扎糊而成。其马置于青年男女(装束如骑士)屁股之下,似人骑在马上,内燃蜡烛,小步跑行;另一丑角,手拿鞭子,吹着口哨,赶着竹马。竹马在鞭策下,变幻队形,穿插跑舞。舞蹈组,以往由善舞的青年男女组成,统一服饰,或舞“喜庆丰收”,或舞“盼望幸福”……;近年来,老龄人越来越多,加之,离退休干部,他们亦组成一小组,夹在中间,跳健身舞。两村都有一些爱唱歌之人,各组成一组,唱着流行性歌曲,甚为潇洒。旱船,用竹片、什布扎绑而成一小舟,上饰假腿,另一人饰为船夫,双手握桨。随着船桨的动作,船妇飘行,颇象在江河中行舟,舞得有趣。骂社火队,到对方村,每次落场,锣鼓一敲,骂者立即站在高凳上,皮袄一翻穿,表示是兽类,即可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耍骂对方。骂的内容,由怪逐步趋向文明。有的抨击社会黑暗面,有的骂“真人真事”,内容应有尽有。骂贪官,骂污吏,骂他做事不讲理。骂乡绅,骂狗腿,依仗权势把人欺。骂那闺女不正经,年轻寡妇多淫秽。骂那儿子不孝顺,骂那媳妇不贤慧。骂那懒汉不劳动,骂那小偷没脸皮。骂那赌博不正干,地痞流氓坏东西。骂那婆娘多生育,猪娃跟了一大群。坏人坏事全骂遍,接着再骂社火队。那年东常出社火后,西常进行挖苦,“错,错,错错错!东常的社火错处多:内容错,化妆错,古代人穿的矿工靴(高筒胶靴),秦琼怎唱《长板坡》?关公的胡子挂到后脑窝。这些错,都不说,为啥社火出到太阳落?” 原来西常骂不过东常,后来,东常的村民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骂社火,觉得人家最后落底,非占便宜不可,若一参加,西常就会揭老底,骂八辈。
出牌子
  耍骂社火期间,两村都组织有“出牌子组”。先把本村的文人墨客集中起来,抄列“辞海”、“辞源”、“康熙字典” 上的词条,然后创编、书写。牌子要求用那个字开始,必须用那个字结尾,首尾贯通,曰:“一线穿”。书写必须工笔正楷,不然就会给对方留下骂的把柄。“出牌子组”把牌子书写后,送往各家,各家根据牌子的内容再去捏竿。要求内容与形式统一。往往会形成现代牌子配的古代戏。那年东常首牌是“一化天开”,尾牌是“以一贯之”。第二天,西常以“万字开头”,“以万贯通”,首尾压住了东常。中间有:万斤粮户、万元富户、万只鸡户、万紫千红、万众一心、万马奔腾……。 出牌子,妙在配合默契,败在风马牛不相及。如出“一字头”牌子,给白蛇面前挂上“一意孤行”,就错怪了白蛇,如果换上“一生贞节”,那就恰如其分。东常南巷的软梢竿,非常驰名。竿上的孩子,脚踩一根红头绳,很悬乎。其竿的牌子是“一线之路”,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毛泽东时代,讲究党的一元化领导。那年东常以“党”字开头,首牌是“党的领导”。西常人一看觉得此牌就通天了,不敢再压点了,再压就要犯政治性错误。当晚,西常的智囊人员讨论了半夜无结果。后来,樊现德从“共运史”中找到了门路,第二天西常首牌出的是“工人运动”。东常人不服气,说党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党应该大于工人运动。此后西常村骂社火人受托至东常庙前去答辩: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工人起义,28日成立了巴黎公社。在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党的组织,所以工人运动“先”于党的领导。1992年正月十七日,东西常社火都被邀请至灵宝城。虽然不在本村出竿,但都很注意牌子的压点。西常村考虑,想让观众知道他们是西常的社火,因此就以“西”字一线穿,首牌出的是:“西常社火”,尾牌是“西天取经”。而东常人想的多,想的大,考虑到国威、村威,因此以“东”字一线穿,首牌是“东方巨龙”,尾牌是“东风化雨”。东常人有气魄,压住了西常的点。一般东常村大,人才多,牌子往往比西常出的好。
拜请
  拜请队,即拜请观众看社火的队伍。它包括:1、探马。选三匹最好的骡子(本村缺少可到他村选借),再选善于骑牲口的骑士,装束讲究,以传“圣旨、书签、令箭”为旨。自古以来,耍骂社火就有探马踏死人不偿命之说,所以探马到来,人群蓦地闪开。1992年,两村在灵宝城耍社火,一声马叫,人群中迅速躲开了一条空道。 2、三眼铳:土炮的一种,长约30厘米,直径约12厘米,有三个眼,用生铁铸成。若装上火药,用棍棒碓实,有炮眼与外相通,火一点,发出巨大的轰响。有驱魔、开路、维持秩序的作用。 3、开场锣:两位年纪较大的人,手提两面大锣,走几步打一下,表示:“闲人闪开,我队来啦!”。4、横额:一块长条红布,上写:“XX村社火队”,上端绑在两根竹竿上,由两人撑搭前进。 5、驮辎:第一头驴鞍子上捆个酱菜蒌,篓上捆一枪或一炮,插一黄旗,上写“令”字;第二头驴驮一大刀;第三头驴上驮一包炸药。说明运输武器、物资,有军事行动。6、标驮:由绸缎被面和刚结婚的新媳妇用品,捆绑在牲口鞍子两侧,上骑一个青年男女,头戴眼镜,服饰时髦。夸富的一种形式。7、花锣鼓:由小锣鼓彩装而成。花楼上部坐一胖娃娃,花楼四角突出,角端系一根钢丝,外缠花绸缎布料,钢丝尖端绑一绣球,抬走一步,钢丝绣球闪一下。一般两人抬打(前抬后打),勾锣和拍铍的6—8人。服饰时髦,鼓点单调,老是: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勾锣和拍铍的也和上述鼓点一样,轮流打拍。8、大锣鼓:大鼓一架(中大型皆可),锣3—6面,铍3—4对,一般由8—10人组成。服饰不太讲究,但须统一,倒包毛由都须倒包毛巾。原来打本地的埋人鼓,后来两村总指挥都下禁令,说耍骂社火是喜庆,不准打埋人鼓。近些年来,都学打阳平川的大秧歌鼓.9、秧歌组:一般由中小学生或青年妇女组成,人数可多可少。服饰新颖、统一。组员在大鼓鼓点的指挥下,行进间扭一般性秧歌。若至对方主要场地,组员表演复杂的节目:或按00形变队跳扭,或按X形变队跳扭,或突出好组员表演。既有秧歌的步伐,又有舞蹈的姿韵。 10、高跷:有大(1.5米)、中(1米)、小(0.8米)三号。其制作:先把胳膊粗的木棍刨光,把上端40厘米劈扁,然后凿安一横撑,绑一长带。踩高跷时,人踏在横撑上,用长带缠绑牢实即可。其服饰,根据戏剧的角色不同而异。如果是八个人,准备踩演两出戏,四个人一出,这四个人各按戏剧中的角色着装脸谱。踩跳分为一般性和表演性两种。一般性踩跳,只按鼓点踩跳前行即可,表演性踩跳,如同在演一出戏一样,人物已经进入角色,按角色表演、踩跳、舞蹈。 11、乐队:把本村能吹拉的人员组成一个小乐队,人数不限,服装也不要求统一。行进间,吹唢呐、笙,拉胡琴,或定时唱蒲剧、眉户、秦腔、洛阳曲子,吹现代歌曲,都充分体现着音乐艺术,真乃是:“唢呐笙管吹破天,豫剧曲子唱红地”。 12、后陲:由一主骂者,化装成丑角,骑在牛背上,由“啕气”(“柜中缘”里的三花脸)牵拉。牛背上的丑角,时而表演杂技艺术,玩帽子、耍小棒、转毛巾。同时备有染红的萝卜,见了对方村里的妇女,投扔过去,吓得那些妇女乱躲乱跑,以讽刺不正经的女人。当天下午,当探马到对方村跑两次后,第三次带上由以上组成部分组成的拜请队,至对方村先予演一圈,意在通知对方村民:回去我们就要“出社火”。
制捏杆
  即制杆与捏杆两套程序。   
制杆,就是让铁匠打制杆芯子。铁匠根据艺人所绘的图样,或者根据艺人详细释说,把铁烧红、煅打而成。一个杆基本分三部分,(1)固定部分,即把杆固定在方桌、车厢内的部分,固定时可上螺丝,或用其它固定办法;(2)外露部分,即露在外面,表现一种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象,如蛇,就得打的象蛇(出社火时再染上蛇的颜色);(3)捆绑部分,它贴近孩子腹部,须有孩子脚蹬或膝跪的地方,其高度必须过胸。如果打的太短,杆在半路会前倾后仰左斜右倒,甚至发生坏杆现象。   
自从耍骂社火以来,东西常历年都陆续添置杆芯子。有的丢失,有的被破坏,现各村仅存200座杆芯子。有的芯子已经过时了。以后再耍骂社火,根据时代的发展,必须添置新的杆芯子。   捏杆,就是装扮杆,其程序分为涂谱、捆绑、穿衣三部分。根据戏目、扮演的角色,按舞台上涂脸谱的要求涂谱,如扮演包拯,就涂大花脸脸谱,如扮演苍娃,就涂丑角脸谱,如扮演赵连就涂徐生的脸谱,如扮演青蛇就涂小旦的脸谱……  
捆绑杆,异常关键。孩子脚蹬、膝跪在芯子的某一处,从脚至胸都要捆绑好,松紧要适度。松了会出现前倾后仰左斜右倒现象,半路坏杆。紧了,孩子受不了,行至半路,会大哭大叫,要求松绑。杆捆绑好后,艺人这里捏捏,那里捏捏,检查绑的松紧、匀称,“捏杆”由此得名。杆捏的好坏,将充分体现艺要手艺的高低。若杆捏不好,衣服穿后定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地方。穿衣,根据角色而定。原来,古代人穿着现代衣,或者穿衣不符合身份,会被骂者抓住把柄,后来,每座杆都非常小心,穿衣尽量符合角色要求。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缠足,三寸金莲,使得杆上的小女也穿着一双小绣鞋。现在逐渐趋向大足大鞋。以前西常有“穿心杆”而东常没有,自从西常的女子嫁到东常,东常才知道穿心杆的制作窍道。因此,两村不约而同地规定:“传男不传女”,捏杆时不准女子在跟前。杆的种类繁多,式样齐全,各有名杆。东常村寨子的“二人过梁秋”,南城子的“竹杆秋”,北城子的“船杆”,南巷的“软梢杆”,都颇有名气。西常村的“穿心杆”、“四人杆”、“四人过梁秋”,名声斐然。一根木棍从孩子腹部穿过,前后两人抬着前进。其实是一根铁棍,中间是个大卡子,卡住孩子腰部,铁棍一缠,衣服一穿,好象真的从孩子心部穿过。当拜请队赶赴对方村拜请时,本村捏杆就开始了。在一个空院子或空园子内,四周围篷,不让外人偷看。两个或四人抬着,其他跟在一旁,准备更换。旁边还有两人,手持一长竹竿,上端安一半月形的扶手,有的直接撑住杆上孩子的腋部,以防万一。上杆一般让4—7岁的孩子上,太大了,抬着重也不好看,太小了,不懂事容易哭叫。从杆的数量上看,东常村大人多,数量占优势,但西常也不甘心落后,一是以短小精悍来制胜,二是到外村借人抬杆。从前,杆都固定在方桌上,现有有不少杆固定在拖拉机的车厢内,这样就大大减轻了人的负担。
其它
  出社火的时间,一般在当天下午3-5时。太早了,准备不好,太晚了,社火耍不完。白天的社火表演由拜请队、出杆队以及其他表演节目、后陲子等组成。出社火的路线,东常从庙前开始,往西通过套巷至大场处,表演、炫耀一围,再返回庙前;西常从供销社门市部处开始,往北拐向北套巷,在西北空地表演、炫耀一圈,再返回去。当拜请队返回到捏杆场所附近时,捏杆处鞭炮齐鸣,驱逐魔怪以保吉祥。由总指挥站在路口处,有计划地把捏好的杆夹在总队中间,按指定路线进行。东西常骂社火浓缩远古文明精华,对研究华夏文明史起源和不同时期人文习俗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东西常骂社火对提高村民整体素质,村风文明,社会风气好转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随着东西常骂社火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东西常骂社火已经走出村子,被多处邀请到外地表演,平均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拉动了农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东西常耍骂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耍骂社火这一民间综合艺术将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完善,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花朵。

[ 本帖最后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12-6 14:39 编辑 ]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2-6 13:31

开了眼界。楼主没有排好文字?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12-6 14:39

嘿嘿  修改过了 呵呵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0-12-8 13:33

对于文章的内容,开了眼界了~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12-16 21:52


作者: 李倩    时间: 2012-1-7 23:15

山西南部也有类似社火习俗,相互叫骂,称为“斗社火”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2-2-18 11:02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可有相关资料?想能详细了解一下。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