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参会感言(2) 后生可畏
[打印本页]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29 22:23
标题:
参会感言(2) 后生可畏
“90后”出现在第七届代表大会的会场上,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事情。
这次会议的会务人员主要是由中国民俗学网的志愿者组成,其中,在校的同学又成为志愿者中的主力。在这十多位同学中,王娜、邵凤丽和朱刚是已经工作或在读的博士,高健、卫文辉、周波、王学义、韩雪春是在读的硕士生,更有几位苏长鸿、沈伟、刘慧、王小艳则是大学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最小的是长江大学的本科生王小艳同学,才19岁。
在这些同学中,就我所知,周波和王学义是在中国民俗学网的影响下,才选择了民俗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还有的同学,正在准备考研,也准备选择民俗学作为考研的方向。已经工作的王娜和朱刚则是民俗学专业毕业。这些同学,分别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和长江大学,除长江大学之外,其他的院校都有民俗学的硕士点或博士点,这些在读硕士或已经毕业的同学都是在民俗学专业学习的。长江大学虽然没有民俗学的学科点,但是他们学校的非遗社团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一批热爱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本科生。
尚在本科阶段或者研究生一二年级就能够参加全国性民俗学的会议,亲自聆听学界前辈们的教诲,这在我们这些60后的学者中,恐怕没有几位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中国民俗学会新一届理事会中,“70后”和“80后”也出现在当选名单中。这些年青的学会理事,全部都接受过系统的民俗学专业训练,都有本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正在民俗学的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承担着教学或科研重任。“70后”们的职称如今大多已经是副教授,有的还承担了国家级课题,正是精力最旺盛的30多岁的年龄,使他们成为中国民俗学界的一支生力军。
在开幕式后的大会发言中,有两位“80后”出现在演讲台上:81岁高龄的乌丙安先生和30岁整的朱刚。或许这种安排只是一种巧合,但两位“80后”的同台表演,正显示出中国民俗学界前所未有的和谐与朝气。
在这次大会上,古稀之年的“70后”以身垂范,退出了学会的领导岗位,让一批“50后”、“60后”在学会中担当起重任。大会上,正当青春年少的“80后”、“90后”的出现,则昭示着中国民俗学未来的希望。
后生可畏,后生可喜!
中国民俗学美好的未来寄托在这批可畏又可喜的后生们的身上!
附件:
001
[时间:2010-11-29 22:24]
002
[时间:2010-11-29 22:24]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29 22:40
感谢学会给了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感谢民俗学网给我的帮助。一如我对巴莫老师所说:没有民俗学网,我坚持不到今天。感谢再我民俗学成长道路上给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
祝愿学会越来越强大。祝愿民俗学网和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也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为民俗学大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29 22:57
坚持下去
作者:
陈永香
时间:
2010-11-29 23:20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30 11:18
标题:
也许我们得重新思考“大学”这个词了?
现代大学,学什么,怎么学? 老师一直说我们是长江大学的人,但不是长江大学的学生,我是社科院的学生,是北大清华师大的学生……
大学之大,大在何处? 谁给了我们视野? 我们80.90或许只需要一个引路人~~~
是我们建构了所谓的“网络大学”吧?
研究生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学术训练,但是大学积淀下来的学科情感一定会陪伴一个人的一生。
祝福民俗学,祝福我们!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0-12-1 10:52
想起了那句老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12-2 00:44
作为一个90后,能参加这样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也是我曾不敢奢望的事情。
感谢论坛,感谢各位老师,还要特别感谢孙老师,是他让我这个90后的小孩能有机会出去开开眼。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12-2 00:46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对于老师们的成就,我觉得以我的愚笨,终其一生只能望其项背,不过我会努力,达到我所能达到的最高点。
作者:
六神合体
时间:
2010-12-2 23:47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嗯,嗯,感谢!!!
作者:
六神合体
时间:
2010-12-2 23:47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一定,坚持!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12-3 13:13
超超年轻的后生们在圣殿式的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大会上的出场,得益于强有力的社会民俗组织----中国民俗学会,这可正是我们专业的专业核心呀!
还有一点,那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立身的网络空间!
我想,这是我们学术生长的完全异于任何时代的第一大特性!
我看见,中国民俗学会自2007年始动议修建起来的中国民俗学网这栋摩天大楼,在全国任何一个学科中比较都堪称“巍巍华厦”!
所以,长鸿童鞋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虽为长大人,却是北大、清华、北师大、华师大、山大、中大、社科院等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生,是一批知名学者的学生,这种感念,不仅真实,而且将成为一种“民俗学网络大学”的经典模式,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当代教育体系里具有开创先河的历史意义!
:hug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12-3 13:15 编辑
]
作者:
clamstock
时间:
2010-12-3 15:09
中国民俗学对于后辈学人的提携、宽厚,以钟老为中心紧密团结的师承谱系,以及以论坛为中心的多元对话的热烈氛围,三者构成了民俗学科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的独特品质。处于斯、长于斯,成于斯,“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魁立老师的名言好像一个隐喻,既点出了民俗与文化的不可分离,又预示了民俗学者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后辈如我,都需要把皮绷紧、努力上进了。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2-3 17:17
后生可畏!民俗学的希望!
你们赶上了民间文化的好时代,遇到了爱护学生、提携后学的好老师,这是你们的幸运。
遥想当年我们做学生时,可没有你们这样的好条件,1981年为了得到钟敬文老先生的讲义,我辗转托了四个人,最终才拿到手。
建设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提携后学,叶涛先生、巴莫先生功莫大焉!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